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国际合作 展现大国担当
——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外交实践
案例正文
【 引言 】 2020 年 3 月 12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约同联合国秘 书长古特雷斯通电话时强调,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再次表明,人类 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这样的重大突 发事件不会是最后一次,各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还会不断 带来新的考验。国际社会必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守望相 助,携手应对风险挑战,共建美好地球家园。
【 摘要 】 从全球范围看,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人类与重大传染 性疾病的一场严峻斗争。从疫情发展的阶段脉络来看,国内外存在 着明显差异,而这种不平衡、不对等、不同步的疫情现实成为了抗 疫外交的难点。习近平总书记总揽全局,审时度势,根据国内外疫 情最新形势,从病患救治、物资保障到对无症状感染者管理,从加 大科研攻关力度到深化疫情防控国际合作,从“内防扩散、外防输 出”到“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等方面,对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 展在疫情发展的不同阶段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在抗击疫情 的中国战场与开展国际合作中,外交战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引,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制度优势,充分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赢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评 价。本案例梳理了疫情发生以来,外交战线因应疫情发展不同阶段 形势特点,服务国内抗疫大局,深入开展抗疫国际合作,推动构建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 关键词 】 抗疫外交 国际合作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中国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时刻关注国内外疫情形势,高度重视抗疫国际合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密集开展元首外交,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推动疫情防控国际合作。外交战线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积极投身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全力为国内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为全球携手抗击疫情构筑坚实有力防线。
2019 年 12 月底,中国首先报告疫情。在这一阶段,湖北省武汉市监测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全国迅疾展开全面疫情防控。涉外工作方面,中国第一时间报告疫情,及时主动向世界卫生组织以及美国等国家通报疫情信息,向世界公布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序列,积极开展抗疫外交,全力争取国际支持,全面推进国际合作,服务国内抗疫需要,努力践行外交为民,维护同胞正当权益。
2020 年 3 月以来,全球疫情加速扩散蔓延。3 月 11 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肺炎疫情构成全球大流行。全球累计确诊病例由 3 月 1日 8.7 万例上升至 12 月 31 日 8147.5 万例,同期中国境外输入累计确诊病例 4267 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数据)。随着境外疫情大流行呈加速趋势,我国外防输入压力持续加大。阻击病毒的传播蔓延,需要国际社会团结合作,坚持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呼吁各国紧急行动起来,加强联防联控,携手抗疫,共克时艰。
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担当
外交部作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外事组牵头单位,迅速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深入研究防控涉外工作,作出周密部署。外交部党委坚决履行主体责任,紧急下发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健全工作机制、压实各级责任。部党委成员积极担当作为,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外交战线各级党组织纷纷行动起来,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最紧迫的重要任务,切实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专门组成外交部工作组赴武汉一线参加中央指导组,指导协助当地开展工作。外交系统在抗疫斗争和国际合作中所表现出的治理优势、治理能力、专业精神和负责任态度,被国际社会所普遍称道。
对国际公共卫生事业负责
疫情通报不间断。2019 年 12 月 31 日,武汉市卫健委发布《关于当前我市肺炎疫情的情况通报》,首次公开通报肺炎疫情。2020 年 1 月3 日起,中方开始向世界卫生组织、包括美国在内的有关国家以及中国港澳台地区及时主动通报疫情信息。
1 月 28 日,习近平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习近平主席指出,疫情是魔鬼,我们不能让魔鬼藏匿。中国政府始终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及时向国内外发布疫情信息,积极回应各方关切,加强与国际社会合作。习近平总书记指挥若定,亲力亲为,同法国、德国、沙特阿拉伯、美国、印度尼西亚、卡塔尔、马来西亚、英国、韩国等十余个国家领导人通话,强调中国全国动员、全面部署、快速反应,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有把握战胜疫情,并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科研攻关全开放。与此同时,关于新冠病毒的科研攻关也在开展当中,这一过程,中国也秉持着开放的态度。1 月 7 日,中国完成了病毒鉴定和测序,1 月 12 日就同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家分享有关病毒基因序列信息。随着中国疫情防控工作强而有力地开展,国际社会团结协作、共战病毒、共克时艰的趋势开始凸显。
联合考察见真章。为落实世界卫生组织突发事件委员会的相关临时建议,经中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协商,中方和世界卫生组织决定组建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2 月 16 日,中国—世界卫生组织联合专家考察组开始为期 9 天的在华考察调研工作。联合考察组由 25 位中外专家组成,涵盖流行病学、病毒学、临床管理、公共卫生等领域。在华期间,联合考察组与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相关成员单位举行会谈,并赴北京、广东、四川、湖北武汉实地调研,全方位深入了解全国和相关省市的疫情情况、防控措施、医疗救治、社区农村防控、科研攻关等。考察期间,考察组同政府官员、应急团队、资深科学家、一线临床和公共卫生人员以及社区居民都进行了充分讨论和交流。考察组有五个方面的主要发现,分别是关于病毒的认识、对此次疫情的判断、疫情传播特点、疾病的严重程度、中国政府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2020 年 2 月 24 日,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
(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摄)
应对个别国家污名化中国的行为
中国政府及时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措施,有效切断了病毒传播链。《科学》杂志研究报告预估,上述措施使中国减少了超过 70 万的感染者。1 月 23 日中国暂时关闭离汉通道,1 月 24 日至 4 月 8 日武汉无商业航班,亦无列车离汉,不可能有武汉居民在此期间前往海外。1 月 23 日武汉“封城”时,美国公开确诊病例只有 1 例。2 月 2 日美国对所有中国公民和过去 14 天到过中国的外国人关闭边境时,美国官方统计确诊病例只有 10 余例。尽管如此,美国一些反华政客仍然将疫情政治化、污名化,大肆炒作所谓“病毒人造论”“中国隐瞒论”,蓄意制造恐慌。
针对美方上述恶劣行径,中方理直气壮讲好中国抗疫故事与成就,以事实真相有力戳破美方谎言谬论。通过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特别峰会及利雅得峰会、世界卫生大会、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等多边会议,充分运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新媒体等多种形式在国际舆论场及时发声,全面宣介我国抗击疫情所作的巨大努力、复工复产情况以及为国际抗疫合作所作贡献等,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和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用事实坚定信心,用沟通赢得信任,同时坚决回击歧视中国公民、制造恐慌情绪的错误行径和言论,努力为疫情防控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外交部多次召开外国驻华使馆(团)疫情防控通报会,展现中国政府重视外国在华公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负责任态度,还在外交部网站英文版开设了“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专栏,及时汇总更新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有关疫情防控权威信息。
我国各驻外使领馆密集展开公共外交行动,通过接受主流电视及电台采访、发表署名文章、举办吹风会、演讲、在境内外重要社交媒体发文等多种方式,帮助国际社会更好了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抗疫斗争并取得巨大战略成果以及中国积极为全球抗疫贡献智慧和力量有关情况,坚定对中国经济继续向好发展的信心,增进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解和认同。
加强对海外中国公民关心关爱
受疫情影响,一些出境旅游的湖北特别是武汉同胞在海外遇到一些实际困难,一些国家出现了针对中国人的恐慌甚至侮辱性、歧视性的言论。
抗击疫情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外交战线坚持以人为本、外交为民,全面动员,全力以赴,维护海外同胞正当权益。对于在海外中国公民由于疫情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外交部及民航、商务、海关、移民、教育、卫生等各个部门协同,指导各驻外使领馆全力以赴维护在海外中国公民的安全、健康和权益。
外交部积极主动联系回国无门的湖北籍、武汉籍同胞,派出十余架次包机,从泰国、马来西亚、日本、越南、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协助接回 1800 余名滞留海外的中国公民。驻日本使馆、驻香港特派员公署也协助香港特区政府从日本接回“钻石公主”号游轮上的港澳同胞。24 小时开通外交部全球领保与服务电话 12308,随时接听海外中国公民所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诉求。各个驻外使领馆积极同当地的中资机构、华侨社团、留学生团体保持着密切联系,通过网站、微信、当地媒体等多个渠道了解情况,发布提醒,组织讲座,编制手册,指导我国公民加强防范。对于已经在海外确诊和疑似感染的中国公民,使领馆及时掌握情况,跟进治疗的进展,提供所有必要的协助。同时促请当地的卫生部门、医疗机构全力救治,确保染疫公民应治尽治。在整个过程中,使领馆全程跟踪协助,在海外确诊的一些中国公民经过当地的治疗已经治愈出院,对于在一些国家发生的针对中国公民的歧视性事件,驻当地使领馆第一时间提出严正交涉,坚决制止,并给予严厉批驳。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就做好海外中国公民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加强对境外我国公民疫情防控的指导和支持,做好各项工作,保护他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习近平主席在同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等国领导人的通话当中强调指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保护海外中国公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要求有关国家维护好当地中国公民特别是留学人员的健康安全和正当权益,都得到了对方的积极回应。
外交部会同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在极短的时间内打出了一套“组合拳”。驻外使领馆同留学人员保持着密切联系,及时了解他们的诉求和存在的困难,帮助他们解决面临的各种难题。外交部 12308 领事保护热线保持畅通,驻外使领馆普遍开通了 24 小时的领保电话,随时答复留学生们的诉求。同时,通过馆网、微信、华文媒体等宣介防护知识,推介远程医疗服务平台。使领馆广泛动员当地的侨界同留学人员建立结对帮扶机制,搭建起中国公民互帮互助平台,提供物资采购服务,协助照料隔离人员的生活。
大使、总领事还一封一封地写信给当地大学的校长,要求他们一定要照顾好中国的留学人员,并且切实解决他们的住宿、学业等方面所面临的困难,有的使领馆在留学生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还安排了“隔离备用点”,以便在需要的时候为留学生提供保障。
海外疫情暴发以来,世界各地口罩等防疫物资十分短缺。驻外使领馆根据国内的部署,通过各种渠道,想方设法为包括留学生、华侨等在内的海外中国公民筹措口罩、消毒液、消毒湿巾等急需防疫物资,发放“健康包”。
外交部还积极会同相关部门和地方派出抗疫医疗专家组、联合工作组,在积极协助当地抗击疫情、提供科学防控指导的同时,同留学人员、中资企业、中国公民开展当面或者视频交流,科普防疫知识。驻米兰总领馆支持侨界同赴意大利医疗专家组共建了“网上方舱医院”。山东向英国派出联合工作组,工作组包括疾控和诊疗人员,抵达以后连续举办三场“携手抗疫赢胜利,祖国永远在身边”的线上慰问会,指导大家做好科学防护,疏导紧张焦虑的情绪。
自疫情发生至 2020 年 12 月底,外交部陆续派出 353 架包机和临时航班从意大利、英国、美国、伊朗等 93 个国家接回超过 7.3 万包括留学生在内的中国公民。由于各国入境过境政策变化以及航班调整等原因,在埃塞俄比亚、柬埔寨、孟加拉等国一度发生了留学人员在中转回国途中滞留的现象。经过国内国外紧急协调和工作,这些问题都迅速得到妥善解决,滞留人员已经全部搭乘增开的航班安全回到了国内。
2020 年 4 月 17 日,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向在日留学生发放“健康包”,图为留学生代表填写准备寄给各学校的“健康包”快递单
(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摄)
开展联防联控 援助惠及八方
3 月以来,随着境外疫情迅速扩散蔓延,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休戚与共,团结协作,共战病毒,共克时艰,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中国毫无保留地向国际社会分享疫情信息和抗疫经验。截至 5 月底,中国与东盟、欧盟、非盟、亚太经合组织、加勒比共同体、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和地区组织,以及韩国、日本、俄罗斯、美国、德国等国家,开展 70 多次疫情防控交流活动。国家卫生健康委汇编诊疗和防控方案并翻译成 3 个语种,分享给全球 180 多个国家、10 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参照使用,并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举办“新冠肺炎防治中国经验国际通报会”。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武汉举行两场英文专题发布会,邀请相关专家和一线医护人员介绍中国抗疫经验和做法。中国媒体开设“全球疫情会诊室”“全球抗疫中国方案”等栏目,为各国开展交流搭建平台。
中国本着投桃报李的精神积极向国际社会提供抗疫援助。在国内疫情防控仍然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中国迅速展开行动,力所能及地为国际社会提供援助。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两批共 5000 万美元现汇援助,积极协助世界卫生组织在华采购个人防护用品和建立物资储备库,积极协助世界卫生组织“团结应对基金”在中国筹资,参与世界卫生组织发起的“全球合作加速开发、生产、公平获取新冠肺炎防控新工具”倡议。有序开展防疫物资出口。中国在满足国内疫情防控需要的基础上,想方设法为各国采购防疫物资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便利,打通需求对接、货源组织、物流运输、出口通关等方面堵点,畅通出口环节,有序开展防疫物资出口。采取有力措施严控质量、规范秩序,发布防疫用品国外市场准入信息指南,加强防疫物资市场和出口质量监管,保质保量向国际社会提供抗击疫情急需的防疫物资。3 月1 日至 12 月 30 日,中国向 200 余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防疫物资,其中,口罩 2236 亿只,防护服 23 亿套,护目镜 2.88 亿个,呼吸机 27.1 万台,检测试剂盒 10.7 亿人份,红外线测温仪 1.19 亿台,出口规模呈明显增长态势,有力支持了相关国家疫情防控。2020 年 1 月至 11 月 5 日,中欧班列开行数量达 10180 列,运送集装箱 92.7 万标箱,同比增长 54%,累计运送抗疫物资 751 万件,为维持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畅通、保障抗疫物资运输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深入开展抗疫科研交流合作。加强同世界卫生组织沟通交流,同有关国家在溯源、药物、疫苗、检测等方面开展科研交流与合作,共享科研数据信息,共同研究防控和救治策略。科学技术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科协、中华医学会联合搭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平台”,供全球科研人员发布成果、参与研讨,截至5 月 31 日,共上线 104 种期刊、970 篇论文和报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上合组织睦邻友好合作委员会召开“中国中西医结合专家组同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医院新冠肺炎视频诊断会议”,指导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和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开展“中医药抗疫全球直播”“国际抗疫专家大讲堂”等活动。中国科学院发布“2019 新型冠状病毒资源库”,建成“新型冠状病毒国家科技资源服务系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研文献共享平台”,截至 5 月 31 日,3 个平台为全球超过 37 万用户提供近 4800 万次下载、浏览和检索服务。建立国际合作专家库,同有关国家开展疫苗研发、药品研发等合作。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作用,推动成员之间就新冠病毒研究和新冠肺炎治疗开展科技合作。中国医疗机构、疾控机构和科学家在《柳叶刀》《科学》《自然》《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数十篇高水平论文,及时发布新冠肺炎首批患者临床特征描述、人际传播风险、方舱医院经验、药物研发进展、疫苗动物实验结果等研究成果。同有关国家、世界卫生组织以及流行病防范创新联盟(CEPI)、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AVI)等开展科研合作,加快推进疫苗研发和药物临床试验。
中国的抗疫举措得到国际社会广泛理解和支持,全球 170 多个国家领导人和 50 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负责人以及 300 多个外国政党和政治组织向中国领导人来函致电、发表声明表示慰问支持,对我国抗疫举措及其积极成效予以高度肯定。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东盟、非盟、阿盟、拉共体、七十七国集团等重要组织专门发表声明,表达对中国抗疫行动的信心与支持。许多国家民众在网上为中国点赞,在自己的城市点亮“中国红”,在住宅区播放中国国歌,在街头高呼“感谢中国”。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中国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并避免其蔓延付出了巨大牺牲,为全人类作出了贡献。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指出,中国强有力的举措既控制了疫情在中国境内扩散,也阻止了疫情向其他国家蔓延,不仅是在保护中国人民,也是在保护世界人民。第 74 届联合国大会主席班迪表示,中国在防控疫情过程中展现出的领导力与透明度堪称典范。巴基斯坦总理伊姆兰·汗表示,整个世界都感谢并赞赏中方应对疫情的努力和成效,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做得比中国更好。国际权威专业期刊指出,中国为国际科学界加入抗疫战斗铺平了道路,为科研合作的全球动员奠定了基础。国际舆论认为,中方行动速度之快、力度之大、范围之广世所罕见,展现出的领导能力、应对能力、组织动员能力、贯彻执行能力令人赞叹,为世界各国抗击疫情树立了典范,为国际社会应对传染病危机、推进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积累了有益经验,提供了重要借鉴。
尾声
国际局势变幻莫测,外交抗疫随时响应,一刻也不能停歇。如今,疫情在全球传播蔓延,人员流动、跨境商贸活动受阻,金融市场剧烈震荡,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双重打击,世界经济深度衰退不可避免,国际社会联手稳定和恢复世界经济势在必行。
当前,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存在诸多短板,全球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远未形成,国际公共卫生资源十分匮乏,逆全球化兴起使得全球公共卫生体系更加脆弱。未来,健全完善惠及全人类、高效可持续的全球公共卫生体系成为一个发展方向。人类发展史也是同病毒的斗争史。人类终将战胜疫情,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人类来说不会是最后一次。各方要以此次疫情为鉴,反思教训,化危为机,以卓越的政治远见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坚持生命至上、全球一体、平等尊重、合作互助,建立健全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长效融资机制、威胁监测预警与联合响应机制、资源储备和资源配置体系等合作机制,建设惠及全人类、高效可持续的全球公共卫生体系,筑牢保障全人类生命安全和健康的坚固防线,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研讨题】
1. 疫情下我国外交政策与之前相比,有什么变化?
2. 我国抗疫外交应对的关键点有哪些?
3. 加强疫情防控,如何进行国际合作的路径选择?
案例分析
一、疫情下我国外交政策与之前相比发生的变化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是危机,更是大考。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在变局中国家领导人迅速作出了正确的判断,作出了唯有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多边主义、走团结合作之路,人类才能携手应对各种全球性问题的回答,指导了全球抗疫的外交工作。
习近平主席 3 月 26 日晚在北京出席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发表了题为《携手抗疫 共克时艰》的重要讲话,并提出了四点倡议:坚决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球阻击战,有效开展国际联防联控,积极支持国际组织发挥作用,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5 月 18 日,习近平主席在第 73 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发表题为《团结合作战胜疫情 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致辞,提出全力搞好疫情防控、发挥世卫组织领导作用、加大对非洲国家支持、加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恢复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国际合作六点建议。习近平总书记在 6 月 2 日主持召开的专家学者座谈会上指出,这次疫情发生以来,我们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履行国际义务,密切同世界卫生组织和相关国家的友好合作,主动同国际社会分享疫情和病毒信息、抗疫经验做法,向 10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质和技术援助,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继续履行国际义务,发挥全球抗疫物资最大供应国作用,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6 月 17 日晚,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主持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并发表题为《团结抗疫 共克时艰》的主旨讲话,特别强调我们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资源,团结合作,尽最大努力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降低疫情负面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六个方面系统总结抗疫斗争伟大实践的深刻启示,为应对风险挑战、推动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思想和行动指南。
具体来说,外交战线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应急外交,呈现出许多不同于常规状态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从理念看,既对本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又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事业负责。习近平主席通过致电、致信、会见、发表讲话等方式,呼吁各方以人类安全健康为重,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携手加强国际抗疫合作。中国共产党与 110 多个国家的 240 个政党发出共同号召。正是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重视人类共同利益,中国在自身面临压力的情况下,积极履行大国责任,为全球抗疫提供各类物质和技术援助。
从心态看,坚定“四个自信”,倡导团结合作。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外交更加突出战略主动性,积极参与全球抗疫活动,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中国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一开始,就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在世界卫生组织框架内与各方进行合作。中国还积极分享抗疫经验,加强联合攻关,先后为 180 多个国家举办卫生专家专题视频会议,分享成熟诊疗经验和防控方案,向 34 个有紧急需求的国家派遣 36 支医疗专家队,面对面开展交流指导。战略主动成为中国应急外交的突出特征。疫情期间,中国公共外交更加积极活跃。中国外交官在推特等社交媒体上与各方摆事实、讲道理,针锋相对,坚决斗争,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将疫情污名化、政治化的错误言行。
从机制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外交战线在疫情防控期间已打破常规状态的归口管理体制。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落实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各项部署,并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框架下,由外交部牵头成立外事组,所有涉外部门进入应急状态。疫情期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以及外交部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频繁召开工作会议、新闻发布会等,统一指挥,统筹协调,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了强有力的机制保障。
从行动看,打造全方位、立体式的外交格局。随着新时代对外工作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展,参与主体多元化,交往渠道多样化,党的十八大以来重新定义了外交外事,将其界定为范围更大的对外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外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党、政府、人大、政协、军队、地方、民间等要强化统筹协调,各有侧重,相互配合,形成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对外工作大协同局面。疫情期间为应对各种挑战,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紧急外交行动,各部门、各地方、国内外紧急联动,形成合力。中国对外工作“一盘棋”的格局经受了考验,得到了锻炼,在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同时努力推动疫情防控的国际合作,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二、中国成功进行抗疫外交应对的关键点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这次国际抗击疫情中得到广泛认同和响应。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极力倡导和推进国际合作,为各国应对疫情提供有力支持,充分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与世界各国携手谱写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秉承“天下一家”的理念,不仅对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中国发起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援助时间最集中、涉及范围最广的紧急人道主义行动,为全球疫情防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充分展示了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守道义的大国形象,生动诠释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一是高层引领,坦诚沟通。疫情暴发后,中国高层主动沟通,通过通信通话和出席视频会议等,加强了与国际社会的互动沟通。据统计,2020 年以来,国家主席习近平与 59 位国家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通话 81 次,其中同法国、俄罗斯领导人分别通话 4 次,同德国领导人通话 4 次,同沙特阿拉伯、印度尼西亚领导人分别通话 3 次,同英国、美国、韩国、南非、意大利、越南、老挝、智利领导人分别通话2 次。
二是外交协调,磋商合作。作为疫情期间应急外交的主力军,外交部积极与各国外交部门沟通,及时公开中国抗疫情况,保障在外华人与在华外国人相关权益,助力他国抗疫。从 1 月 26 日至 12 月 31 日,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先后与东盟秘书长和英国、俄罗斯、意大利、法国、日本等 82 国领导人或外长及 5 位国际和地区组织负责人进行了160 次通话。截至 2020 年 12 月 31 日,外交部共举行 7 次疫情防控驻华使馆(团)通报会,专门开通了面向驻华使领馆的服务热线,各地也通过不同渠道提供面向当地外国人的多语种信息服务,保障其生活、防疫、医疗等方面的需求。
三是国际救援,立体联动。除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外,其他部门的国际抗疫合作和救援也十分活跃。中央对外联络部积极开展政党外交,国际发展合作署、国家卫生健康委、科学技术部等部门的国际抗疫合作也非常活跃。总体来看,疫情期间,“全国一盘棋”,形成了立体化联动的对外工作大格局。
三、加强疫情防控,进行国际合作的路径选择
鉴于当前国际合作的应对能力远远滞后于病毒在全球传播的速度,专家建议从构建有序全球化和现代化全球治理体系以及坚持多边主义与提升全球治理能力三个方面推动加强疫情防控国际合作。
一是推动构建有序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应倡导和探索有序经济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面对疫情不断蔓延的态势,许多国家采取了管控边境等措施,或将加剧逆全球化的趋势。有学者指出,经济全球化进程正处于自我维系的发展阶段,推动和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力量已进入深度博弈期,所谓“逆经济全球化”或“去经济全球化”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进程自我维系的周期性波动,并非经济全球化未来的发展趋势。鉴于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日趋严峻以及国际分工中蕴含巨大的增进人类福祉的机会,国家间良性竞争与合作才是人类进步的正途。因此,对于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合作而言,不是“要不要经济全球化”的问题,而是“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全球化”的问题。
二是着力构建现代化全球治理体系。国际社会在应对此次疫情中展现出的合作不足,凸显了全球治理的危机应对能力有待系统性提升。首先,开展及时有效的国际联防联控是关键。各国不仅要做好国内防控,及时分享疫情信息,还需要加强病毒检验检测、药物和疫苗研制等卫生手段的技术合作和共享。其次,要重视国际组织的领导力建设,特别是加强对世界卫生组织等相关专业国际组织的支持。受疫情影响的发展中国家需要大量的物资和资金等支持,迫切需要相关国际组织在资源动员、物资发放、技术指导等方面发挥积极协调和引领作用。
三是寻求多边主义与全球治理能力的新突破。世界卫生组织在此次疫情国际合作中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但是,世界卫生组织缺乏像主权国家政府那样在国家层面的动员能力与推动集体行动的传统手段,也无法形成与联合国安理会类似的具有明确约束力和责任分配的决议,对成员方采取的具体行动和措施缺乏控制力。因此,强化对全球多边治理机构的支持,对于全球抗击疫情具有重要意义,直接影响着全球抗击疫情的结果。危急时刻也是抉择时刻,越是危急时刻越要坚持多边主义,增强建立在多边主义价值基础上的国际组织的能力建设,这对于维护国际社会稳定、捍卫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