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重点在扎根基层上

庄恩岳:白院士,您的人生经历非常丰富,是一步步从基层走上领导岗位的。1987年,您回国任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兼扫描隧道显微镜实验室主任。1989年,任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在不久之后的1992年又任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副所长。虽然您走上了研究所的领导岗位,但是,您的工作重点还是在扎根基层上。回顾总结这段历程,您有什么经验和智慧分享给基层的科研人员和领导同志,能不能给他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白春礼:1991年10月至1992年4月,我受日本文部省的邀请,去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作为访问教授工作了半年,回国后不久,中科院任命我为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当时科研任务很重,再加上所里的行政职务,我身上的担子更沉重了。但是,压力也是动力,当时我年富力强,既要勇挑重担,又要虚心向大家学习,特别是向老同志学习。苦活、累活我自然是多承担一点。虽然所里公务很繁忙,可是为了保证有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科研工作,我就必须把晚上休息的时间也搭进去。现在一回想起当时这种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我就非常感慨。有时候,我白天开会,晚上就进入实验室去搞我的科研项目。虽然每天忙忙碌碌的,但是我的心是快乐的,尽管有些人会怀疑我白天晚上连轴转这样快节奏的生活到底能坚持多长时间。
其实,虽然我在领导岗位上任职,但我的根还在实验室。我回国以后一直是这样的生活方式——“科研—公务—科研”,后来已经习惯成自然了。有时候晚上没有到实验室去工作,反而觉得心里空空的,感觉有好多事情没做似的。人都有七情六欲,我不是不喜欢娱乐活动,而是没有时间,因为时间都被科研工作所占据,我只能忍痛割爱了。
1993年8月9日,第七届国际扫描隧道显微学会议在北京举行,受我的邀请,包括因发明扫描隧道显微镜而荣获1986年度诺贝尔奖的葛·宾尼和海·罗雷尔博士在内,来自世界三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四百余名科学家齐聚一堂,报告并交流本领域的最新进展。国际扫描隧道显微学会议代表了扫描隧道显微学领域的最高水平,从1986年到 1991年,先后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举办了六届,但从来没有在发展中国家召开过。由于中国科学家在这个领域的飞速进步,我代表中国于1991年在瑞士召开的第六届国际扫描隧道显微学会议上,将这个历来只在发达国家召开的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争取到在中国北京召开。我担任了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和大会秘书长,当我在北京五星级大酒店里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庄严地宣布第七届国际扫描隧道显微学会议开幕时,心中涌动着作为中国科学家的自豪,多年来创业的艰辛终于在此刻得到了补偿:
1988年春天,经过四个多月的奋战,我们在没有暖气的地下室里终于比原计划提前一半的时间完成了STM的研制任务,当看到清晰的原子图像在屏幕上滚动时,我们心里真是兴奋极了。还记得那天回家路上,我猛然发现树上已长出手掌大的叶子,才意识到春天已经来了。
仅用四个多月的时间成功研制出计算机控制的STM之后,我们没有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而是立即向新的目标攀登——研制AFM。AFM相对于STM的优越之处在于它不仅可以直接观察导体和半导体的表面原子结构,还可以直接观察非导体的表面原子结构。1989年初,我们研制出我国第一台AFM。这两台自行设计研制的高科技仪器,都能稳定地观察到物质表面的原子结构。STM的研制获得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AFM的研制获得1991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成功研制了激光检测原子力显微镜、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和弹道电子发射显微镜。
当然,虽然我们取得了不少成绩,但通过这次会议,我更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和国外先进水平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勤奋工作是我们取得这些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过去如此,现在依然如此,今后也将如此。当前党和政府号召大学生和公务人员要扎根基层,提拔干部也看重其基层经历,所以当今大学生和年轻干部,特别是科研工作人员更要立足基层,安心做好基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