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万木成林,万涓成河

庄恩岳:白院士,我了解到,这么多年来,为了让成千上万的海外科研人员回国报效祖国,您做了许多工作。譬如,早在2012年9月15日凤凰卫视播出的《问答神州》栏目中,您接受吴小莉女士的采访,报道说“有人戏言,白春礼恐怕是中科院最大的‘猎头专家’了。从1996年当选中科院副院长以来,白春礼先后组织了‘西部之光’‘东北之春’等人才工程。为了网罗更多优秀的人才,白春礼掌舵的中科院出台了种种政策——无论是科研经费、科研条件、配备助手,还是个人住房、子女入学和配偶就业等,中科院都有政策支持。不过,身为20世纪80年代回国的留学生,当年白春礼的境遇就远非如此”。对于中科院最大的“猎头专家”这个说法,您有什么感想跟我们分享吗?
白春礼:因为我们的国家需要他们,所以我们应该也必须把科研人员回国的相关工作做得更好。其实,对于海外人才回流反哺祖国,我最大的感想,就是给予他们足够的温暖,给他们提供必要的条件。以诚待人,以礼待人,坦诚相见,别人才会以真诚回报,这比物质更重要。当初,我自己也曾从海外回国搞科研工作,知道其中的不容易,因此特别能够理解他们,特别是当下年轻的科研人员刚回国的困难和需求。1996年初,我作为中科院副院长,院里给我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分管人才和教育工作。彼时,人才计划刚开始在中科院展开,我也积极投入到相关工作的实施之中。
回想起我刚回国的时候,本希望回国以后,能够有一点启动经费就好了,但是经过多方申请却没有拿到。那会儿,国家也没有专门为青年人,或者是留学回国人员设立这种专项的资金支持,所以我回来的时候,中科院化学研究所既没有谈到我回来会给我什么职称,也没有谈到会给我多少启动经费,更没有谈到实验室的相关情况。尽管什么都没有确定下来,但是我还是凭着一腔爱国热情回来了。所以,当我回来开始建立一个新实验室时,是从买电线、买工具、招助手这样的事情,几乎是零基础做起来的,应该说实验室的起步还是很困难的。
在1994年,中科院启动了相关人才计划,计划在20世纪的最后几年中,以每人200万元人民币的资助力度,从国内外吸引并培养百余名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在此计划大获成功之后,2008年底,国家层面的新人才计划正式启动,由中组部牵头,从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
譬如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的王中林,他是欧洲科学院院士,也是中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在纳米领域方面还是国际上做得非常成功的一位科学家,我们原来就很熟悉。在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成立的时候,我是第一任主任,聘请他作为海外主任,那时候他就经常回来,我们有这方面的合作。所以,当他下决心回来的时候,我们给他新建了一个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
还有一位植物生物学家朱健康教授,由海外落户上海。中科院与上海市为他量身打造了一个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以方便他的研究团队在上海开展科研工作。朱教授是做抗逆基因的,主要做植物的抗逆基因,这方面的研究对于我国的农业,对于新品种的培育十分重要。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士,他在美国的时候,曾经受聘到沙特新建的沙特国王科技大学任职,是那个学校的教授。他在美国时的年薪,我记得是70万美元。沙特国王科技大学给他的年薪是200万美元。但是他愿意回到国内来,建起这个实验室。他当时就对我说,争取在几年之内就把实验室建成国际一流的实验室,同时他还招聘了很多国外同一研究领域内的优秀科学家回来工作。
万木成林,万涓成河。建设伟大的祖国,需要千千万万的人才,当然更需要那些顶尖人才。人才计划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请来女婿气走儿子”。所以,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培养未来人才,是引才聚才的理想路径和良性循环。
中国仍处于引才“黄金机遇期”,我们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起来,共同建设美丽的祖国。
说到“人才计划”,我想起了2017年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那天,太湖边的演播厅内座无虚席,气氛热烈,一场海外归国留学人员主题音乐会在这里举行。著名海归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演奏的《梁祝》、吉林大学黄大年先进事迹报告团表演的散文朗诵、演奏家邓建栋领奏的二胡曲,以及在会场唱响的那首《东方之珠》,无不令在场的每一个人心潮澎湃……
我很欣赏这样一句话:“大海,隔不断一位位游子思念祖国的赤诚之情;海浪,寄托着一代代海归始终不渝的强国之梦。”
“不论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土里。”不拒众流,海纳百川。我认为,过去,我们的祖国需要海外学子及时回国效力,今天和以后,我们的祖国仍需要成千上万的海外留学生回来为祖国效力。现在我们国家的人才工作实行引才、育才和推送人才并重,中国不断为全球人才竞相在华创新、创业提供丰富的沃土。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大海里有一种名为“鲑”的海鱼,不管游到哪里,成熟后都会踏上逆水的旅程,只为心中唯一的梦想——回到自己的故乡。在我看来,海外留学人员就如同这鲑鱼一般,无论走到哪里,心中都永远烙着深深的中国印。汹涌而来的“海归潮”,既展现了海外莘莘学子科技报国、为国担当的雄心壮志,也是祖国日益强大的直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