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少年强则国家强

庄恩岳:白院士,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您还不忘下基层,到第一线去看望大家,去慰问大家,去鼓励大家。在中国科学院大学2020级新生开学典礼上,您的“勇担强国使命,不负人民瞩望”的演讲让新进入学校的一万多名学生深受鼓舞。您能否谈一下当时讲话的要点?
白春礼:少年强则国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们每个人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磨砺和挑战,都深刻地感受到世界各国和人民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大家能够如期回到校园、走进课堂,应该感谢在应对这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中,每一位勇敢的逆行者、不屈的奋斗者和平凡的劳动者。中国抗疫斗争取得的重大战略成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同样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彰显着亿万中国人民同心同德、自信自强的伟大力量。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科学院有400个团队、近3000名科研人员日夜奋战在科技攻关战场,在病毒溯源、快速检测技术研发、应急药物研发、疫苗与抗体研发等方面,陆续取得一批创新成果,充分体现了中科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担当。在全球抗疫战场,我们也与世界多国共享科研数据、开展技术交流、协同攻关,为全球合作抗疫贡献着中国科技力量,造福着世界人民。
当时,我向国科大2020级的新同学们提出三点希望:
第一个希望是坚定价值追求,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植根人民。任何一所大学,都有它独特的文化和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就是国科大文化的历史根基和精神脉络。我想告诉同学们,我们脚下的国科大校园,曾经是钱学森、郭永怀等著名科学家创建的中科院怀柔火箭试验基地,是“两弹一星”事业的发源地之一。当年,中科院一半以上的科研人员曾参与“两弹一星”的研制。“两弹一星”事业不仅奠定了中科院今日的机构规模和学科布局,还培养造就了一大批领军人才和尖子人才。虽然国科大创建于1978年,但是它的研究生教育发端于中国科学院早期的人才培养。“爱国”早已成为国科大最核心、最基本的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国科大学子:“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要有一颗爱国之心。每一个中国人,最终应该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包括为养育自己的父母,尽量多做些事情。”希望大家坚定“科技报国、创新为民”的初心和使命,将个人理想和价值追求,植根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在“小我”和“大我”的碰撞融合中,不断校正个人发展坐标,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第二个希望是淬炼专业本领,锻造真才实学服务人民。李克强总理曾说,中国还有“6亿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他们平均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这说明,我们国家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关,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科技创新一日千里的今天,我们迫切盼望同学们尽快成长为担当国家科技创新重任的“尖兵”。
2019年10月1日晚,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的150名国科大师生,在天安门广场上喊出这样的宣言:“国有疑难可问谁,强国一代有我在!”我相信大家都能成为这样有胆识、有担当、有才学的一代青年!“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戒骄戒躁戒嗔、自律自省自信,永葆学习的内驱力和紧迫感,在实践和试验中创新创造,在服务人民中成长成才。
第三个希望是锤炼品德修为,涵养家国情怀造福人民。雁栖湖校区内有两座塑像,分别是坐落在西区教学楼的李佩先生塑像和东区学园楼的刘东生先生塑像。大家时常在塑像前驻足,能从两位先生的故事中、从他们入微的神态中,读懂他们“赤诚报国的家国情怀”“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大家不止于心怀敬仰,更要起而行之,以“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境界格局做人做事,以“计利当计天下利”的价值标尺权衡得失,以“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胸襟气度丈量成长,在科研学习、日常言行中塑造闪光的国科大学子风范,传承“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弘扬“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坚持学以致用,造福人民。
选择国科大,就意味着选择了科技报国、创新报国。科研之路必将充满荆棘坎坷,但是前途也是美好的。希望大家作为准“科研人”,在面对暂时的挫折、困难、失意时,少一些浮躁和戾气,多一些笃定和包容,学着用科研逻辑理性思辨、精准破题,养成“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乐观和“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豪气干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