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

1

要让这世间受苦受穷的人不再贫困

他要努力奋斗,寻求改变。他要让中国许多像梁家河这样的地方,要让这世间受苦受穷的人民,摆脱贫困。

1972 年时的习近平。

1969 年 1 月 16 日,农历冬月二十八。

陕北,延安。延川县梁家河村外的黄土地上,走来了一群年轻人,其中有一位相貌清秀、身材颀长的少年,衣着朴素,背着黄挎包,拎着旧箱子,风尘仆仆,却又精神抖擞。他就是习近平,当时还不到十六岁,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上山下乡去插队。

知青们三天前出发,搭乘知青专列,从北京驶往陕北,一天一夜后,抵达陕西铜川站。这群年轻人坐完火车又转汽车,穿越黄土高原上的千丘万壑,一路辗转颠簸,才来到陕北延安,继而被分配到各县、公社、大队。从这天起,习近平在这个叫作梁家河的地方开始了他的七年知青岁月。

梁家河村籍籍无名,地处文安驿川道的一条侧沟里,走五公里土路才到达隶属延川县的文安驿公社。历史上,西魏曾在此设郡。明清时期,文安驿一度成为繁华的驿站和集贸市场,但此后就重返荒凉。这里自古战乱频繁,生态环境越来越差,贫瘠的土地难以养活贫穷的百姓。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陕北农村是“穷”的代名词。梁家河村,一不通公路,二不通电,更是穷得叮当响。

这是寒冬里最冷的时候,黄土高原一望无际。被残雪和飞沙覆盖的古老道路、驿站和烽火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来自西伯利亚的西北风如刀子一般刮在年轻人稚嫩的脸上,也扎在年轻人稚嫩的心上。在登上离京的列车之前,习近平就知道,陕北农村的生活条件必然是艰苦的。但是,当他真正踏上这片黄土地,走进梁家河,才发现这里比他想象的还要贫穷、还要艰苦。

马上就是农历新年,习近平期待着,梁家河的新年会有怎样的热闹与喜庆呢?生产队终于杀了头猪,给村里的乡亲们分了一些猪肉,分到每一户就很少了,分到每个人手里更是少得可怜。可是,这已经是梁家河过年最大的诱惑了。家家户户用的油还是生产队自己榨的麻油,金贵得不得了,吃饭的时候偶尔滴上那么一滴,平时都宝贝似的收藏着。

知青们挤住在老乡的家里。所谓“家”,是在山里挖凿的窑洞。破旧的窑洞里,光线是昏暗的。炕上的被褥,已经分不清是什么颜色。有的村民过冬的衣服简直就像一只口袋——到了春暖的时候,取出装在里面的破棉絮,前后用绳子扎在身上;等下一个寒冬到来时,再把棉絮装进去,单衣又变成了棉衣。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寒风吹得土地比石头还坚硬,直到来年开春,积雪慢慢融化,村里才为知青们砌出六个并排的新窑洞——这个地方后来被大家叫作“知青院”。

今日的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

山上种地,石磨赶驴,渗坑吃水,柴火烧饭……这就是少年习近平第一眼看到的梁家河——贫穷,落后,而且原始。一个人,一个月,三十天劳动,十多公斤口粮……这就是少年习近平必须面对的农村生活——困顿,饥饿,而且漫长。所有这一切,深深刺痛了少年的心。

多年以后,已经是中国最高领导人的习近平,在美国访问时回忆起自己少年时代的这段经历:“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土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后来,我当了这个村子的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我了解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但是,这个心愿在当时是很难实现的。”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梁家河,甚而在千千万万像梁家河一样的农村,甚而在中国大地上无数被贫穷围困的地方,别说经常吃肉,就是吃一顿饱饭,都只是一种奢望。吃糠咽菜才是生活的常态,有的时候连一碗简简单单的白米饭,也成为难忘的幸福。来到梁家河不久,习近平就感受到了这一点。

当时的陕北,大米稀罕,逢年过节都未必能吃上。习近平的邻居李印堂在铜川当工人,有一次回家带了一两斤大米,特意让老娘细细地蒸好,给习近平盛了一碗。这碗米饭让习近平回味无穷。好几天后,一个朋友来看他,他还卖关子:“我前几天吃上白米饭了!”朋友也很惊奇,问他:“嘿,你咋吃上这好东西了?”他这才得意地道出原委:印堂妈让印堂送来一碗,“可把我吃香了!”

陕北地区自古战乱不断,贫穷落后,百姓却始终乐观而又豪迈,勤劳而又勇敢,淳朴而又善良,像这广阔的高原一样有着宽阔的胸襟。在那段难忘的知青岁月里,习近平和老乡们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劳动在一起,感受他们的所思和所想,回应他们的需要和期盼。生活里的每一个细节,都触动着少年习近平的心。他真正成了他们中的一员,成了乡亲们的亲人。有时候,老乡送给他一碗酸菜,他就开心地说,今天的生活又改善了。同样,他也倾尽所有去帮助贫苦的乡亲们。

有一次,习近平在山上参加劳动。到了饭点儿,大家拿出自己带的干粮,就着白水充饥。他旁边一位妇女,吃的是“糠窝窝”。这个“糠窝窝”是个什么东西呢?就是用磨面剩下的麸子和玉米皮掺杂在一起做的干粮,既难下咽,又难消化。习近平看几个妇女都吃这种东西,心里难过,就把自己带的玉米团子换给了她们。虽然玉米团子也是非常粗糙的粮食,但比起“糠窝窝”,已经是相当好的了。习近平换了饭食,咽完糠,再回头一看,那几个妇女的玉米团子却一个都没吃。一问,她们说舍不得,这么好的粮食,得留给家里干重活儿的男人吃。

严酷的现实让这个年轻人的心变得沉甸甸的。“那时,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我当时和村民们辛苦劳作,目的就是要让生活能够好一些,但这在当年几乎比登天还难。”日后习近平回忆起这段往事时,感慨地说。然而,同情心没有让习近平变得软弱,生活的困难也没有让他失去对未来的信心。正是在梁家河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里,一颗火热而又坚忍的“初心”被锻造了出来。“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从那时起,习近平就立下了自己毕生的信念——

他要努力奋斗,寻求改变。他要让中国许多像梁家河这样的地方,要让这世间受苦受穷的人民,摆脱贫困。

下一章

复制

评论内容

评论时间

登录

加入书架

批注

保存

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有的都只是拼尽一生的力气去活着的人生,也许在生命的尽头,每个人都发现变成了自己不曾想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有的都只是拼尽一生的力气去活着的人生,也许在生命的尽头,每个人都发现变成了自己不曾想…

logo

掌阅AI阅读助手

掌阅AI阅读助手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海量优质出版物融合,构建出卓越的语义理解、内容总结和信息抽取能力,意在帮助用户更高效的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和使用知识。

知道了

2.15%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字体

笔记

  • 护眼

    翻页方式

    覆盖
    滑动

    行间距

字体选择

细字体

字体设置

系统默认

细字体

加粗字体

《习近平扶贫故事》

人民日报海外版

共69章
努力加载中...
目录
编辑
回复
删除
复制
取消
暂无划线,阅读页面长按可添加
暂无批注,阅读页面长按可添加
暂无书签
划线
批注
书签
编辑
回复
删除
复制
取消
大图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