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严重短缺到充分供应
——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中的医疗物资保障
案例正文
【 引言 】 2020 年 2 月 2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 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指出:“打疫情防控阻 击战,实际上也是打后勤保障战。我们采取积极措施,支持医用防 护服、口罩等疫情防控急需医疗物资的生产企业迅速复工达产、多 种方式扩大产能和增加产量,对重要物资实行国家统一调度,建立 交通运输‘绿色通道’,多措并举保障重点地区医用物资和生活物 资供应。”
【 摘要 】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初期,医用防护服等医疗物资需 求激增、供应紧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 会,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 制医疗物资保障组第一时间行动起来,抓采购、抓调度、抓复产、 抓扩能,着力提升重点医疗物资的生产保供能力。为此,建立了 按日供需精准对接机制和重点企业调度机制,对重要物资实行国 家统一调度,全力做好武汉等重点地区优先保障工作,并以医 疗物资保障组名义协调部分省(区、市)党委、政府集中本地医 用物资,全力驰援湖北。同时,实施驻企特派员制度,选派数十 名驻企特派员下沉一线,奔赴各地重点医疗物资生产企业和原材 料供应企业,积极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生产设备、原辅材料、运输 物流等问题,推动出台资金保障、技改扶持、政府收储等多种措 施,加快推动医疗物资生产企业复工达产、竭力扩能,支持有条 件的其他行业企业加快转产、尽早达产。经过努力,实现了医用 防护服、医疗装备等重点医疗物资从“严重短缺”到“紧平衡”, 再到“当日平衡、来日有望、后日有备”,再到“充分供应”的 转变。
【 关键词 】 医疗物资保障 驻企特派员 应急准备 医用防护服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广大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地投入一线救死扶伤。对于这群白衣战士而言,医用防护服就是他们的“战袍”“铠甲”。疫情来势汹汹,导致医用防护服等医疗物资的需求短时间内放大千百倍,特别是在位于“震中”的武汉,医用防护服等医疗物资需求量更是非常巨大。然而,当时的国内产能与实际需求相比还存在很大的缺口,防护服告急、医疗物资告急!尽管本着先保重点急需、统筹兼顾的原则,把物资保障的重心放在了武汉,但即使在武汉,医用防护服等重点物资也是处于紧张状态。
“打疫情防控阻击战,实际上也是打后勤保障战。”一场医疗物资保障战役随即打响。在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物资保障组(以下简称“保障组”)成立,工业和信息化部为牵头单位,主要负责药品、医用防护服、医用隔离眼罩面罩、医用口罩、消杀用品、负压救护车、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压条机、核酸检测设备、红外体温计等重点医疗物资和装备的生产保障,统筹调度急需物资。保障组各成员单位大力协同、各负其责,全国各省市工信系统上下联动,共同担起以武汉和湖北为重点的医疗保障任务,积极作为,全力以赴确保医疗物资保障有力有序。
图 1 工业和信息化部应对疫情医疗物资保障组织架构图
供需矛盾突出,医疗物资告急
保供形势十分严峻(1 月 20 日至 1 月 27 日)
疫情发生初期,武汉市提出每天需要 10 万套医用防护服。从医用防护服供应来看,当时国内生产企业 40 家,春节期间在产只有 13 家,每天的产量只有 1.3 万套,实际缺口达到 8.7 万套。这段时间,保障组主要通过中央医药储备调运、地方储备驰援、社会捐赠等方式满足紧急需要,全力以赴保障武汉、湖北其他地市重点医疗物资供应。
调拨国内存量保急需。1 月 23 日凌晨,将中央医药储备的医用防护服紧急调运武汉,紧急协助湖北采购 5 万只N95 口罩、2300 副护目镜等,抓紧落实测温仪、消毒机等医疗设备和 84 消毒液等消杀用品货源。1 月 24 日,紧急协调地方储备,调配企业库存,争分夺秒保障武汉应急物资快速供给。1 月 25 日,协调山东日照三奇医疗卫生用品有限公司将一批防护服紧急调配武汉使用。1 月 26 日,协调农业农村部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捐赠一次性医用防护服 3000 套、医用护目镜 3000 副,并在多个部门的支持下紧急运抵武汉。1 月 27日,积极协调天津市支援的 5000 套、安徽省支援的 3000 套医用防护服,以及江西省支援的 40 万双医用手套运抵武汉。1 月 29 日,紧急协调江苏爱特福 84 股份有限公司分期分批向武汉运送 16 万箱 84 消毒液。
强化医疗物资统一调度管理。对医疗应急物资实施国家统一管理、统一调拨,要求各地政府不得以任何名义截留、调用。1 月 26 日,紧急启动驻企特派员工作,选派驻企特派员奔赴各地重点医疗物资生产企业和原材料供应企业,监督物资统一调拨,确保防控物资生产调运全程可控、按时运抵。
总的来看,1 月 20 日至 1 月 27 日这一阶段,医疗物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保供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缓解燃眉之急(1 月 28 日至 2 月 4 日)
从 1 月 28 日到 2 月 4 日,我国每天新增确诊病例数呈高位增长态势,医疗物资保供工作任务进一步加重。这一阶段,在党中央的有力领导下,保障组通过多个渠道,缓解燃眉之急,千方百计提升重点医疗物资生产和供给能力。全力推动重点企业复工复产达产,迅速完成全国医疗物资生产企业摸底,加强重点企业生产监测和跟踪服务,协调解决生产链条的保障问题,快速增加有效供给。同时,支持企业技改扩能和转产扩能,建立央地联动机制,推动出台系列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建立重点保障企业名单制度,推动金融机构给予低息贷款。
1 月 28 日至 2 月 4 日这一时期,我国多家防护服生产企业的产能产量都快速实现了恢复和提升。到 2 月 1 日,我国国标防护服日产量恢复到 1.9 万套。2 月 5 日,医用防护服日产量达到 4.27 万套,完成了中央下达的首次扩产任务。这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建立了按日供需精准对接机制和重点企业调度机制,基本完成了保供任务。另外,针对湖北,尤其是武汉迫切需要的负压救护车关键物资,建立了生产任务书机制和供需对接机制,调动生产企业在春节期间快速复产扩能,1月 25 日至 2 月 5 日,10 天之内迅速保障湖北 200 台。
供需进入紧平衡状态(2 月 5 日至 2 月 14 日)
2 月 5 日,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 3694 例(湖北 2987 例),新增重症病例 640 例(湖北564 例),新增疑似病例 5328 例。疫情防控工作到了最吃劲的关键阶段,湖北省对医用防护服的需求骤增。
按照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下达的保供任务,要在 2 月 15 日实现国标防护服每天产量 14 万套的目标,按照当时实际生产能力还存在 10 万套的缺口。同时,设备供应出现紧张局面,全国存在 500 台压条机缺口。
这个阶段,保障组逐步把重点放在了挖掘国内生产潜力上。一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迅速派出驻企特派员,组织国标防护服生产企业复工复产,千方百计增加原辅材料供应和设备制造能力,实现重点企业满负荷乃至超负荷生产;另一方面,积极寻找新增扩大产能,发掘一批重点生产企业,并支持其快速形成有效出货量。
2 月 12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了解到有个别大型服装企业转产医用防护服,于是连夜沟通了解江苏红豆、浙江波司登、福建柒牌等企业的转产动向,并将其纳入动态监测体系。
在政策、资金支持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出台技改补助、优惠贷款、贷款贴息、税收减免、兜底收储、应急审批等一系列政策,推进政策落地,进一步调动企业积极性,减轻企业负担。
2 月 5 日晚,工业和信息化部从国务院办公厅接到“硬任务”,抓紧研究利用新工艺新技术解决环氧乙烷灭菌周期长的问题。从接到任务到 2 月 7 日,短短 48 小时内,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药监局、国家卫生健康委紧急制定并联合发布了《医用一次性防护服辐照灭菌应急规范(临时)》,将原有灭菌工艺从 7 至 14 天压缩至 1 天以内,解决了医用防护服供不应求的技术瓶颈。从 2 月 9 日开始,经辐照灭菌的医用防护服实现 24 小时内灭菌合格即可出厂,日辐照量在 10 万套以上。
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协调下,医疗物资供需精准对接和规范使用也取得突破性进展,明确国标医用防护服和欧标无菌级医用防护服要专门用于ICU,不得擅自扩大使用范围,非ICU区域可按照相关规定使用其他紧急医用防护服,为提高医疗物资集约利用水平、确保有限资源用到最急需的地方奠定了基础。
经过艰苦努力,到 2 月 14 日,国标防护服日产量提前一天达到 14万套,每日供应湖北的可进入ICU的医用防护服数量略大于中央指导组下达的指令需求,供需进入紧平衡状态。
驻企特派员同时间赛跑:有困难,马上帮
白衣天使在前线,物资保障在后方。医疗物资生产企业是抗击疫情的“军工厂”。为满足骤增的医疗物资需求,工业和信息化部于 1 月26 日作出了向重点医疗物资生产企业和原材料供应企业等派出驻企特派员的决定。
1 月 28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连夜研究拟定派驻人选名单并通知干部本人。1 月 29 日,组织召开行前动员部署会,当晚 10 个工作组、26名干部立即进驻河南、安徽、天津等 7 省(市)16 家医用防护服和护目镜生产企业。2 月 5 日起,根据企业提产扩能的需求,及时向压条机、无纺布、密封条等设备和原材料生产企业派出驻企特派员。据统计,工业和信息化部累计派出 79 名驻企特派员,驻企特派员累计进驻16 个省(市)、57 家重点企业(表 1)。
表 1 工业和信息化部所派 79 名驻企特派员进驻企业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提供的数据整理。
这些驻企特派员进驻企业后,迅速实地重点摸查企业产能、产量、库存、产品类型、物资去向等情况,及时查实情、报数据;同时,会同当地政府帮助重点企业排忧解难,通过加强原辅材料供需统筹、支持企业技改扩能、协调招工及资金保障,推动企业提升开工率和产量,督发货、保运输,切实保障重点医疗物资统一调配,确保生产一批、上车一批。
千方百计解决企业困难
1 月 29 日,农历正月初五,工业和信息化部派出人员以驻企特派员的身份,紧急赶赴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的洁利康医疗用品股份有限公司。驻企特派员请参会的平顶山市副市长想办法,在全市范围内寻找服装企业,把熟练工整建制地拉过来。1 月 31 日晚上,120 多名新员工连夜入厂。但大批新员工进厂,又引起了老员工的恐慌。驻企特派员在大门、车间、餐厅和宿舍等重点区域贴出提示,请县医院为每个职工体检,用安全的生产环境稳定人心。同时,协调地方继续组织输送工人,并建议公司负责人适当地提高工资,稳住队伍。经过一番努力,该企业员工增加到了 1000 多人。
驻企特派员充分做好企业思想工作,明确说明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民族企业要扛起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并采取资金支持等一系列行动措施,打消企业在复工复产等方面的疑虑。比如,针对资金紧张问题,紧急向地方政府求援,又联系工业和信息化部申请技改项目,协调各方落实银行贷款;针对运输受阻问题,及时联系相关部门,协调车辆放行……经过努力,洁利康防护服的日产量迅速提高到 2.5 万套,有力支援了湖北抗疫一线。
确保统一调配
1 月 28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派出人员赶赴山东,作为日照三奇医疗卫生用品有限公司的驻企特派员。当时三奇医疗生产的是欧标防护服,不是国标医用防护服,经协调帮助,公司开始生产医用防护服。由于标准不同、原材料短缺等问题,刚开始产能较低,日产能只有 1000 多套,之后逐渐走上正轨,日产能提高到了 1.5万套。
当时三奇医疗有很多客户都想购买其生产的防护服,其中有一些是公司多年合作的老客户,突然因统一调配而中断供货,有可能会让公司失去这些老客户。如果失去了这些老客户,后续出现产能过剩怎么办?投入的资金会不会“打水漂”?这些都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于是,驻企特派员多次真诚地与公司有关负责人进行沟通,积极帮助其解决困难、问题,消除其顾虑,得到了充分理解和支持,同时也确保了生产出来的医用防护服能够统一调配,用到最紧急的地方。
盯住压条机
压条机,用来贴密封条,是防护服生产的关键设备,疫情发生后曾一度告急,成为增产扩能的“卡脖子”问题。
北京依文服饰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生产服装和劳保用品的民营企业,仅用 10 多天时间就实现了转产医用防护服,并于 2 月 19 日正式投产。当时转产防护服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压条机非常紧缺,驻企特派员每天都在积极帮忙协调,想方设法联系压条机。只要找到一台设备,哪怕是旧的,公司都会马上派人去和对方谈价格,赶紧购买、拉回、消毒、投入生产。车间里的压条机有的是新设备,有的是二手设备,有的是国产设备,有的是进口设备,每台压条机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2 月初,在压条机保供压力最大的时候,工业和信息化部派出的驻企特派员到了压条机生产大省广东,负责帮压条机企业排忧解难、促进生产。到了广东后,驻企特派员连日奔波于广州、东莞、江门等地,每天深入企业进行摸查,建立详细的企业库存和生产计划台账,为科学调度提供决策依据。据统计,在广东期间,驻企特派员 3 周时间内,平均每天通话 7 小时,行程超过 6000 公里,协调部省市各级主管部门、30 余家企业,完成了 75 批次调拨任务,为 54 家重点医用防护服生产企业调拨了 992 台压条机。同时,积极推动压条机产业链复工复产,疏通配套企业堵点痛点,保障压条机零部件供应;并想方设法联系冲锋衣、雨衣等生产企业,通过转产、代工医用防护服,或转让、出租其设备等方式,盘活压条机存量近 2000 台。截至 2 月 29 日,我国医用防护服重点生产企业压条机的保有量共达 4300 台,压条机供应已充分满足医用防护服生产需求。
图 2 特派员进驻的 13 家医用防护服企业日产量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提供。
疫情防控常态化,应急保供有准备
实现“当日平衡、来日有望、后日有备”(2 月 15 日至3 月 14 日)
2 月 15 日至 3 月 14 日这段时间,尽管我国新增确诊病例不断下降,但新增确诊病例存量仍然维持高位,尤其是重症病例存量大。同时,境外输入人员逐渐增多,医疗物资保供面临的压力也不小。
这一阶段,保障组动员各地支持一切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服装类企业加快转产医用防护服。3 月份以来,医用防护服扩产转产企业已基本能够正常运转,医用防护服产量得以大幅提升。
2 月 15 日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每天向湖北省供应的防护服数量超出需求数量。截至 3 月 14 日,累计向湖北省供应医用防护服 773.03万套、隔离衣 304.68 万件,已大幅超过湖北省提出的需求,同时湖北省内生产能力也在大幅提升。总体来看,国内防护服产量快速提升,供给数量不断加大,实现了“当日平衡、来日有望、后日有备”。
除防护服之外,抗疫前线对医疗装备的需求量也很大。特别是随着重症、危重症患者增加,湖北方面对大无创呼吸机、高流量吸氧机、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等高端医疗设备的需求急剧增长。2 月 19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按照 10 种重点医疗设备(共 12744 台)需求清单,连夜摸底行业库存及产能情况,组织深圳迈瑞、湖南明康中锦、沈阳东软、上海联影、重庆山外山等重点企业编制排产计划,协调国药集团制订采购计划,大力保障湖北,尤其是武汉新需求,仅 6 天时间(到 2月 24 日)共运抵湖北相关设备 1.29 万台(套)。对于业界称之为危重症患者“救命稻草”的ECMO,工业和信息化部积极协商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协调红十字会、国药集团等,通过国内调用、社会捐助等方式,超额完成ECMO保障任务。3 月 2 日,前方指挥部和湖北省表示,湖北各地市州标准内的医疗设备实现应配尽配。
保持充足供应并积极开展对外援助(3 月 15 日之后一段时期)
3 月 14 日,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 20 例,其中湖北新增确诊病例 4 例(武汉 4 例)。从当时的新增确诊病例来看,武汉、湖北其他地市已连续多天维持低位增长态势,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3 月 15 日,湖北省明确表示不再需要国家层面统一调拨医用物资。但境外疫情呈加速扩散蔓延态势,我国疫情输入压力持续加大,给医疗物资保供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同时,我国局部地区暴发疫情的风险仍然存在,在医疗物资保供工作没有完成时,要做好打硬仗的准备。
对此,保障组多措并举,努力实现从重点保湖北武汉,到全面满足全国其他地区,再到积极开展对外援助和出口的转变。比如,积极协调国内有创呼吸机等重点医疗设备生产企业稳产扩产,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通畅,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前提下,力所能及地支持国际疫情防控。截至 4 月底,国内防护服等医疗防护用品保持充足供应;全国海关累计验放出口防护服 1.27 亿套、护目镜 4105 万副、呼吸机 4.79万台、红外测温仪 1211 万台。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保障组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全力做好黑、吉、内蒙古、粤等边境口岸和指定第一入境点、临时航班入境点所在省份的医疗物资调配保供工作,继续做好京、津、冀、鄂疫情防控重点省份的医疗物资保供工作,同时兼顾其他相关省份医疗物资的保障供应。比如,加强核酸检测设备供应保障,建立核酸检测能力周调度机制,监测核酸检测设备生产供应情况,协调地方支持有关核酸检测设备企业稳产扩产。
在推动全产业链复工复产方面,建立横向沟通、上下联动工作协调机制,协调解决跨部门、跨地区问题;开展产业链“固链”行动,聚焦原材料、消费品、装备、电子等重点行业,推动核心配套企业复工复产,基本实现企业应复尽复。同时,充分运用通信大数据,支撑疫情防控,助力复工复产。比如,工业和信息化部瞄准“如何判断用户在前 14 天是否到访过高风险地区”的难点,组织中国信通院、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利用大数据技术,连夜奋战,仅用 10 天时间完成“通信行程卡”开发工作。“通信行程卡”具有全国通用、数据客观准确、数据隐私有保障、提供密接追踪功能等特点,可为用户免费提供行程查询服务,大大提升了流动人员查验效率。6 月中旬,北京新发地市场等区域出现疫情,“行程卡”全国查询量在一日内从平均 700万次跃升至 1500 万次以上。可以说,大数据等新技术在应对疫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在妥善应对境外疫情影响方面,指导汽车、电子等重点企业提高关键备品备件储备,协调解决国际物流运输、人员出入境等困难,加大力度向国际市场供应原料药、生活必需品、防疫物资等产品,努力保证国际抗疫需求;聚焦影响面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特别是对国际产业链有较大影响的重点企业、关键环节,协调解决企业具体问题,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复工复产,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研讨题】
1. 在应对疫情等重大突发事件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应采取怎样的行动和举措,尽快实现医疗物资供需平衡?
2. 在医疗物资保障方面,如何打消企业在复工复产、扩大产能等方面的顾虑,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3. 平时如何做好医疗物资应急保供工作,增强应急准备工作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案例分析
应急准备是有效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重要基础,是赢得处理急难险重任务主动权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疫情暴露出重点卫生防疫物资(如防护服等)储备严重不足,在其他储备方面还可能存在类似问题。”面对各种重大风险,我们必须坚持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严重一些,把解决问题的措施想得更充分一些,把应付最坏局面的各项准备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做到关键时刻重要资源拿得出、调得快、用得上。
一、做好应急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1. 应急准备的含义与作用
应急准备是指为了有效应对突发事件而事先采取的各种措施的总称。应急准备的目的,是建立和维持各类组织与个人的安全意识、应急技能以及各种各样的应急力量和资源,未雨绸缪,以便在突发事件来临时能积极主动地采取行动,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事件造成的损害。
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把预防和应急准备放在优先位置,建立了应急救援物资、设备、设施的储备制度和经费保障制度,社会公众学习安全常识和参加应急演练的制度,由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专业性应急救援队伍、单位专职或者兼职应急救援队伍以及武装部队组成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灾难往往使那些最无准备、最不知情的人群遭受最严重的伤害。在高风险社会的今天,只有提前做好准备,才能从容面对灾难。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未必没有大患,但无备肯定有大患。
2. 以底线思维做好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应急准备主要包括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两个方面。所谓思想准备,是指在认知框架内发挥想象力,探究未来可能面临的最坏局面,从心理上和精神上做好应对这些局面的准备。所谓工作准备,是指针对各种极端的风险情形,研究提出应对方案,做好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的准备,以便在这些极端风险情形发生后降低负面影响和损失,防止事态走向最坏的结局。所谓底线思维,是指以底线为基本导向,估算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调控事物朝着预定目标发展的一种思维方法。坚持底线思维,要求我们对各类可能出现的“危险”和不确定“风险”提前做好准备和预防,通过实施积极有效的管控措施,全力争取最好结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在国际国内面临的矛盾和风险挑战都不少,要提高底线思维能力,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宁可把形势想得更复杂一点,把挑战看得更严峻些,做好应付最坏局面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2013 年 7 月 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常委会上讲话特别强调:当领导干部,“要有充分准备,要有戒惧之心,要有忧患意识,有的事万一发生了会怎么样,然后对万一要有所防范”。2015 年 10 月 29 日,他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全党同志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认清形势,坚定信心,继续顽强奋斗。”2016 年 1 月18 日,他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讲话强调,我们必须做好应对任何形式的矛盾风险挑战的准备,做好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社会上、外交上、军事上各种斗争的准备。
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应对各种重大风险挑战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2020 年4 月 8 日,他在主持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强调,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4月 27 日,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二、以创新思维做好疫情防控中的应急准备工作
1. 新冠肺炎疫情的极端特殊性
此次疫情防控中的应急物资保障短板,反映了面对爆发式增长的医疗物资需求难以保障供应的问题。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指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近百年来人类遭遇的影响范围最广的全球性大流行病,对全世界是一次严重危机和严峻考验。人类生命安全和健康面临重大威胁。”
此次疫情,是一次难以预料、突如其来的重大灾害,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次严重冲击性事件。谁也没有料到,新冠病毒会成为已知可感染人类的第七种冠状病毒,疫情会迅速发展成为一场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危机。新冠病毒是人类近几十年来遇到的最具挑战性的病毒,其传播方式超出人的想象。
2. 前期疫情防控工作中应急准备面临的挑战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口罩生产和出口国,最大产能是每天 2000 多万只,年产量约占全球 50%。为适应战备、救灾、防疫等需要,早在1997 年就建立了中央和地方两级医药储备制度。正常情况下,医用应急物资的储备至少要保证 2 个月的使用时间。
即便如此,在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后,从医院到社会,口罩都异常紧俏。随着疫情的蔓延,各地医用物资仍存在着很大的缺口。如案例正文所述,在疫情发生前期,湖北提供的需求清单是每天需要 10 万套医用防护服。不过,从医用防护服的供应来看,当时国内生产企业 40家,在产只有 13 家,每天的产量只有 1.3 万套,实际缺口达到 8.7 万套,供需矛盾突出。据 1 月 26 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介绍,从 1 月 23 日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收到了武汉方面 4 批物资需求清单,包括 4 大类20 多个品种,防护服、口罩需求十分突出。因为春节放假,生产能力发挥不出来,通过努力,复工复产面达到 40%,但是仍然难以满足需求。
由于医用物资匮乏,广东、四川、河南、安徽、湖南、上海、重庆等省市的多家医院纷纷进行自救,公开接受社会捐赠。武汉协和医院曾两次发出社会求援信息,寻找社会爱心捐赠,含护目镜、防护服、医用N95 口罩、医用外科口罩等医用防护物资。11 天内,中央召开的两次重要会议,都提出要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2 月 3 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提出,要系统梳理国家储备体系短板,提升储备效能,优化关键物资生产能力布局;2 月 14 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强调,要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国家级应急物资储备从储备方式上看可分为实物储备、合同储备和生产储备三大类。前期医用物资匮乏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新冠肺炎疫情这种百年难遇、突如其来巨灾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不足。从生产储备能力上看,此次疫情前期口罩等相关医疗应急物资出现巨大缺口,暴露出近年来我国对防大疫投入不足,过于依赖平时医疗物资实物储备,对生产能力储备重视不够。
3. 建立“四个体系”扭转物资紧缺不利局面
面对爆发式增长的医疗物资需求,如何保障供应?医疗物资保障组建立完善了“四个体系”,扎实组织医疗物资生产供应,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重点医疗物资生产保供能力,实现了医用防护服等重点医疗物资从“严重短缺”到“紧平衡”“当日平衡、来日有望、后日有备”,再到“充分供应”的转变。
一是统一的指挥调度体系。疫情防控是准军事化行动,必须坚持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集中全国资源,科学合理进行配置。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成立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几个部门参加的医疗物资保障组,每日按照全流程管理,“全国一盘棋”,对各类物资进行统一调度指挥。
二是精准的需求对接体系。武汉、湖北是优先保障的重点地区。医疗物资保障组与中央指导组及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每日对接汇总各地区各部门需求,特别是对湖北地区保障,按照“三天一滚动”的计划,精准安排生产保供工作。
三是全产业链生产保障体系。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推出了一系列财税金融措施,协调药监部门加快生产资质审批,支持企业转产扩能。强化上下游产业链保障,针对医用防护服等重点物资生产企业派出驻厂特派员,帮助解决生产设备、原材料、运输等问题。
四是灵活高效的收储调拨体系。组织国药集团等收储企业对企业生产物资进行了临时收储,搭建了国家重点医疗物资保障调度平台。以医疗物资保障组名义协调部分省(区、市)党委、政府集中本地医用物资,全力驰援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