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做学问提倡多一点怀疑精神

庄恩岳:白院士,您在中科院攻读博士学位后又到著名的加州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您感觉中西方教育方式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白春礼:在我留学的时候,我觉得中西方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对创新力、主观能动性的重视程度,西方教育非常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当时我们国内的教育更多的还是一种灌输性的、死记硬背的教育。在国内求学,毕业成绩基本是靠书面的考试取得,有的时候靠死记硬背也可以考得很好。在西方,比如在美国,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乃至研究生,有的考试题目没有标准答案,学生需要自己去查文献、设计实验或者做社会调查,通过这种方式得出自己的答案,每个人的答案可能不同,老师根据答案的创新程度给一个相应的分数。
现在国内培养研究生,有的学生个人发挥空间比较大,而有的学生遇到的情况则可能是导师把题目都出好了,甚至把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题都想好了,生怕你毕不了业。而在国外的情况是你能毕业就毕业,不能毕业就延期,真正做到“宽进严出”。又比如做科学实验,我们现在有些实验设备是高精尖的,不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生怕他们弄坏了,害怕一旦很贵的实验设备被损坏,会给后面的科学实验带来麻烦。
中西方研究生教育在弹性学制、“宽进严出”这些方面有较大差异。我在加州理工学院时有一个同学做了八年博士生都没毕业。而我们国内由于各种原因不可能做到这样,学生都要毕业,不然好像老师脸上很难看;另外,如果你不毕业,会影响别的学生,住的地方没有,还有其他一系列现实的生活问题。“宽进严出”的原则,我们应当借鉴。
当时我感觉西方教育留给个人发挥的空间更大,教育、考评方式更看重创造性的发挥而不仅仅依靠死记硬背书本上已有的东西。但另一方面,注重基础是中国教育的一个好处。我觉得如果能在教育体制上进行一定的调整,保持中国传统教育的优点,然后把西方在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方面的优点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样对培养人才会很有好处。
就我个人观察而言,中国学生在西方学习时的考试成绩可能很好,但在讨论课上,西方学生很愿意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中国学生往往就不太愿意发言、提出质疑,似乎别人讲的、书本上讲的都是对的,缺少勇于怀疑、质疑的精神。外国的科学家在中国作报告的时候你也可以发现,听众基本没什么问题,或者不敢问,怕自己提的问题非常愚蠢,或者怕自己英语不好。这一点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我们讲要尊师、要谦虚,但是不应该为此好多想法都不敢说了,对老师的质疑也不敢提了。尊师是对的,但是做学问,提倡多一点怀疑精神,我觉得同样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