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的报告文学
——《小将们在挑战》
一
第二十八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已经过去了十个月,但那些捷报频传激动人心的日子,亲友之间奔走相告的情景,至今犹在眼前。大家都还记得,1965年4月20日早晨,当中国乒乓球队在男女团体决赛中双夺冠军的消息传来时,守候在收音机旁的千千万万听众,曾经怎样兴高采烈和欢呼雀跃。连海外华侨对这场比赛也都那么关切,有个年近古稀的老人,由于长期以来“经历国家失败的事太多”,当天一听到团体赛“中国全胜”的喜讯,竟至兴奋得号啕大哭。所有这些,现在我们一想起来,还会感到有股暖流涌上心头。也由于这个缘故,如今来读《小将们在挑战》这篇记述中国乒乓球队的作品,依然分外感到亲切。
《小将们在挑战》是一篇报告文学。所谓报告文学,也许可以说是介乎文学和新闻之间的一种边缘性体裁,属于文学这个门类而又同新闻相近。它写真人真事,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学加工,以求迅速地反映现实,及时表彰新事物,教育和鼓舞读者。作为文学中的一个品种,报告文学必须由作者用文学的手法来处理,具有文学的一些特点(例如:选材的生动,形象的感人,布局的精巧,笔调的富有特色,等等)。但从作品反映生活的及时性和事实的真确性上说,这种体裁又应兼有新闻报道的长处。人们之所以习惯于称报告文学为“轻骑兵”,便是因为它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能够最快最方便地接触现实生活里的一些重要问题,较好地为当前政治服务。我们所讲的《小将们在挑战》,也正具有这种特点。它写成于第二十八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前夕,发表在男女团体赛双双揭晓后的第二天(《人民日报》和《体育报》上刊载都是1965年4月21日)。在去年出现的许多同类题材的通讯报道中,《小将们在挑战》是最早的一篇;它很好地发挥了报告文学的特长,非常及时地满足了读者的需要。
然而,光是文章的及时性,还不足以说明《小将们在挑战》为什么会在群众中引起相当热烈的反响。一切作品要想在群众中产生较大的影响,都还必须回答大家共同关切的一些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指出:哲学的命运取决于它满足群众需要的程度。不仅哲学是这样,文艺作品也是这样。对于群众共同关切的问题能不能做出回答,回答得好不好,能不能满足时代和群众的共同要求,这是决定作品命运的一个根本关键。过去有一些作品,单从文字技巧、形式上说是相当不错的,然而引起的反应很淡漠;相反,抗战初期像《放下你的鞭子》这样的街头短剧,却发生了广泛的影响。这里没有别的奥秘,就看作品首先是否真正抓住了广大群众所共同关切的问题,是否拨动了大家的心弦,激起了大家的共鸣。《小将们在挑战》这篇作品,在这方面是有显著成就的。
大家知道,中国乒乓球队这些年来成长发展得非常迅速。1953年第一次参加世界比赛时,它还是一支默默无闻的队伍。到1959年第二十五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开始夺得一项冠军。此后,第二十六届、第二十七届,男子队成了最强的队,女子队也取得了重要的成绩。而到了1965年第二十八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中国队一举夺取了七个主要项目中的五项冠军、四项亚军和七个第三名,获得了我国体育运动史上空前重大的成就。观看第二十八届比赛的国际友人们说,从中国乒乓球队身上,看到了“旭日般东升的新中国”,看到了“我们时代的缩影”。许多外国观众还以“中国运动员征服了人们的心”来形容我国选手的风格和他们所取得的成就。这样,小小的乒乓球,其意义就变得十分重大,它实际上成了我们在国际斗争中扩大自己的革命影响,团结和争取朋友的一个重要活动形式。而在国内,乒乓球队这种由弱变强、突飞猛进的发展状况,对于广大人民,更是一种有力的鼓舞。有一封写给乒乓球队的群众来信说:“你们的球拍虽然不是拖拉机,但是可以鼓舞我们增产千万吨粮食;你们的球拍虽然不是枪弹和文章,但是可以增长我们反帝反修的志气。”的确,在我国人民看来,乒乓球这个运动项目和乒乓球队这个集体,已经不是一般的事物,正像作品里所写的那样,“乃是革命青春的化身,乃是革命江河的一股支流,乃是启发人、鼓舞人、感动人的一阵春风和一片阳光,他们给予我们的,不仅有胜利的喜悦、艺术的享受,而且还有精神的鼓舞和思想的启发”。这一段颇有诗意的话和上述那封热情洋溢的信,真实地道出了千千万万群众的心意,生动地说明了我国乒乓球队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占有怎样的位置。既然如此,广大群众从学习乒乓球队的经验这一要求出发,自然会产生从各方面进一步了解这个先进集体的强烈愿望。人们热切地需要懂得:我们的乒乓球队这些年来为什么成长得这么快?他们进步的力量源泉从哪儿来?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在第二十八届世界比赛中夺得这样巨大的胜利?应该怎样向他们学习?为什么乒乓球队能够产生徐寅生讲话那样“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好作品”?如此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回答,迫切地需要回答。而《小将们在挑战》这篇报告文学之所以受到大家欢迎,就在于它最早地回答了而且较好地回答了这样一些人们非常关切的问题。
乒乓球队究竟为什么成长得这样快呢?为什么能够在国际比赛中夺得这样巨大的胜利呢?没有旁的秘密,根本原因在于他们这些年来高举了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在我们这个时代,哪里真正高举了毛泽东思想红旗,哪里就会出现了不起的成绩,出现了不起的新事物。农业战线上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就能出大寨,出千千万万个大寨这样改天换地的英雄集体。工业战线上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就能出大庆,出许许多多大庆这样惊天动地的革命化单位。国防战线上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就能出南京路上好八连、红九连、硬骨头六连、海上英雄艇等许多政治和技术都过得硬的连队、舰艇,就会有成为全国人民榜样的整个解放军。文化卫生战线上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就能出乌兰牧骑,出一支支不怕难、不怕苦,坚决把红色文化和科学卫生送到劳动人民手里的文化卫生工作队。一句话,毛泽东思想,这是革命和胜利之本;它落实到哪个单位,哪个单位就会成为革命化的集体;它落实到个人身上,就能产生雷锋、王杰、欧阳海等无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战士。人民只要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便能把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最大限度,再也没有任何困难能够阻挡他们前进。要说时代特点,这就是当今时代的一个最突出、最本质的特点。我们的乒乓球队的成长,也鲜明地打着这种时代的印记。他们之所以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终于登上世界高峰,到达“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境界,就因为他们坚持不懈地从毛泽东思想的智慧大海中吸收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徐寅生讲话之所以会在这里产生,也并不是由于偶然的原因,而只能是整个乒乓球队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结果。抓住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这条红线,就能揭开乒乓球队迅速成长壮大的谜,就能正确地说明他们那种强大的战斗力的由来。《小将们在挑战》的作者,正是立足于时代思想的高度,在观察和说明乒乓球队练兵、成长等情况时,紧紧扣住这条最根本的线索,回答了大家共同关切的问题,从而满足了广大读者群众的要求的。尽管就直接内容来说,作品只是记述了中国乒乓球队,但实际上它也是一首战无不胜的伟大毛泽东思想的颂歌。这就是《小将们在挑战》的思想性所在。
这样说来,可不可以认为这篇作品就是乒乓球队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实况的单纯记录和报道呢?不,这样看待还很不够。《小将们在挑战》不仅是对于乒乓小将们活动情况的一个记录和报道,更重要的是对于其他各个岗位上的老将和小将们的一种激励和鞭策。记录和报道本身不是目的,它是为教育和鼓舞广大读者服务的。就事论事的单纯记录和报道,固然也能对大家有帮助,至少为群众提供有关的经验;但是,却未必能成为一篇富有鼓动力量的好的报告文学。《小将们在挑战》的优点之一就在于作者避免了一般化的立意和写法,而是深入到自己要写的题材内容里去,努力感受、思索、发掘其内在意义,经过一番孕育,提炼出“小将们在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方面正向我们大家挑战”这样一个更为积极的主题。正是这样一个积极的主题,确立了作品富于鼓动性的基调,保证了作品具有激励人心的力量。如果说徐寅生同志的那篇著名讲话是一封“不曾用过‘挑战’这样锋利的字眼”的挑战书的话,那么,从一定意义上说,郭小川同志的这篇作品就是代替乒乓球队向广大读者群众公开下的一封名副其实的挑战书。文章用了“小将们在挑战”这样引人注目的话来做标题,便开宗明义地表明了这一点。作者不但对乒乓小将们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成绩作了生动的记述,而且有时出于自己的强烈感受和激情,直接站出来向读者大声疾呼:“在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这上面,假如我们不起而应战的话,我们就要落后了!”作品的末尾还这样热诚地鼓励大家:“我们大多数读者在打乒乓球上倒蛮可不必立志跟他们比个高低;但是在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方面却十分必要和他们较量。我知道,我们的许许多多的老将和小将在这后一方面是‘不服输’的,那么,就让我们象期待他们在第二十八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的捷音那样,期待着我们彼此在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方面的好上加好的消息吧!”真是期望殷切,语重心长!我们大家不仅为乒乓小将们的成就和经验所振奋,而且也被作者的至诚态度和满腔热肠所激动。读完作品,我们真正感到在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方面必须向乒乓小将们急起直追,并且要像他们那样好上加好。这便是作者提炼了一个富有积极意义的主题所产生的积极的效果。
二
上面,我们从作品内容和主题的角度,说明了《小将们在挑战》为什么会在读者群众中引起比较强烈反响的一些原因。下面,再就文章的写法,也就是内容和主题明确之后如何加以表现的具体方法,做点分析。
应当说,写出乒乓球队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成就,以此来激励各行各业,这是一个并不轻松的任务。困难不仅在于写作时间的紧迫,内容的繁多,而且还因为像辩证法等问题本身属于哲学范畴,比较抽象,要写得活泼生动并不那么容易。小将们是活学活用,作家得活抓活写。这里会碰到许多问题,诸如:从哪里下手?怎样来选择和组织材料?怎样把思想化为形象,通过生动的形象来感染读者?运用什么样的笔调?等等。现在我想依照文章本身的结构顺序,联系这类问题,谈些零星的粗浅的意见。
先说开头。大家知道,一篇文章,头开得怎样,绝不是无关紧要的。开头好,就有助于作者顺畅地申述思想,实现自己的意图,紧紧吸引住读者。否则,效果就可能相反。因此,一般作家对作品开头都很重视,常常为此煞费苦心,甚至要换上几次稿纸。古人写诗作文,也有所谓“凤头、猪肚、豹尾”的六字诀,意思是:头一定要开得不寻常,像凤凰般漂亮;中部要写得有货色,像猪肚般充实;收尾要收得不拖沓,像豹尾般有力。这些经验可供我们借鉴。
《小将们在挑战》的开头是比较出色的,它一上来就抓住了读者的心。这不仅因为带有“挑战”字样的大标题很惹人注意,吸引了我们;而且因为作品从第一句起,就运用了浓重的抒情笔调。作者在那里说:他急于“提起笔来描述我们乒乓球队的小将们的种种”,“不能再沉默了,不能再等待了,十天半个月不行,五天三天也不行”。究竟是什么事引得作者这么激动,对小将们产生了这么强烈的感情呢?这就很使读者关切,迫不及待地想读下去。同时,作品一起场就用了这样的设问句:
参加第二十八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中国代表团刚刚出发——飞机场上嫩绿色的杨柳枝头好象还在眼前飘动,告别时的亲切而镇定的目光好象还在对面闪烁……;在这个时候,我就提起笔来描述我们乒乓球队的小将们的种种,岂不是为时过早吗?
从设问开头,这也是一种抓住读者的好办法。只要问题提得准,提进了大家的心坎,读者就等着要看答案。而作者正好借着回答问题的机会,从容不迫地展开叙述或议论,把本身想说的话说清说透,使读者不知不觉中接受影响。这种方法,也许可以叫作“借题发挥”(设下问题,目的是便于自己发挥)。就这样,《小将们在挑战》的作者,通过这一抒情,一设问,把他自己同乒乓球队接触后得到的一个最突出、最强烈的感受——“小将们在向大家挑战”——和盘托出地告诉了大家,顺便也就点了题。这样的开头,可以说既是开门见山,又是引人入胜的。
有了这样的开头,正文就必须紧紧跟上。究竟作者从哪里得到“小将们在挑战”这样的感受呢?有何事实根据呢?只有对生活事例本身的动人之处进行抒写,才能使读者身历其境地同样受到作者已经受到的那种感染,产生共鸣。“打球主要打的是思想”和“活的辩证法”两节,便是为这一目的而设的;它们构成了作品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中,前一节记述了徐寅生、庄则栋、李富荣三位小将的谈话,后一节写了女队的一次战术准备会,主要介绍了梁丽珍和容国团富有辩证法思想的发言。作者在这里让读者跟着他进行了一次采访,使人们有机会亲自同小将们作了一番接触,真正看到“他们不仅把毛泽东思想当做改造思想、改进工作的锐利武器,而且把它当做解决技术问题、战术问题的钥匙”,从而受到了一次亲切、生动的教育。这两节所用的语调是那么轻松,所记的事情又是那么随便,仿佛作者写它们时根本没有什么严密的计划,只是由着自己兴之所至、不假思索地随意介绍出来似的。实际上当然不是这样,一切都经过了作者认真考虑和周密安排。比如,把“打球主要打的是思想”这点放在正文第一节、放在首要位置上来写,突出了小将们“为革命而打球”的精神面貌,这就抓得很准,很有讲究。因为,为谁打球,在打球中把思想放在什么地位,这是个根本问题,是运动员们世界观的直接表现,是衡量人们有没有真正懂得政治挂帅的根本标志。赛球,当然要赛技术,作战时技术很差,不可能赢得胜利。但是,从根本上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政治,还是人们的精神状态。正像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所指出的:“没有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没有进步的政治工作去执行这种贯注,……就不能激发官兵最大限度的抗战热忱,一切技术和战术就不能得着最好的基础去发挥它们应有的效力。”我们的乒乓球运动员所以能在平时训练中高度自觉,一丝不苟,上万次地挥臂刻苦锻炼,在正式比赛中以惊人的意志顽强斗争,即使在比分很不利的情况下也敢于夺取胜利,便是因为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结果。对于这一点,小将们都是很有体会的,所以别人一问他们“准备得怎么样?技术情况好不好?”时,徐寅生、庄则栋、李富荣三人尽管话语不同,却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表示:“技术问题倒不大,打球主要打的是思想,就怕思想跟不上。”三个人的回答是如此不约而同,可见这种认识在我们许多小将的心里已经真正生下了根。作者似乎漫不经心地记下这些谈话,却正好从最根本的问题上有力地表明了他们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成绩。这也说明,在材料的组织、取舍方面,作者其实是缜密思考过的。
除了对小将们记其言、状其行,在选取素材等方面下功夫之外,作者有时还直接抒发自己的感受。如“活的辩证法”一节中,先是用摘记和复述的方法介绍了梁丽珍的内容很好的发言,接着,作者就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施展艺术想象的翅膀,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我静静地坐在那儿,恍如回到过去的战争年代:这个梁丽珍,仿佛已经不是一个年轻的姑娘,而是一个深谙战争规律的军事指挥员;她说的似乎也不是什么乒乓球比赛,而是一场敌我双方势均力敌的大战;这里好象已经不是什么会议室,而是一个充满战斗气氛的指挥所。
这里的联想和比拟本身也许未必在全部意义上都很贴切恰当,但是,把今天活学活用辩证法的小将同“过去的战争年代”的革命前辈联系起来,借形象来寄寓作者要表达的思想,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使人联想起更为丰富的内容,这就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如果我们把上述两节看成作品正文的第一部分的话,那么,“敢于胜利,善于斗争”“走自己的路”“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这三节便可以说是第二个组成部分。这里回顾追溯了中国乒乓球队走过来的道路,从历史的发展上更加深刻有力地证明了毛泽东思想武装的无比威力。对于作品主题思想的体现,这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乒乓球队的思想技术面貌原来是不是像现在这样的呢?远远不是。从新中国成立初年到目前,时间虽然不算久,却遇到过种种困难障碍,经历了漫长复杂的过程。这里首先有一个敢不敢于斗争、敢不敢于胜利的问题。所谓“直拍落后”论,所谓“横拍也无法超过欧洲”论,所谓“弧圈球神秘莫测”论,这些都或多或少带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奴隶性”的印记。是谁帮助乒乓球队冲破这种严重束缚的呢?是毛泽东思想!真的,外国人有什么可怕的呢?为什么一定超不过外国呢?在外国人眼里,中国人不也是外国人么?有什么理由说我们的人民就不能创造出神话般的奇迹呢?如果世上真有所谓神仙,那也无非生活在天上,生活在别的星球上而已,在他们看来,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不也是神仙么?一旦真理的阳光化开了人们思想上的冰冻,终于会形成山洪暴发般无法阻拦的力量。在第二十六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中国队果然经历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胜利的转折。第二十六届以后,到达了一个新阶段,是不是就没有问题了呢?不!在已经取得胜利的情况下,敢不敢继续闯下去,敢不敢继续走在人家前头,开创自己的道路,这又是新的问题,新的考验。只是由于紧紧遵照毛主席的教导,中国乒乓球队才能既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犯骄傲自满、盲目乐观的错误,也没有被胜利吓昏头脑,犯一味退守、片面求稳的错误。他们敢于胜利,又善于斗争;学众家之长,还是为了走自己的路。在技术方针上,他们执行毛主席关于艺术方面“百花齐放”的指示。在他们看来,各种打法都有自己的长处和局限。一物可以降一物,甲种打法对乙种打法特别有利,但对丙种打法则不易奏效,而乙种打法在对丙种打法时却会占上风;正像孩子们伸手做游戏,剪刀可以剪纸头,纸头可以包锤子,而锤子又可敲剪刀一样。这里的关键不在于采用什么样的打法,而在于掌握它的人主观能动性发挥得怎样。这就是说,他们在工作中坚持了彻底的辩证法,坚持反对形而上学、烦琐哲学。因此,他们就能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逐步深入地掌握乒乓球运动的规律,而对这些规律的掌握,又反过来推动他们更好地学习运用毛泽东思想。如此循环往复,乒乓球队阔步向前。作者在这三节里,正是这样原原本本而又相当简洁地为我们叙述了乒乓球队这个先进集体的整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线索集中,阶段分明。事物的本来面目总是错综复杂的,而作者却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乒乓球队多年来所经历的道路写得这样清晰,从头绪纷繁的材料中理出主线,把握住不同阶段内的不同问题和不同特点,描画出球队逐步前进的脚印,这是不很容易做到的。这种对复杂事物进行分析、概括的功夫以及比较熟练地运用辩证法的能力,正值得我们学习。
从“革命的‘小老虎’”起,作品最后四节写乒乓球队中的一批优秀成员,共点了小将十一名。其中为读者熟知和喜爱的庄则栋、徐寅生两人,写得最为突出,各占一节的地位。这些小将们都是与集体一同成长起来的,而在他们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又具体地体现出这个先进集体之所以能够形成的某些根本原因和共同特色。
小将们来自五湖四海,出身经历和思想基础各不相同,但他们在集体的熔炉中,思想上迅速革命化,球艺上精益求精。其所以如此,是同他们在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方面具有两个突出的优点分不开的。第一,自觉革命,严格要求。这就是说,他们把领袖的教导同自己的思想改造密切联系起来,时时处处将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位,即使像庄则栋那样单纯,也还要天天打扫思想灰尘。第二,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这就是说,他们把学习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十分注意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正确地运用唯物辩证法来加以分析,充分发挥革命智慧和主观能动性。这两个方面的思想素养,保证了他们飞快成长。作者写出这些,显示了小将们的共同特色。
有的同志问:“这篇文章在介绍人物方面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其中不少人物给予读者的印象很鲜明?”我想,读者鲜明印象的获得,一方面大概由于小将们良好的思想品质和精神状态本身具有较强的感人力量,另一方面则可能因为作者在写人时注意写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的缘故。在生活中,人们革命的共性总是通过各人独特的方式以独特的形态表现出来的。郭小川同志笔下的这些小将们正是这样。他们不仅具有上述那些共同的思想特色,大多还有各自的鲜明个性。像庄则栋的勇猛、忠诚、憨厚、朴实、单纯,徐寅生的机智、谦逊、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李富荣的上进心强、不服输,张燮林的刻苦、有耐心、爱用脑,王志良的坚强意志和毅力,等等。而且,作者介绍人物的这些性格特征,往往不是只凭几句抽象的鉴定式的语言,而是通过一些具体感性的活生生的细节,因此就显得生动活泼,能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比如,庄则栋学习毛主席著作的那种专心致志,开始时他觉得“毛主席的话,每一句都重要呵!”于是在每一句话下面都画上红线;他一天要废寝忘食地写三种日记;有时遇到不解的问题,深夜去叩领队的门;……这些都写得非常具体亲切,把小庄那种对学习毛主席著作如渴思饮般的强烈要求,迫切的政治上进心,学习上一时的不得法,以及单纯到透明地步的可爱性格,都一股脑儿披露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无法忘却。这种写法,往往胜过一般介绍时的千言万语,很能表现出作者的文学手腕。
总之,从结构上说,《小将们在挑战》大体由这样几个部分组成:很有抒情意味的开头——记叙乒乓球队的现状——追述乒乓球队的历史——为优秀小将们个人点名列传——鼓动性较强的结尾。通篇都以毛泽东思想武装了乒乓球队作为贯穿线索,但每节又不限于简单地重复同一内容,而是层层深入地使中心思想逐步展开,逐步深化。作者从各个不同角度来写,先写现状,再写历史,先写集体,再写个人;同是写现状,或者同是写历史,每节的侧重点又各有不同;因此文章虽然较长,但显得层次井然,活泼多变,使读者对乒乓球队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这点获得深刻的印象。显然,如果不经过作者一番精心安排,是无法收到这种效果的。
《小将们在挑战》内容很多,但读起来仍然能给人浑然一体之感,这又是同作者在笔法上很注意各部分之间的衔接、照应分不开的。全文既能放得开,又能收得拢;正因为放得开,就不显得局促、干涩、单调;正国为收得拢,也不会出现离题的毛病。各部分内容不同,然而都用“小将们在挑战”串联起来。第一节“打球主要打的是思想”从徐寅生的谈话写起,而最后一节又能回到“徐寅生是代表这个集体讲话的”这一点上,一首一尾,遥相呼应。各节之间,也往往是前一部分已为过渡到后一部分作了准备,因而转折起来相当自然,水到渠成。这些也都是我们写作上可以学习的地方。
三
到了这里,我们就可以借《小将们在挑战》这一作品,略略探讨一下郭小川同志的报告文学的风格特点。
报告文学不仅题材十分宽广,而且写法也极为多样。有的近似抒情散文,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有的借用电影手法,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有的属于白描记事,如《实干家潘永福》;有的是人物特写,如《特别的姑娘》。作者有的出场,有的不出场。出场,便于把所见所闻更为亲切、更有说服力地介绍给读者;不出场,同样也能写得十分朴实感人。总之,不同岗位、不同风格的作者,完全可以在报告文学这片广袤的园地上纵横驰骋,各显身手。
郭小川同志的报告文学究竟属于哪一类?有些什么特点呢?
从写闽南抗旱斗争的《旱天不旱地》,写南京路上好八连的《无产阶级战士的高尚风格》,以及《小将们在挑战》等作品看来,他的报告文学在写法、风格上跟上面提到的这些类型不一样,显得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很少对人或事作单纯的记叙、描写,而是熔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把记叙事物同抒发感受紧紧结合起来。在他的作品中,议论成了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精辟的议论,常常为作品增色不少,有时简直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即使议题抽象,文字较长,但由于采取夹叙夹议的方式,并不使人感到沉闷。这样,他的一些作品就近于形象化的政论。此外,抒情也在郭小川同志的报告文学中占有显著地位。与某些作品中的抒情成分不同的是,他抒的大多是政治之情、时代之情,阔大而不纤细。这使他的有些作品带有政治抒情诗的味道。
形成郭小川作品这些特点的因素,自然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主要的因素,可能在于作者长期以来所处的岗位,使他经常注意而且能够抓住现实意义、时代意义较强的题材;而作者那种饱满的政治热情,又使他在处理这类题材的时候,不大可能只是就事论事,总要情不自禁地站出来发表感想和抒情。可以说,他是以政论家的身份在发议论,以诗人的身份在抒发感情的。因此,他的作品从思想上说站得比较高,读起来令人感到思路开阔,左右逢源,显得从容不迫,绰约多姿。当然,从《小将们在挑战》来看,如能在注意正确性、鼓动性、及时性的同时,使作品更凝练一些,形象性更为加强一些,收到的效果也许会更好,更大。这是我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基于粗浅感受所提出的一点期望。
原载《语文学习讲座》第二十八辑,1966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