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重视年轻科研人员的素质要求

庄恩岳:白院士,您特别关心国科大(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的教育事业,担任校长以后,每年的开学典礼,您不管多忙,都要抽出时间作演讲,激励学生们勤奋学习,报效祖国。我1998年在南京审计学院(今南京审计大学)工作过,非常理解您的心情。能否请您谈一谈对年轻学生和年轻科研人员的素质要求?
白春礼:我认为年轻科研人员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科研人员光拥有一方面的知识是走不远的。我自己从小也比较喜欢书法、诗词,也写过、发表过诗,但是没有请老师进行过专门的指点和训练。其实很多科学大师不仅仅是学问做得好,他们在音乐、古诗词、古文方面也有很深厚的修养,比如在香港出生的数学家、菲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先生就有很深厚的国学修养,国学方面的很多东西他都可以背诵下来。
我觉得就一个人的发展而言,人文与自然、传统文化与科学研究是相得益彰的。我不提倡一个学者只成为一个纯粹的狭窄领域的书呆子。无论从事科研还是其他,人的修养都是综合性的,假如你的文学修养不好,写的论文就会文理不通,标点符号也不对,或者缺乏逻辑性,突出不了重点,翻译英文的东西也会很生硬。从根本上讲,自然科学和美学一个求真,一个求美,但科学其实也求美,比如数学的表达式很多也是很美的,科学本身也有很多很美的东西,这两者之间有很多共通的地方。所以人应该具备多方面的修养,使自身的人格更加完善,有更好的素质。这是一个人能够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和重要原因。
我对年轻科研人员的另一个建议是,克服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心态,培养良好的人格。我曾对我的学生说,做实验当然有一个预期,希望能得到一个结果来证实自己的想法和设想,但是这种想法千万不能太强烈。如果实验结果不一样,就断定是实验设计或者哪里错了,或者有选择性地将实验结果使用在论文上,这都是不对的。应该尊重客观规律,注重实验得到的每一个结果。如果一个结果和别的结果不一样,不要轻易地放过,不要先怀疑什么,而应该一追到底。如果几次都是这样,一定要从另外一个角度换位思考,用逆向思维去思考这个问题,不要轻易放弃与你原先的想法、设计不一样的东西,“种瓜得豆”就是这样来的。
目前,我觉得研究生要想取得比较有创新性的成果,首先不要怕毕不了业而选择比较简单的课题。如果课题太难不能按时毕业,就不想去做,这样是不可能啃下硬骨头或者作出有创新性的东西的。我觉得这可能是解决创新问题很重要的一点。如果学生做选题时总是找一个比较稳妥的题目,稳妥的题目基本上都是在预料之内的东西,那就只能是在别人画好的曲线上加一个点,而曲线的走势、斜率、截距都不会错。这个点是创新,但只是小创新,它的意义不是很大。而如果提出一条新的曲线来,新的曲线会有许多未知的东西,你又没有多少文献可以借鉴,这时候要求就更高,但是这个时候也就容易取得比较大的成果。现实中往往是导师和学生都想求稳妥、能毕业,因而影响了科学探索精神的发挥,学生很可能难以取得重大创新成果。我们现在要求学生三年毕业,这可能是导致产生这种取向的现实因素之一,所以我比较提倡硕博连读,这样学生会有比较多的时间,能够做比较系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