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施策 多措并举 扎实推动全产业链复工复产
——工业和信息化部推动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工作的实践
案例正文
【 引言 】 2020 年 2 月 2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 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经济社会是一 个动态循环系统,不能长时间停摆。在确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 下,推动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恢复生产生活 秩序,关系到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物质保障,关系到民生保障和社 会稳定,关系到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关系到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和完成“十三五”规划,关系到我国对外开放和世界经济 稳定。
【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受到疫情和春节假期的双重影 响,防护服等医疗物资生产能力不足,出现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 同时,疫情给各行各业的产业链造成巨大冲击,大中小企业压力倍 增,复工复产面临种种困难挑战。如何打好复工复产稳增长这场硬 仗,是摆在工信系统面前的挑战。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按照党中 央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 聚焦重点行业,抓产能释放;聚焦龙头企业,抓产业链协同;聚焦 中小企业,抓纾困解难;聚焦重点地区,抓基本面稳定,全产业链 复工复产形势日趋向好。截至 5 月底,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 开工率和职工复岗率分别达到 99.1%和 95.4%,全国中小企业的开 工率达到 91.1%。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新型举国体制的显著优势 之一,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制度优势的根本源泉。习近平总书记亲 自指挥、亲自部署,多次召开会议、作出重要指示,各级党组织上 下一心、协同联动、全力出战,我国复工复产工作的成功实践,进 一步彰显了中国制度的巨大力量。
【 关键词 】 经济社会发展 全产业链复工复产 恢复生产生活 秩序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打响了一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一项项“史上最严”防控措施的出台,在最短时间内有效阻断了疫情传播,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按下了“暂停键”。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要遏制疫情传播,采取隔离、封控的非常手段是必要之举。但经济社会不能长时间停摆,在确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推动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关系到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物质保障,关系到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完成“十三五”规划,关系到我国对外开放和世界经济稳定。
在疫情防控形势出现积极转变的情况下,复工复产的重要性更显突出,如何统筹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是很大的挑战与考验。既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做法,阻碍经济社会秩序恢复,又不能盲目放松防控,导致疫情复燃。
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按照党中央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精准施策、多措并举,大力推进全产业链复工复产。聚焦重点行业,抓产能释放,以防疫物资、生活必需品、公用事业、春耕化肥保供、外资外贸、高技术产业等行业为重点,提高复工复产整体效益和水平。聚焦龙头企业,抓产业链协同,推动大型龙头企业和核心配套企业复工复产,以此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复工复产。聚焦中小企业,抓纾困解难,发挥社会各方力量助力中小企业复工复产,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和转型升级。聚焦重点地区,抓基本面稳定,抓好工业大省复工复产的同时,重点解决供应链不畅等实际问题。2 月 27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向 7 个工业大省派出 37 名复工复产联络员,帮助重点企业、重大项目、中小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截至 5 月底,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和职工复岗率分别达到 99.1%和 95.4%,全国中小企业的复工率达到 91.1%,全国复工复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疏通断点堵点,推动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
习近平总书记在 2 月 23 日召开的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产业链环环相扣,一个环节阻滞,上下游企业都无法运转。要坚持全国一盘棋,维护统一大市场,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整体配套、协同复工,切实提高复工复产的整体效益和水平。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明确了分区分级分类分时有序恢复经济社会发展秩序,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是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重要抓手。
在当时的情形下,各地疫情防控形势依旧紧张,复工复产面临诸多困难,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工人返工难。疫情发生以来,各省份普遍对流动人口和外出打工返乡人员采取隔离观察等限制性措施,导致异地员工返程返岗困难多,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严重的招工难问题。
物流运输难。部分地区对交通进行了严格管控,重点保障医疗物资和有关人员运输,企业复工后可能面临原料运不进来、产品运不出去的困难,影响复工进程。
供应链运转不畅。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企业复工时间参差不齐,导致企业供应链运转受阻,影响正常生产。
企业资金链紧张。企业不能复工没有营收,但仍需支付工资、房租、利息等固定支出,部分企业出现现金流困难。
防疫物资短缺。当时口罩、消杀用品等基本防疫物资供应仍处于紧平衡。企业既想尽快复工减少损失,又担心疫情蔓延,面临两难选择。
针对这几个方面的困难和阻碍,工业和信息化部结合产业特点和实际困难,科学谋划、精准施策,按照“以大带小、上下联动、内外互动”的思路,制定五方面措施,全方位疏通产业链堵点痛点,扎实推动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一是以防疫物资、生活必需品、公用事业、春耕备耕、外资外贸、高技术产业等领域为重点,分批梳理形成了大型龙头企业和核心配套企业名单,以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发展;二是着力畅通物流供应链,疏通物流运输堵点,缓解人员流动、原材料及产品运输问题;三是充分发挥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作用,推动出台财税、金融、创新、社保、就业等扶持政策,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四是按照“省负总责”要求,推动省级联防联控机制以县域为单位,分低、中、高风险三个等级,摸清情况,精准施策;五是着力增强外贸企业抗风险能力,通过汽车、船舶、机床、医疗装备、医药、电子等重点产业链的固链强链,提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
全产业链复工复产最大的挑战在于疫情防控。国家卫生健康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广州市第 75 场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只有搞好防控才能复工复产,否则复工复产没几天又出现问题,那么复工复产就没有意义。”
做到高效率的精准防控,需要治理智慧和科技力量的支撑。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指导和协调下,电信企业以及科技企业充分利用数据资源,紧急建立了疫情大数据的分析模型,聚焦重点区域、重点时间节点来分析预测确诊、疑似患者以及密切接触人员等重点人群的流动情况。电信企业为全国手机用户免费提供本人到访地短信的查询服务,经用户授权可以查询近 15 日和 30 日内到访省市的信息。阿里、腾讯等科技企业及时跟进,开发了一些小程序,推出疫情防控的健康码。这些服务都为复工复产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通行证”。
浙江杭州余杭区外来人口多、人口流动大,如何降低人员接触和纸质重复登记,是当地亟须解决的问题。2 月 4 日,余杭区提出建设一套数字化方案,作为疫情时期的数字化健康证明。于是,支付宝、钉钉、阿里云等团队与当地一起开发健康码。“那段时间大家每天睡两三个小时,产品上线前半小时一迭代,上线后半天一迭代。”余杭区负责健康码项目的工作人员说。
2 月 7 日晚,余杭区上线了全国首张健康码——“余杭绿码”,居民凭着手机里的健康码出行、复工。2 月 11 日,杭州健康码在支付宝率先上线,首创红、黄、绿三色动态健康码模式。
2 月 15 日,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指导支付宝、阿里云加速研发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疫情防控健康码系统。2 月 16 日,当一些地区还在担心复工带来的“三返”人员流动问题时,浙江已经开始使用健康码着手复工复产。当晚,全国首趟复工人员专列从始发站贵阳北抵达杭州东,近 300 名贵州籍复工乘客顺利返杭。2 月 19 日,杭州西湖景区也率先开放。
接下来的短短两周内,健康码就从杭州一城推广到了全国 200 城,并逐步推动互通互认。健康码成为各地数字化防疫的标配,极大地助力了疫情防控和有序复产复工。
复工复产千头万绪,只有把准龙头,提纲挈领,才能在最短时间内让整条产业链动起来。大企业供应链长,大企业的生产复工对中小企业带动性很强,推动大企业及其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对做好制造业企业复工复产工作十分重要。从行业分析看,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电子、汽车等对供应链依赖比较强的行业,短期内受到的影响比较大。
浙江省杭州市为来杭就业人员较为集中的贵州、四川等部分省市申请开行外地务工人员“一站式”抵达专列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摄)
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聚焦医疗装备,针对农资的化肥、农膜、农机装备,生活必需品,汽车、电子、船舶、电力装备等产业,根据大企业的相关诉求,梳理了相关企业的产业链配套企业名单,逐个企业一对一采取措施,协助解决好物资保障和已出台的金融、税收等政策措施落地问题。
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产业链条长、涉及面广、带动性强,每个企业都有几百家一级供应商和上千家的二、三级供应商,要做好汽车产业的复工复产,着眼点不能只是一个厂,而必须是整个产业链。为此,工业和信息化部专门成立了工作专班,把15 家重点整车企业和 52 家关键零部件企业作为重点联系对象,建立健全包含交通运输部、人民银行等部门以及 26 个地方工信部门的综合协调机制。
湖北省是我国重要汽车制造业基地,东风汽车集团总部和主要生产力都在湖北省内,东风汽车有接近 200 万台的整车产能,还有众多零部件供应商。东风汽车的复工复产关系到上下游上千家企业的运转。
“整个复工复产过程,就是背水一战。”东风乘用车制造管理部生产计划室负责人说。
当时,东风复工复产面临员工返岗难、产业链配套企业复工难两大阻碍。一方面,湖北部分地区仍实施较严格的人流管控,而武汉仍处于“封城”状态,员工返岗均存在较大困难;另一方面,供应链配套企业复工难的影响还在持续,部分零部件企业在 3 月 20 日之前仍然无法复产,甚至有企业取消计划生产订单,即将停产。
对东风乘用车公司这样的大型企业来说,严格按照中央、省、市复工政策,在安全有序、依法依规的前提下,分步组织人员返汉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公司不仅需要详细了解搜集不同地区的防疫现况政策,还要对大量的人员信息进行精准管理,才能有序组织员工返岗。
“根据疫情防控等级,省内各区域的相关手续大方向一致,但是办理细节过程不一样。所有的人、车、站点、路线都需要一一对应,而且随着疫情变化,这些细节也在不断地变动,必须持续跟进应对。”该负责人说。
为打通重要物资和人员返岗运送“两条线”,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作专班与湖北省经信厅协商,指导企业办理紧急物资运输许可,并与交通运输部联系,帮助企业办理运输通行证。针对武汉地区增压器、液压系统、空调等零部件企业员工返岗率低、产能难以满足整车企业需要问题,工作专班与武汉市经信局、东湖开发区指挥部协调,帮助企业前往全国 50 余个市县接运返岗人员,迅速提升产能,解了整车企业断供之危。
25 岁的冯鹏是东风乘用车公司总装车间的一名流水线工人。3 月18 日,他与工友一同从宜昌自驾返汉。他们带着厂里开的开工证明和手机上的健康码,一路畅通无阻。“那个时候湖北还没有全面解封,武汉高铁站的到达通道也没有全面放开。工友们乘坐动车和高铁的话,可以在武汉的前一站或后一站下车,厂里也会安排车子接站,很贴心。”他说。截至 4 月初,东风汽车工厂人员返汉率已达 100%。
一些整车企业提出部分零部件供应不上导致企业复工复产困难,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作专班组织湖北的工信主管部门,会同企业启动库存紧急保供。工作专班协商有关省份的供应企业迅速复工复产,把它作为优先的复工复产企业来推动。为解决部分零部件供应商资金紧张的问题,工作专班组织梳理了 11 个省份、260 余家企业的资金需求问题,及时推荐给央行和相关金融机构,帮助解决企业的资金供给困难。
“东风乘用车工厂员工有 1320 人,省内上下游供应商也有 172 家,分批分阶段启动需要大几千人。乘用车复产需要一个可持续的体系支撑,所以整个链条都要通畅。我们的工作甚至都做到我们供应商下边的三级供应商了。”东风厂负责人说。截至 3 月底,供应商计划返岗18787 人、实际到岗 18787 人,返岗率 100%;一级供应商 148 家,二级供应商 123 家,亦实现 100%复工。东风汽车单日产量约 280 台,生产线已全部复工复产,产能恢复到 2019 年同期水平。
针对车企产品检测周期大幅增加、无法按期取得检验检测报告申请公告的难题,工业和信息化部开辟公告管理绿色通道,推出允许企业使用研发验证测试结果替代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报告,检测报告可容缺受理、先办后补,缩短办理周期,延长企业审查整改期限等四项便企利企举措。同时加快新能源汽车补贴技术性审核工作,缓解车企资金压力。
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截至 3 月底,全国汽车行业企业整体开工率已由 60%左右提升到 97%,员工复岗率由 50%左右提高到 82%,总体达产率已经与 2019 年同期水平相当。
为加快推动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打通产业链断点、堵点,工业和信息化部还组织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开发了国内重点行业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该平台主要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加大重点行业断点、堵点需求信息的采集发布,帮助企业应对国际供应链中断风险;二是开发在线展会功能和电子订货功能,推动央地、政企、产业协同发力,帮助企业加强宣传推广,缓解订单不足问题。截至 7 月底,已有 2104家企业入驻平台,收集问卷 345 份,形成有效需求信息 214 条,解决209 条,占比 97.7%。
针对不同产业链的断点、堵点,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国务院复工复产推进工作机制下,联合 15 个部门组建推动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工作专班,摸排了多条产业链上 131 家龙头企业及其核心配套企业,协调推进上下游约 60 万家大中小企业协同复工复产。各地工信主管部门也纷纷效仿。如江西省分产业、分区域、分专题组织开展产业链专项对接活动 20 余场,及时协调解决省外需求产业链复工复产企业 64 户、省外供应商 65 户和省内供应商 26 户企业的复工复产;福建省三明市搭建钢铁与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农业等产业链协作配套平台,线上匹配生产设备、工厂、仓储物流或原材料的供需信息。
截至 3 月 28 日,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和复岗率分别达到 98.6%和 89.9%,比 2 月 23 日分别提升 15.5 个和 38 个百分点,比 3 月 1 日提高 3.6 个和 22 个百分点。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福建等工业大省已基本全部开工。另据相关行业协会调查,机械行业开工率达到 93%,已开工企业员工返岗率达到 84%;轻工、纺织行业重点企业开工率分别达到 90.6%和 97.1%,复岗率达到 91.2%和 93.1%。
多措并举,助力中小企业复产升级
中小企业是数量最大、最具活力的企业群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截至 2019 年年底,全国市场主体总数达 1.23 亿户,其中企业 3858 万户,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稳,就业才能稳,经济才能稳,中小企业的复工复产是实现“六稳”“六保”的关键一环。
但是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较弱,受疫情影响的程度更深,面临的困难也更多。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生产和办公条件、人员、资金都较脆弱,是复工复产的难点和重点。疫情导致中小企业的订单减少、开工延后、成本增加、资金紧张,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链和供应链的双重压力。企业规模越小,复工率越低。工业和信息化部对 200 万户使用云平台中小企业监测显示,截至 2 月 25日,全国中小企业复工率只有 30%左右。
疫情发生后,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大力配合,通力合作,陆续出台了多项帮扶支持性的政策和措施。2 月9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帮助中小企业复工复产共渡难关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将全力保障中小企业有序复工复产,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在六个方面的扶持,包括财政扶持、金融扶持、创新支持、公共服务、统筹协调的 20 条具体举措。
5 月 10 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一揽子政策的意见》。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主动指导服务,推动各项政策尽快落实到位。2020 年 2 月至 6月,免征湖北省所有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单位缴费约 260 亿元,对中小微企业免征三项社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的政策将继续延长,执行到 2020 年底。
叶庆是湖北襄阳一家纺织企业的负责人,疫情发生以来,带领企业尽快复工复产,并想方设法购进口罩生产设备、转产口罩,努力让企业“活下来”。“虽然疫情对我们影响较大,但我们得到了当地政府、银行等部门的大力支持,比如电费下降 5%、获得信贷 3000 万元等,我们自身也在做好防控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复工复产,减少疫情造成的损失。”叶庆表示,今后将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像这家纺织企业一样,大量中小微企业在复工复产、交通物流、供应链环节等方面得到了有效帮助。
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对缓解中小企业困难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让各项惠企政策更易于知晓,工业和信息化部配合国务院办公厅在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建立“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服务专栏”,联合中国政府网在国务院手机客户端设立“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业政策库”,发布《支持中小企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政策指引》,上线“中小企业规模类型自测”小程序,让广大中小企业能够随时随地查询知晓政策、用足政策、享受红利。自 2 月 11 日起,工业和信息化部还开设了“企业微课”线上培训,为中小企业免费送政策、送管理、送技术。截至 11 月 17 日,“企业微课”线上培训平台已上传课程 71 门,总访问量超过 4100 万人次。
好政策的出台只是第一步,最终还需要走好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把服务做到企业的心坎里。为帮助企业复工复产,深圳市委市政府出台《深圳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企业共渡难关的若干措施》,从强化疫情防控、降低企业成本、加大融资支持等方面提出 16 条政策措施。“惠企 16 条”的落地,离不开当地政府和工信部门的周到服务。
深圳华创兆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林烽讲了一个故事:由于疫情导致全球海外旅游市场萎缩,他们原本出口国外的sim卡订单锐减。看到 5G和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在国内迅速发展带来的机遇,公司决定转产适合 5G应用场景的e-sim卡,积极拓展国内市场。然而,购置一条新的生产线就需要 100 多万元,公司顿时感觉到了资金压力。
转机很快到来。街道办干部带着区工信局等几个部门的工作人员来企业走访,了解到华创兆业在融资方面的需求。此后,龙岗区工信局第一时间与公司进行沟通对接,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帮助企业对接了邮储银行等金融机构。“银行的工作人员很暖心,‘一对一’上门定制融资解决方案,最终帮公司办理了 1700 万元的贷款,年利率仅需3.85%。”该负责人说。“坐在家里”就办成了有史以来利息最低的这么一大笔贷款,公司转产e-sim卡和加强研发空中码号管理系统的决心变得更加坚定了。
2020 年 3 月 18 日,在重庆市永川区大数据产业园,达瓦大数据先进影像中心的员工在办公
(新华社发 黄伟/摄)
中小企业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量大面广,需求多样,为优化服务,工信系统充分发挥各级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作用,全力扶持中小企业复工复产。工业和信息化部派出的复工复产联络员协助当地工信厅开展工作,加大政策落实力度,推进分区分级复工复产,协调解决中小企业在复工复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平稳发展。为发挥志愿者作用,推动中小企业加快复工复产和转型升级,3 月 27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民政部印发《关于开展志愿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各地结合实际,逐步健全完善志愿服务体系,构建高水平专家队伍,为中小企业无偿提供政策、法律等服务。
新冠肺炎疫情给产业发展带来挑战,也带来机遇。疫情深刻改变着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让生产作业“免接触”、生产要素远程调度以及生产服务快速上云等成为新的发展方向。疫情期间,人们熟悉的远程医疗、远程签约、线上办公很多通过 5G等新技术平台开展。面对新的挑战,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对很多中小企业来说已势在必行。为此,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目标是集聚一批面向中小企业的数字化服务商,培育推广一批符合中小企业需求的数字化平台、系统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助推中小企业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赋能实现复工复产。
“企业只有抓住数字化、信息化转型带来的发展机遇,方能提升自身抗击风险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与水平。”浪潮集团负责人说。浪潮集团在推进自身复产复工的同时,还推出多项举措助力各行各业抗击疫情,快速高效复工。1 月 30 日,浪潮宣布免费开放远程视频通信服务、HCM Cloud、“云+”等远程协同办公服务,随后又快速推出“云+”战“疫”版,助力企业安全快速复工。在疫情冲击下,大量中小企业复工复产面临融资难问题。针对这一需求,浪潮技术团队推出数字金融产品“一贷通”,以“101”模式(即 1 分钟申请、0 人工干预、1 秒钟到账)为中小企业提供便捷的融资服务。
受到疫情冲击,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承担着巨大压力,其中,一些企业展现的韧性引人瞩目。同样是面对疫情,部分传统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受影响较大,而具有“专精特新”特点的中小企业在防疫期间表现出了更强的抗风险能力。截至 2 月底,全国 2 万多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复工率已达 53.6%,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的第一批 248家“小巨人”企业 3 月底复工率率先达 100%。这充分说明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是增强广大中小企业应对疫情冲击、实现转型发展的制胜一招。
为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推出“四个一”举措。一是抓紧优质企业梯度培育的主线,持续加大培育力度,推动形成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等优质企业梯度格局。二是培育一大批企业主体,推动各地培育近 3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工业和信息化部加大“小巨人”企业培育力度,从而示范引领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路子。三是打造一个企业动态库,工业和信息化部推动建立“小巨人”企业动态库,为企业入库培育、搭建资源对接平台奠定基础。四是强化一系列的服务支撑,如开展数字化赋能、专题培训、提供融资专项服务,在每年一届的中博会期间专设展区,实施信息化和知识产权两个推进工程,从而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
【研讨题】
1. 政府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中跨部门协同合作的经验有哪些?抗击疫情展现出的新型举国体制具有哪些政治优势?
2. 政府在复工复产工作中政策先行的实践经验有哪些?政策组合如何影响产业发展?
3. 数字技术如何赋能复工复产?如何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
案例分析
一、新型举国体制下跨部门协同发力的重要性
1. 疫情防控中的新型举国体制
在对疫情的控制中,新型举国体制强调在应急管理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对疫情实现动态、精准、突出重点的防控。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在宏观层面主要体现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等方面。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新型举国体制的政治内核,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然能够实现“全国一盘棋”的基本政治保障。此外,在对疫情的控制中迫切需要政府通过积极动员构建起包括政府部门、企业、医疗机构、媒体和其他非政府组织,以及各类民间团体、公民个人有机联结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疫情防控、民生保障、心理疏导、弱势群体关怀等方面发挥协同效应。不仅要动员一切社会力量为抗疫一线捐助和供给资金、资源和物资,还应在基层社区和公民个人层面努力动员普通市民积极参与社区志愿者服务和邻里互助,培育共同体意识。以组织动员为基础,既要发挥正式组织的统一协调能力和资源调配能力,又要激活非正式组织的柔性网络特征,快速响应社会的多元化需求,有效分担正式组织的工作压力。
2. 复工复产中的跨部门协同
全面复工复产进程取决于疫情缓解进展,一旦疫情防控解除,企业会很快复工复产。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复工复产呈现出有序推进、积极向好的态势。在复工复产的实践中,党和政府建立了应急协调体系,该体系反映了由不同部门起草和主导的应急预案。预案内容与政府结构密切相关,体现了政府机构之间的纵向和横向的结构关系,形成了跨部门协同网络。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 15 个部门成立的推动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工作专班为例,跨部门协同从以下三个方面促进了复工复产。
一是切实发挥推动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工作专班作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复工复产,实现良性互动。加强统筹协调,采取“一事一议”“一企一策”方式,推动解决龙头企业及其核心配套企业复工复产中的跨部门跨地区问题,帮助企业尽快复工复产。
二是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结合实际建立跨部门工作专班。加强对行业龙头企业及核心配套企业的跟踪服务,结合本地产业特色,梳理形成一批龙头企业及核心配套企业名单,开展精准对接。加大对中小型关联企业的融资支持。加强对企业反映问题的分类梳理,能够属地解决的要及时解决,对需要国家层面协调解决的跨部门跨地区问题要及时向工业和信息化部反映。
三是工业和信息化部机关有关司局分批梳理行业龙头企业及其产业链上下游未复工达产的核心配套企业名单。加强与各地及重点企业的沟通联系,建立日调度制度,加强研究分析和跟踪服务,逐项解决地方和企业反映的问题。对跨部门跨地区问题及时提交国务院推动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工作专班研究。工业和信息化部复工复产联络员工作组深入基层,及时掌握第一手情况,积极协调解决问题,推动政策落实。
二、复工复产工作中政策先行的实践经验
1. 复工复产工作中政策组合的快速响应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央政府在面对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面临的生存困境,快速响应,多层次(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多部门(涉及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交通运输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救助政策。
首先,对与防疫产品相关的重点企业,或者受疫情影响大的区域、行业中的企业提供财政信贷支持。一方面,增加与防疫产品相关企业的生产能力;另一方面,避免银行对遭遇经营困境的信贷客户企业进行抽贷、压贷、断贷。
其次,中央及地方政府出台中小微企业阶段性税费减免、延期缴纳以及租金减免、补贴等政策,降低企业法定成本,进一步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最后,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组合政策,创造复工复产条件,缓解企业复工复产遇到的困难,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整体而言,复工复产的政策组合主要集中在物流及返岗渠道支持、复工人员薪酬、税务减免、审批减少、金融支持、稳岗帮扶、公共就业、降低成本和培训帮扶等多个方面,基本覆盖了除上下游企业未复工导致的供应链障碍以外的复工障碍,如图 1 所示。
图 1 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的政策组合
2. 复工复产工作中产业政策的目标导向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下,复工复产呈现出有序推进、积极向好的态势。工信系统在部署推动解决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问题时,产业政策的制定主要围绕“转”和“稳”两个目标:一方面,为了解决产业链“转”的问题,围绕梳理解决企业复工复产问题,落实已出台的援企稳企惠企政策,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抱团协同恢复生产,使产业链转起来;另一方面,为了解决产业链“稳”的问题,增强协同复工复产动能,发挥消费、新基建、重大项目等拉动作用,妥善应对国际疫情,稳固企业上下游供给,维护国际供应链稳定,提升产业链复工复产整体效益和水平。
目前,复工复产已基本达到正常水平,但由于国外疫情仍在持续蔓延,“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依然较大,企业复工复产后仍面临许多困难,主要是产业需求明显不足,国际供应链仍然存在堵点断点,企业面临较大资金压力等。特别是这次疫情也暴露出一些深层次问题亟待改进。一是应急机制不完善。防疫物资储备、生产、供给不能满足突发事件需求,在产业链协同方面还存在不足。二是重点产业链抗风险能力有待提升。各地疫情形势及防控等级差异,导致各地产业复工复产时序不同,一度给产业链协调运转造成较大障碍。国际疫情蔓延后,一些产业链短板风险凸显,部分产业链存在断链风险。因此,要提升我国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还要紧紧围绕打造国内国际两个供应链来开展,如图 2 所示。
图 2 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的产业链供应链
一是短期“补”链与长期“延”链相结合。短期之内,应该针对目前产业链供应链存在的短板环节,制定补链计划,落实落细相关政策。长期来看,应该不断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向上下游环节延伸。
二是成本“固”链与技术“强”链相结合。一方面,控制甚至降低土地、融资成本,加快简政放权改革,优化营商服务环境,推动减税降负。另一方面,重视技术因素,强化基础研究,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瞄准学科领域前沿,提升创新研发实力。
三是内部“托”链与外部“促”链相结合。充分释放并利用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同时高度重视外部力量对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的促进作用。
四是路径依赖“稳”链和路径创新“优”链相结合。一方面,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向外流失的机会成本,增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在全球分布格局中的向外吸附和自我锁定能力。另一方面,进一步优化发展路径,探索更能满足全球前沿技术、顶尖企业、高质量要素发展需求的路径,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奠定更稳固的基石。
三、数字技术赋能复工复产
1. 数字技术推动疫情防控的精准管控
在当前疫情尚未完全消灭的情况下进行复工复产,要根据情况分级分类进行,中央已就高、中、低三类地区复工复产做出总体安排。地方政府部门应利用数字技术对复工复产进行精准管控,积极利用线上申报与审批系统,减轻企业的负担,避免审批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疫情风险,实现“零接触”、安全可信和快速备案。在对复工复产之后的动态管控方面,各大数字平台企业开发出来的智能温感筛查系统、健康码、口罩识别技术、健康监测、线上问诊等,实现复工复产后的疫情防控全方位覆盖。因此,要不断优化数字化平台的开发、开放、共享等机制,为优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提供长效动态支撑。
2. 数字技术确保复工复产的要素供应
在当前疫情尚未得到完全控制的情况下,企业复工复产将面临着劳动力、资金等要素短缺的问题。利用数字技术,采用云招聘、大数据匹配、精准对接、精准推送、精准健康筛查等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劳动力流动困难情况下的用工问题。一些数字平台企业根据疫情期间各行业发展不均衡的特点,开展了共享员工等方面的尝试,也是很有意义的探索。
3. 数字技术助力产业发展的深度转型
在数字技术助力疫情防控的过程中,工业和信息化部通过数字技术激发市场活力,拉动复工复产:发挥“互联网+”作用,拉动轻纺、家电、汽车等传统消费,培育智慧健康养老、绿色产品等消费热点;支持发展远程医疗、在线教育、数字科普、在线办公、协同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拓展数字网络等信息消费;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加快 5G网络、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新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加快工业和通信业重点项目开工建设,跟踪抓好重大外资项目落地,推动在建项目尽快投产达产。
疫情期间的特殊场景和特殊需求,为数字技术应用场景下的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疫情期间“不见面、不接触”的非常态为数字技术应用和数据共享提供了契机和试验场,线上服务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打破了很多原有的利益格局和现实束缚,为数字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从企业角度看来,疫情将进一步推动智能制造、无人工厂的发展趋势,企业抓住机遇利用数字化转型实现产业升级成为“化危为机”的可行方案。
四、此次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中的经验总结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阶段性成效进一步巩固,在这场“大考”的后续阶段,要兼顾好重大突发风险常态化防控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两个“战场”,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高瞻远瞩的谋划和精准有力的部署应对前所未有的冲击。要加快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变革,突出平战结合,补齐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短板。强化应对各类风险和挑战的能力,把此次危机管理和风险治理的经验和反思,沉淀为不断完善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的宝贵财富。
1. 抗击疫情展现出中国新型举国体制的巨大政治优势
新冠肺炎病患救治固然是一个医学问题,但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一个需要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重大公共问题、重大政治问题。受不同社会生活方式与政治观念的影响,在疫情防控进程中,是否在个体层面的疫情防控措施之外,还要强化社会层面的疫情防控手段,中国与欧美各国的立场与做法明显不同。在举国抗疫的过程中,新型举国体制表现为一种社会层面的疫情防控手段,经由国家与社会的双向动员,构成中国在较短时间内扭转防疫被动局面,并在经济重启上抢先一步的重要基础。
2. 妥善处理好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的关系
在疫情防控早期,政府及时以政策组合的“有形之手”补“市场失灵”之缺,在后期则更多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经济复苏纾困的最大潜能,有为的政府和有效的市场紧密配合、高效协同,实现人财物有序流动、产供销有机衔接、内外贸有效贯通,共同助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通过高层强有力领导与基层有效自治相结合,政府部门和民间力量互动,形成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制和高效的多方协同机制。
3. 数字技术应用为公共治理和企业发展提供了精细化解决方案
与 2003 年非典疫情防控相比,在本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人工智能有效助力了社区疫情排查、流行病调查、流动人口管理等,极大地提高了政府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同时,数字技术也为特定行业发展和企业复工复产提供了精准的“工具包”,出现了互联网企业智能平台协调抗疫物资调配、人员流动凭借健康码一码通行、电力大数据指导复工复产科学决策等应用场景。得益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市场应用,各级政府对于数字产业的大力扶持,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蓬勃兴起,为应对这次疫情大考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设施、技术支撑和人才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