《炉中煤》赏析
《炉中煤》这首诗不长,一共才四节二十行。但是,它不仅是诗人郭沫若早期的重要作品之一,而且也是五四时代一首很有代表性的爱国诗篇。
一篇优秀的抒情诗,虽然抒的是个人之情,但总会打上时代的烙印,体现时代的精神。这是因为,杰出的诗人总是把诗的触角伸向人民和社会的深处,成为时代脉搏的忠实感应者。正像著名的俄国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所说的那样:“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炉中煤》这首诗,从主题到题材,从感情内容到表现手法,无不具有强烈的五四时代色彩。
我们知道,五四时代是中国人民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浪潮鼓舞下开始觉醒的时代,是国内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趋于高涨的时代,是“科学”“民主”“社会主义”及其他各种新思潮在中国广为传播的时代,也是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一支新兴力量登上政治舞台的时代。这是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时代。
当时,郭沫若因为远在日本,没有能够亲身参加国内的五四运动,但是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同样也冲击着他,振奋着他。他自己在后来写的自传的一部分——《创造十年》里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象一位很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她简直就和我的爱人一样。……在五四以后的国内青年,大家感受着知识欲的驱迫,都争先恐后地跑向外国去的时候,我处在国外的人却苦于知识的桎梏想自由解脱,跑回国去投进我爱人的怀里。”如果说,这段话是诗人后来用散文形式写的回忆的话,那么,《炉中煤》可以说就是诗人当时对这番爱国激情所作的诗的表白。
这首诗通篇都是用炉里燃烧着的煤的口气来抒写的。所谓“炉中煤”,已经由诗的副标题——“眷念祖国的情绪”所点明,只是一个比喻,实际上就是指诗人自己眷恋祖国的那种感情。而诗里一再提起的那个“炉中煤”所“心爱的”“年青的女郎”,就是五四时代我们祖国的象征。由于对祖国的热烈思念,诗人的内心燃烧得像旺盛的煤火一样。在这里,诗人接连用了两个形象的比喻,使得全诗虽然没有一次出现过“怀念祖国”的字样,却充分传达出了诗人热爱和思念祖国感情的强烈和深切。“炉中煤”和“年青的女郎”这两个比喻运用得很出色,它正是我们理解全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关键所在。
用“炉中煤”的形象来比喻诗人的爱国感情,这个比喻好在什么地方呢?首先,这个比喻把感情的热烈程度传达出来了。透过通红的煤火的形象,我们仿佛直接看到了诗人那颗爱国赤心,这颗心真像熊熊燃烧着的炉火一样。可以说,用煤火来做自己感情的比喻,这只有爱国热情达到沸点的人才想象得出的。其次,大家都知道,“煤”一燃烧起来,会把光和热带给人间,自己却化为灰烬,不保留任何东西。这也使我们有可能作这样的想象:诗人对祖国的热爱是无代价的,只要祖国需要,诗人可以无保留地献出一切,赴汤蹈火,万死不辞。这样,诗人的爱国感情经过形象的表白就更加深化了。第三,诗里写道:煤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过去“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这种写法除了通过交代“煤”的来历出身,使作品加强真实感以外,还包含着更深一层的双关意义,这就是:用煤“活埋在地底多年”来象征诗人的爱国感情也曾经长期深深地埋藏在心里。我们知道,在郭沫若的少年时代,祖国内受封建黑暗统治,外受帝国主义欺凌,正是苦难重重的时候。生长在那样的环境里,郭沫若很早就有了“富国强兵”的思想。他到日本学医,也是为了“报效祖国”;但是限于时代条件,这种感情一直郁积在心里得不到抒发;只有到了“五四”这个全国人民大觉醒,爱国运动高涨的时代,这股感情才不可抑制地冲将出来,像“煤”一样地“重见天光”。诗里写的“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这实在是诗人情不自禁的内心流露。诗人在这里把个人命运跟祖国的命运交织在一起,表达了在新的时代为祖国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的愿望。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了“炉中煤”这个形象里潜藏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就因为诗里正好道出了五四时代许多知识青年的这种共同感情,所以它在当时就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产生了热烈的反响。
现在有些读者对诗里用“年青的女郎”来象征祖国,感到不习惯。他们反映:爱国就说爱国好了,为什么要说“啊,我年青的女郎”呢?产生这种现象是并不奇怪的。“五四”毕竟已经过去了六十多年,今天的读者对当时情况确实隔了一层,不免会产生这种不习惯的感觉。但是,如果我们联系当时状况作些考察,懂得了作品所产生的那个时代,这些问题就不难解决。就说用“女郎”来象征祖国吧,它一方面固然同中国历来浪漫主义诗歌中常常以“香草”“美人”暗喻自己的政治理想这种传统表现手段有关系;另一方面,这个手法的运用应该说又很有时代的特征,而且在当时还需要一点勇气和胆量。试想,在宋明以后封建礼教严酷地统治着的社会里,一般人谁敢用这种象征性的大胆表白爱情的比喻呢?有些作品明明歌咏爱情的主题,却不敢直言,常常托之于物。甚至像《诗经》里的一部分诗,明明写的是爱情,但是后来的封建文人却硬要把它解释成歌颂帝王后妃圣德的东西。只有到了五四时代,恋爱婚姻自由,反对礼教束缚……这些主题才大量地进入文学作品,成为一时的风尚。在这种情形下,当然连热爱祖国这种神圣的感情,也可以而且几乎是很需要用爱情的形象来作比喻了。知道了这一点,我们不仅会对郭沫若诗歌创作的浪漫主义个性增进理解,而且在阅读这首诗的时候也就会感到非常自然了。
在《炉中煤》这首诗里,韵律和节奏的和谐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全诗每一节都是五句,而开头的一句总是有意地重复,使得思想感情的抒发层层深化。不但每一节中第一、三、五句的末一个字押韵,而且,每句的音节大体固定,都是四个“顿”(第三句也可划分成五个“顿”),第二“顿”停顿时间稍长,读起来给人一种音乐美。例如: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从诗歌形式上看,《炉中煤》可以说就是一首很完整的新格律诗。过去我们都知道郭沫若早期是个自由体诗人。他的《女神》冲破了一切格律的束缚,对诗坛产生了很大影响。这当然是不错的。但是,郭沫若《女神》中的诗的形式其实是很多样的:有自由诗,也有格律诗,有各种不同的自由体诗,也有各种不同的格律诗或半格律诗。像《炉中煤》这样具有内在的格律,音节相当和谐的诗,对于我们今天建立新格律诗的探索工作仍然有其借鉴作用。
1961年9月
原载《阅读和欣赏》(第二集),北京出版社196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