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心中有理想,就不会蹉跎岁月

庄恩岳:白院士,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要想认真学习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好多人无所事事,懵懵懂懂,浪费了青春,浪费了人生美好的年华,导致自己一辈子都处于懊悔之中。您是怎么跨过这道坎的?
白春礼:心中有理想,人生有目标,就不会耗费青春年华,就不会蹉跎岁月。1966年,我升入中学,当时正进行教育改革,试行“十年一贯制”,即初中和高中各为两年,因此,我只念了短暂的四年中学,便拿到了高中文凭。我的愿望是多读书,好好学习知识,这样走上社会后能够更好地服务人民,服务国家。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许多人空有求学愿望而没有求学的机会。于是我同千千万万的青年一道,进入了上山下乡的行列。在“知识青年点”上插队半个月后,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被重新分配,来到了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成了“不戴领章帽徽的解放军”。后来,我看过一部关于“蹉跎岁月”的电视剧,主要讲人们在那段岁月的经历,但是我感觉在那时候发生的最重要的事,是我学会了吃苦耐劳。
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你庸庸碌碌是一天,忙忙碌碌也是一天。那些青春年少的岁月,虽然艰苦、贫乏,让许多人感觉无聊,但是现在细细一想,机会根本上还是靠自己把握的。你可以混一天,但也可以过得很有意义。当时我想我应抓紧时间,努力把握住每一个“今天”,尽量多学习,多做实实在在的、提升自己的事情。离开亲爱的家乡到遥远的地方去插队落户,我也想家,因为年龄小的缘故,有时候特别地想,可是这些是无用的想法,只会像瘟疫一样侵袭我的灵魂。由于我爱学习,离家的时候我在行李里多带了一些书。那个年代虽然缺少求学的机会,但是我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每每收工之后,我会寻找一个安静的角落,去看我的数理化课本。当时,我的日常生活就是干好连队分配给我的活儿,然后就是阅读带来的那些书。
有时候,特别是周末的时光,同伴们会来找我,希望一起聊聊天、打打扑克,或者选择其他消磨时光的娱乐方式,我经常寻找各种理由推托。我不想浪费宝贵的时光,想安静读书。我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里面有一句著名的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这样,在临终的时候……”,对我的触动很大。当时的我就像读过路遥的名著《人生》的许多人一样,在迷茫中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有些人嘲笑我,认为我是典型的书呆子,好在我不争、诚实,干活麻利,大家普遍对我很认可,也不反感我。
那个时候没有多少书可以看,能阅读的图书资源非常匮乏。带去的那些书看完以后,我就利用探亲的机会把我哥哥读过的高中课本带回生产建设兵团。当时,还闹了一个笑话:由于兵团的生活比较艰苦,而每位探亲归队的兵团战士都会随身带很多吃的,战友们都愿意去车站接归队的战友,甚至在车站就会抢先翻看行李,找好吃的打牙祭。而兵团战友到车站接归队的我时,看我随身带了一个大行李,以为是好吃的辽宁家乡特产。于是,他们把行李拆开了,准备把好吃的东西一抢而空,大饱口福。然而令他们彻底失望的是,里面大部分都是旧书籍。他们都不解我为什么千里迢迢带这么多旧书本回来,而我则视若至宝,一有时间就抱着这些书埋头学习,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我只有短暂的四年中学(包括初中和所谓的高中)学习经历,高中课本里的许多知识看不懂。怎么办?不懂就问,向别人学习。我一有问题,就请教连队里有文化的老兵。比我有学问的人,都是我的老师。当时,不断地请教,不断地问,是我学习的法宝。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我自学完了全部的高中课本。
这种自学的好习惯让我终身受益,包括后来工作,我的许多知识都是一边工作一边自学得来的。学习上的持之以恒,能够点石成金,往往能创造人生的奇迹。我记得罗曼·罗兰有一句话:“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无论生活的环境有多么艰苦,我对学习的兴趣永远不熄灭。
转眼之间,我已在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干了四年。后来根据毛主席“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的指示,我有幸得到机会到北京大学念书。那是1974年,经过全连战士三轮不记名投票评选,以及参加必要的文化考试,我作为一名“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学员”来到北京,成为北京大学的学生。到北京大学上学,是我人生的转折点。我的体会是,如果没有平时的学习积累,我是不能够那么顺利上大学的。
到了大学后,虽然身为工农兵学员,但是我非常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图书馆成为我的好去处。当时为了多学一些东西,我不但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而且把没布置的也多做些、多学些,还自己给自己出难题。我在教室的一角,静静地度过了一个个或寒冷或闷热的不眠之夜。尽管我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可是由于刻苦努力,我成为班级里学习上的佼佼者。尽管老师多次表扬我,但是我内心想的还是要继续努力。
俗话说,笨鸟先飞,勤能补拙。考入中科院(中国科学院简称)化学研究所读硕士又读博士,是我人生又一个大的转折点。那是在1977年,全国高等院校开始招收“文化大革命”后的首届研究生,班主任看我成绩优秀,就鼓励我去报考,所以在写毕业论文的同时,我就开始做报考研究生的准备。我难以忘怀我的大学班主任老师,他给了我许多指导、鼓励和帮助。他是我人生道路上除了我父亲以外的又一个导师。
命运又一次给了我继续深造的机会。基于小时候对于“破酒瓶底放大原理”的兴趣,我决定报考中科院。后来,原定于1977年的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推迟到1978年5月举行。幸运的是,我大学一毕业就被分配到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而且所里也非常支持我报考研究生,于是我参加了这次研究生考试,顺利考入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在那里读完硕士,师从北大著名科学家唐有祺和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傅亨,从事有机分子的X射线晶体学研究。经过三载寒窗苦读,1981年,我获得了硕士学位。接着我又在中科院参加了首届博士生统一招生考试,开始攻读博士学位,之后又获得机会出国去留学,逐步走上了科学研究之路。
多年来,我一直感恩父母对我兴趣的培养,无论是文学爱好,还是科学爱好,他们总是加以正确的引导。我也特别感谢在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期间大家对我的关爱。我在求学的道路上,得到过许多贵人的帮助,也非常感谢他们。
我虽然从坎坷年代中走过来,可是没有虚度自己的青春岁月,而是将命运紧紧地掌握在自己手里,用自己实实在在的劳动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一点一点地将儿时的理想变为现实,成为科学道路上一名踏踏实实的攀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