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刻苦努力是通往成功的秘诀

庄恩岳:白院士,您把当时国际最先进的纳米科技研究带到了国内,并且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作出了许多成绩。我看到1996年的一篇文章——《与祖国共命运——记青年扫描隧道显微学专家白春礼》中写道:“与50年代初出生的同龄人相比,白春礼是幸运的。对于一个刚刚进入不惑之年的人来说,白春礼也可谓功成名就了。许多年轻科技工作者叹羡白春礼获得了‘马太效应’的机遇,而作为‘人才断层’年龄断层中的一员,他的同龄人多数在不正常的社会环境中失去了成才机会,白春礼的成功,在他那一茬年龄的人中尤其显得突出。”在回国的短短几年时间内,您就取得了多项成绩和荣誉,其中一定有很多值得当下年轻人学习的东西。您能跟大家分享一下您的宝贵经验和秘诀吗?
白春礼:许多渴望成才的年轻人经常向我请教所谓“成功”的秘诀,我说世界上没有这样的秘诀,只有“刻苦努力”这几个字,如果说成功真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要善于抓住机遇。在人生道路上,往往关键处就几步,你必须去刻苦努力,这样才能把握住机遇。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机遇从来不会等待毫无准备的人。我的人生经历就充分说明了“科研成绩就意味着汗水、泪水、拼搏和献身”这一点。
虽然在生活条件上,我不会斤斤计较,但在科研工作上,我却要奋勇向前。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人才断层”在当时的中国科技界是一大难题,在许多科研单位里,非常缺乏我们这样四十岁左右的骨干。这不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错,“文化大革命”期间,动荡的社会环境使我们中本应成才的一批人失去了成才的机会。但是,即使在这样的逆境中,我们也应清醒地把握自己,执着于自己的人生理想追求,只有这样才能让生命发出灿烂的光辉。所以,回国以后,我就憋着一口气,一个劲地工作,我相信国外科学家可以做到的事情,我们中国的科学家一样能行。
譬如,在出国前的1985年春,我顺利地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就是刻苦努力的结果。至今记得为我进行论文答辩的老师们,他们都是当今科技界的顶尖人物,有五位在科学界德高望重的学部委员(当时还没有改称为院士):柳大纲、唐有祺、徐光宪、梁栋林、梁敬魁。还有当时化学所的所长,后来担任国家科委主任的朱丽兰。最后,答辩委员会对我的学位论文给出了“优秀”的评语。在攻读博士期间,我还作为第一作者发表了十七篇科研论文,其中有三篇发表在权威的《中国科学》杂志上。可能有人要问了,为什么我的科研论文没能刊登在国外的权威杂志上。其实不是因为论文的水平不够高,而是当时中国的科技界还不提倡向国外杂志投稿,而在《中国科学》上发表学术论文就如同现在发表在国外顶尖学术杂志上一样。说到这儿,我们真应该特别重视中国的学术刊物影响力的提升,不能把好文章全往国外投稿。一方面要给国外杂志交版面费,花费大量外汇,另一方面国内科研人员还要花外汇再买来国外的学术杂志进行阅读。目前国家开始重视国内学术刊物的打造,要求中科院院士候选人的十篇代表作中,至少要有一篇发表在国内刊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