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前言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面展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华民族辉煌的发展历程、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和生命力,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策划了“百部红色经典”系列丛书,希望以文学的形式唱响礼赞新中国、奋斗新时代的昂扬旋律。
本套丛书收录了近一百年来,描绘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改革开放的壮美画卷,充分展现我国社会全方位变革、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主体地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讴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100部文学经典力作。
本套丛书汇集了知侠、梁晓声、老舍、李心田、李广田、王愿坚、马烽、赵树理、孙犁、冯志、杨朔、刘白羽、浩然、李劼人、高云览、邱勋、靳以、韩少功、周梅森、石钟山等近百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入选作品中,有国民革命时期探索革命道路的《革命的信仰》《中国向何处去》,有描写抗日战争的《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风云初记》《苦菜花》,有描绘解放战争历史画卷的《红嫂》《走向胜利》《新儿女英雄续传》,有展现新中国建设历程的《三里湾》《沸腾的群山》《激情燃烧的岁月》,有寻找和重建民族文化自信的《四面八方》,也有改革开放后反映中国社会现状、探索中国道路的《中国制造》,同时还收录了展现革命英雄人物光辉事迹的《刘胡兰传》《焦裕禄》《雷锋日记》等。
本套丛书讲述了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塑造了一大批深入人心的中国形象,奏响了昂扬奋进的中国旋律。这些经历了时间检验的文学作品,在艺术表现形式、文学叙述方式和创作技巧等方面都具有开拓性和创造性,作品的质量、品位、风格、内涵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水准,都是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很多作家的作品都曾荣获“五个一工程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国家图书奖”等奖项。
为将该套丛书打造成为集思想性、艺术性、时代性为一体,展现新时代文学艺术发展新风貌的精品图书,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成立了由出版界、文学艺术界的资深专家和学者组成的编辑委员会。他们从文学作品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学术价值、现实意义等维度对作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读和筛选,吸收并借鉴了广大读者的意见与建议,对入选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综合评定,努力将“百部红色经典”系列丛书打造成为政治性、思想性和艺术性和谐统一的优秀读物,向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一光荣的日子献礼!
民心如椽 坊间有碑
2009年10月,一个金风送爽的响晴天,十五年前撺掇殷允岭赴兰考写《焦裕禄传》的编辑陈新,以如簧巧舌说服河北省沧州市政协副主席、作家何香久跟他出了门,带他径直来到北京皇城根下。
何香久生于1955年,河北黄骅市人,因家中四代单传,从小不让过生日,怕阎王爷知道后收走,结果把生日给整忘了。上初中填表须填月份,于是择日不如撞日,索性将填表那天的10月21日,作为自己生日。何香久1982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前,任沧州文联《无名文学》编辑兼创作员,已通过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戏剧影视剧本等各种体裁作品,把自己的名字印上了全国几乎所有文学刊物,是个围着桌子能转一圈的主儿。
陈新带何香久来到河北驻京办事处,把他介绍给人称万老大的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万伯翱。这个五冬六夏总把一顶帽子扣在头上的掌门人,对仕途看得很淡,却热衷于把影响一个时代的共和国英雄搬上荧屏。万老大组织拍摄的电视连续剧《雷锋》刚封镜,又雄心勃勃提出把国人熟稔的焦裕禄搬上荧屏。眼下,这个出马一条枪、不打囫囵语的爽快汉子,仔细打量着著述甚丰、风头正劲的国家一级作家,伸手抬了抬那顶扣在头上的帽子,不容置疑地说:“别再犹豫了,赶紧去兰考。再过一千年,人们还记得焦裕禄!”
不得不说,动员一个佳作迭出的知名作家出征,万老大确属大师级人物。他近乎精辟的“千年论”,令何香久听后为之一震。
可何香久还在犹豫。他的眼前总是晃动着一篮子大馍。那馍有穆青、冯健、周原写的影响了几代人的《焦裕禄》通讯,有李雪健主演的彩色宽银幕故事片《焦裕禄》,还有难以胜计的传记、报告文学、戏剧、散文、诗歌、音乐……偏偏活色生香的画面之外,却伴着充满哲理、耳熟能详的画外音:“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何香久承认,写焦裕禄,馍的确是好馍。可这馍让人嚼得次数太多了,好滋味怕是都让别人吮走了,自己还能嚼出味道来吗?
何香久第一次知道焦裕禄,还是个不到十一岁的孩子。1966年2月7日,在黄骅县城关镇大杨村中心小学校长何清峰家,墙上挂的广播匣子讲的焦裕禄的故事,把家中独苗何香久的心给揪住了。父亲诲人不倦,何香久又天资聪颖,酷爱读书,读了两年小学就跳级读初中。报纸广播宣传焦裕禄时,他正读初一。那时,农村有线广播网都用铁丝做导线,广播匣子里的声音总是断断续续的,还带着刺耳的沙沙声。那一天,当播音员讲到焦裕禄临终时,要求把自己埋在兰考的沙堆上时,少年何香久嘤嘤啜泣起来。第二天,父亲订的《人民日报》一到,他就贪婪地读完了《焦裕禄》通讯。后来他才知道,当年那个在广播匣子里差点把自己五脏六腑掏空的播音员,名叫齐越,并与附近沧县姚官屯乡姜庄子村,有着某种血肉联系。
不过,万老大的力道确实太大了。何香久虽没敢应承写剧本,但还是抱着看看再说的态度驱车南下。到兰考那天,已是下午五点钟光景。何香久顾不上安顿自己,随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径赴焦裕禄墓。离墓碑老远,他就瞅见了供桌上摆的白面馍、水果和缭绕的香火。他的心像被猛地撞了一下,脱口问道:“今天是啥日子?”
“不管你哪天来,都能看到今天这样的场景。在兰考老百姓眼中,焦裕禄已经成为一尊消灾祈福的神。”
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的现场诠释,颇令何香久神往。他了解到,前些年,朝暮晨昏,常有心怀惆怅的人们,悄没声地来到这里,诉说对某些基层干部不良作风的愤懑,对各级提留过多、群众负担过重的怨尤,对化解婆媳勃谿、姑嫂斗法良策的希冀,对护佑家庭延续香火、早得贵子的向往。如今,老百姓有啥高兴的事,也来给老焦说说。仿佛一股炽热的冲击波直抵心房,何香久仰视大馍生出的心结,瞬间就给融化了。他透过供品后面千千万万老百姓那颗赤红滚烫的心,看出焦裕禄是个有故事的人!于是,当年大杨村老屋广播匣子里齐越激情四射的声音,又奇妙地从遥远的幽燕海滨穿越而来。他嗅到了那篮子大馍醇厚馥郁的馨香,无可抑制地产生了一种跃跃欲试的“嚼馍”冲动。当晚,何香久迫不及待给万老大打电话:“我签约了!”
何香久说的签约,是指根据殷允岭、陈新写的《焦裕禄传》,改编长篇电视连续剧《焦裕禄》一事。几十年的笔耕生涯使他悟出,诗人是在天上飞的,小说家是在地面走的,剧作家是在水里游的,而做学问是在地下钻的。这次创作虽是根据人物传记改编,但重返历史现场的跋涉,是别人无法代替的身心和艺术修为。他迈开双脚,沿着焦裕禄在兰考留下的脚印走,悉心触摸远行楷模的温度和精神质地。
在兰考,双杨树村群众含泪讲述,当年焦裕禄来村,吃的是外出逃荒讨来的刮掉黑毛、绿毛,用野菜烩的“百家干粮”。焦裕禄端着碗吃,百姓抹着泪看,发誓丰收后一定给老焦蒸白面馍、炖老母鸡吃。
在尉氏,干部群众回忆,焦裕禄和徐俊雅参加工作队,住处囤有红枣。徐俊雅煮小米稀饭时,有来串门的抓了一把红枣扔在稀饭里。焦裕禄回家发现后,数清共十二个红枣,主动赔钱还做检讨。
在洛矿,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工程师说,当年,焦裕禄把工程技术人员当宝贝疙瘩,无微不至关怀,甚至用自家的细粮换他们家的粗粮。焦裕禄知道他是南方人,就自己掏钱给他买大米吃。
在郑州,当年兰考的林业技术员朱礼楚已失语,坐在轮椅上不住地伸手指墙。何香久扭头一看,原来是一张几乎与墙同色的旧奖状。“这是焦书记发给你的吗?”朱礼楚流着泪频频点头,嘴吃力地嗫嚅:“老焦……”
何香久一头扎进兰考县委档案馆,贪婪地在文件档案的海洋畅游,几番劈波斩浪,几度深潜探摸,他惊异地发现,焦裕禄主政兰考,绝大多数时间都在乡下!他的办公桌,安放在沙丘上、碱窝里、河渠中。焦裕禄故后第二年,豫东史上有名的缺粮县兰考,初步实现粮食自给。1964年冬到1965年春,兰考刮了七场大风,没有一亩庄稼被风沙打死;秋天连降三百八十四毫米雨,没有一个村庄被淹。
学问与生活,是何香久两大优势。在北大,他亲聆季羡林、严家炎等名师教诲,几乎看完善本库所有好书。此前,他在治理海河工地三历寒暑,推过数百斤重的小车;同渔民远海捕鱼闯过晕船关,回来竟“晕路”,眼中的楼房都是倒置的。在社会底层同老百姓滚在一起,使何香久认识了国情、民情。农民对苦难的旷达和近乎麻木的隐忍,则成为他体悟焦裕禄大义肝胆和悲悯情怀的宝贵情感积淀。从兰考到洛阳、尉氏、博山、抚顺、大连、哈尔滨,一路走来,他访谈了一百二十四人次,在沙里淘金中悟出,正是对信念宗旨的尊崇与敬畏,使焦裕禄义无反顾奉身堪称壮丽的事业,摆脱了精神上的匍匐和低回,攀上使命与道义的高峰,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真实最有感染力,真实的力量也最强大。2011年年底,何香久蹲在沧州,半年写完了《焦裕禄》电视剧本。回头一看,剧中百分之七十的情节都是真实的。何香久如释重负,但他很快发现,从剧本到荧屏,这还仅仅开了个头。剧本第十一稿在黑河片场改定。何香久边改边把成稿交给场记去分镜头,同时告诉管生活的老师,把盒饭挂在门外把手上就行了,自己什么时候饿了,就开门拿进来吃。他锁上房门,关闭手机,昼夜与焦裕禄同行,忘记了星流月转和浮世精彩。及至改完最后一场戏,他才感到饿坏了。开门一看,门把手上已经挂了五个餐盒!何香久瞥了一眼走廊窗外,发现马路对面是一家韩国烤肉店。他飞快冲进店里饕餮大啖,一人吃了两斤烤肉。
这一代作家,比柳青、赵树理、李准要幸运得多。2012年10月,电视连续剧《焦裕禄》在中央电视台开始播出,两年后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随后,应河南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陈杰之约,何香久依托前期的行走、阅读和积累,将剧本改写成了五十万字的长篇小说《焦裕禄》。这部作品2019年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焦裕禄鞠躬尽瘁为人民,人民也用无尽追思把自己儿子写入历史。历史记住了焦裕禄,也记住了讴歌焦裕禄的辛勤的耕耘者。
(本文节选自作者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
《大河初心——焦裕禄精神诞生的风雨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