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处处为基层着想

庄恩岳:白院士,在2011年中科院主要领导换届时,上级有关部门采取不定向考核方式,在全院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并进行较大范围的民主测评和无记名推荐,最终您成为中科院自1949年成立以来的第六任院长,这是大家对您人品威望、工作能力以及学术成就的充分认可。作为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领导,您是怎样为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分忧解难的?在这一方面制定出台了什么样的发展战略?
白春礼:当选为中科院院长,尽管责任更大,工作任务更重,但我充满了信心。我与院党组的同志们一起进一步明晰战略定位:在新的历史时期,中科院要成为代表我国科技最高水平的“国家队”和引领我国科技创新跨越的“火车头”,必须全面实施“民主办院、开放兴院、人才强院”的发展战略,确立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三位一体”的战略使命,形成科研院所、学部、教育机构“三位一体”的发展架构,不断创造一流的科技成果,培养造就一流的创新人才,提出支撑科学发展的新思想。
发展战略中第一条是民主办院。科学与民主相互伴生,只有更多地进行科学、民主决策,才能保证相关政策和决定符合科研实际,少走弯路。作为从事科学研究的国家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要特别注重“民主办院”,更多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发扬学术民主,营造宽松争鸣的环境,有利于创新思想的迸发和科技成果的涌现。为此,我们在2011年3月设立“院长信箱”,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向院属各单位、院机关各部门主要领导发出258封信,真诚向大家提出四个问题:“你认为我院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我们未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是什么?如何更好地出重大成果和拔尖人才?如何进一步加强科技与经济、科技与教育的结合?”
我们凭借务实的行动、谦逊的态度、服务的诚意,赢得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好评,用时不久,便收到院内各类回信500多封。其中,院直属各单位、院机关各部门以领导班子的名义对院工作提出意见、建议137封,共计1004条,包括“中科院体制机制建设”“科研管理与重大成果产出”“人才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活保障”等十余个方面,总计数万字。每一封邮件、每一个建议,我都认真阅读和思考。收到大家的来信,让我既感到喜悦,又顿觉责任沉甸甸。一年多的时间里,大家通过“院长信箱”就中科院的发展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和想法,我与其他院领导一起认真地进行归纳与分析,以此作为推动相关工作的重要依据。
第二条是开放兴院。面向新的发展形势,中国科学院要想成为全国人民的科学院,就应该更加开放,兼容并蓄。在充分发挥广大科研人员和作为国家最高科技智囊的院士作用的同时,要更多地加强与部门、地方、企业、大学的合作与交流。具体而言就是,要开放观念,敢于创新试错、挑战权威、争当一流;要开阔眼界,多看世界前沿、社会需求、学科交叉;要开门拓业,吸引世界一流科技帅才,鼓励人才流动,打破行业、部门和学科壁垒,加强科教结合,加大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力度。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协同创新的号召,践行“开放兴院”的理念,中国科学院建立了更多类型的协同创新联盟,主要包括“全国科学院联盟”建设,与不同类型高校在合作研究、联合共建、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推进科教融合。加强与重点行业大型企业合作,建立产业创新联盟。充分利用部门、地方已有野外台站和植物园等资源,探索建立野外站和植物园联盟。2012年“两会”期间,我与同事们一起与十多个省区市部门领导商谈合作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国科学院进一步瞄准地方需求,推动科技合作,为区域发展和城市转型作出了新的贡献。
说到开放,还离不开与民众的近距离接触、互动和交流。我们曾邀请全国各地的民众前往中科院参观,不仅让大家学习到丰富的科普知识,更激发了他们对于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热爱。我们还曾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联合主办“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征文活动,广开言路,听取社会各界对中科院的期待和建议。为激发青少年的科研兴趣,我们还举办过多场“走进中国科学院”活动,包括每年5月的“公众科学日”,都会吸引很多中学生来走走看看。不经意的一次活动,也许就会改变一个年轻人的一生,我们希望为社会作更多的贡献。
第三条是人才强院,就是要以人为本,真诚尊重人,细致关心人,充分信任人,全面发展人,为人才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我深知创新型科研人才教育与培养的重要性。为此,我在担任院长不久,便组织召开了人才工作座谈会,邀请不同研究领域、不同层次、没有行政职务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生代表面对面畅叙。这是我就任院长后召开的第一个座谈会,之所以邀请长年忙碌在第一线的科技人员,是因为他们对中科院人才政策、管理模式、队伍建设的实际状况了解最多、感受最深,能够更加全面、到位地评价中科院的建设与人才工作。座谈中,大家讲真话,提出许多极具操作性的建议。结合大家的意见,我们变“领导相马”为“赛场选马”,营造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实行一系列新的人才举措,让真正有才华的人得到尊重。针对大家反映较多的人才后勤保障问题,中科院专门增设一个副秘书长职位,统抓全院后勤保障;同时要求各级领导着力解决科技工作者在住房、子女入学和配偶工作、就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以便心无旁骛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我们要求科研人员和导师让研究生参与前沿课题的科研活动,提升创新能力,真正成为未来支撑国家的建设者,而不能把研究生当成廉价的“科研劳动力”。
科研人员参与科研活动时间减少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家对此很关注,反响较多。我也是搞科研出身的,自己也会因没有充足时间用于科研而着急。科研人员现在把很多时间都花在争取项目上,要写很多申请。即使这样也不一定能申请成功。答辩、中期检查、评估填表都会占用科技人才的大量时间和精力,令其无法全身心投入科研。这个问题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统一协调、合力解决,为此中科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包括尽可能减少会议、填表,延长评估周期,改革科研评价和项目管理办法,让广大科研人员从不必要的考评事务中解放出来,腾出时间少说多做,争取使一线科研人才从事科研活动的时间不少于五分之四的工作时间。中科院后来决定,撤销由院部设立的重大方向性项目,把院管经费的三分之一直接下达到研究所,增强研究所层面的调控能力。同时,为科技带头人配备“科研助理”,以减少他们为非科研杂务而花费的时间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