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山哈”走出大山
“闽东畲族地区应从长远利益出发,做到外力扶持与内力即自身生产力的提高紧密结合。在起步阶段,需要的外力扶持可以多一些,但犹如羊羔断奶一样,这种经济上的扶持只是暂时的,必须逐步增加断奶后的独立生活能力。”
1999 年 6 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深入福安市康厝畲族乡东山村调研。
宁德秀丽壮美的群山中,住了许多畲族群众。
作为中华 56 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畲族主要分布在闽、浙、赣、粤、皖、湘等省的部分山区,其中 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因为频繁地在山区中迁徙,畲族把自己称为“山哈”,即居住在山里的客人。
位于福建东北部的宁德,是全国畲族主要聚居地。1988 年,宁德地区的畲族人口 16.12 万人,占全国畲族人口的 40%,占福建畲族人口的 70%,有 7 个畲族乡,190个畲族行政村,2 014 个畲族自然村。
受历史和地理因素影响,20 世纪 80 年代,宁德地区畲族的贫困面还比较广,是闽东贫困的“重灾区”。据统计,1985 年宁德全区畲族贫困户 1.6 万户,占畲族总农户的50%。经过三年扶贫工作,虽然脱贫率达 75%,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还是低于全区贫困户脱贫率 87.3%的平均水平。整个宁德地区未脱贫户中,畲族仍然占据较大的比重。
“考虑闽东的脱贫问题不能不考虑畲族问题。”到任宁德地委书记后,习近平很快就意识到这一点。他深入畲族乡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畲族群众居住在偏远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活颇为困顿。有的畲族乡还处于简单的物物交换的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状态,商品经济不发达。如何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习近平看了很多,也想了很多。调研结束后,他先后写下了《畲族经济要更开放些》《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关于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问题的思考》等文章,分析原因,提出办法。
要想富,先修路。交通是制约贫困山区发展的首要因素,交通瓶颈必须得打破。
1988 年,习近平刚到宁德就挂钩扶贫福安市坂中畲族乡。坂中是闽东地区畲族聚居最集中、人口比例最高的乡镇。这里虽然毗邻福安城关,却穷得叮当响,曾经是闽东乃至全省有名的贫困乡。导致坂中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交通,大部分自然村分布在偏僻的山区或高丘陵地带。1958 年,从福安城关通往穆阳镇的公路启动建设,途经坂中,坂中曾经有机会修路,可是后来该公路因故停建,坂中与通往外界的路就此失之交臂。一直到 20 世纪 80年代,坂中通往外界靠的是小木船摆渡,从乡里到各村,靠的是鹅卵石铺的古官道,“交通基本靠走”。
看到这种情况,习近平决定大力推动这条公路恢复建设。不仅如此,坂中还开工建设了民族公路和老区公路。时至今日,坂中交通便利,沈海高速公路福安连接线收费站建于江家渡村,福穆县级公路由东至西贯穿全乡,全乡 22 个村(居)公路路面全部实行水泥硬化。畅通的公路,让这里的“山哈”飞出了大山。
先有钱,先办电。电力是制约贫困地区生活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电力资源必须开发利用。
习近平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多次强调要综合开发利用水电资源,促进畲族发展。位于福鼎县磻溪镇的赤溪村是畲族村,整个村贫困率在 90%以上。1984 年 6 月24 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一封反映赤溪下山溪畲族自然村贫困状况的来信和题为《关怀贫困地区》的评论员文章,引起党中央的高度关注和全国各地的强烈反响。同年 9 月 29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全国性的扶贫攻坚工作由此拉开序幕。
如何帮助赤溪村这样的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习近平认为“关键在于农业、工业这两个轮子怎么转”。要发展工业、农业,离不开电力,而闽东的优势就是丰富的水电资源。习近平一贯主张“先有钱,先办电”。1989年 7 月 22 日,他在福鼎召开宁德地委、行署现场办公会,对桑园水电站工程前期工作经费加大支持力度,并要求尽快拿出方案。在宁德地委的强力推动下,位于赤溪村上游的桑园水电站投入前期准备,1993 年全面开工。
水电站建设给赤溪村的发展带来了转机:因为施工所需,赤溪村原本通往外界的羊肠土路,得以更新换代成走货车的砂石路;因为建水电站,1994 年 8 月,下山溪畲族自然村得以启动移民搬迁工程,并且带动另外 13 个自然村实现移民搬迁,挪了穷窝,拔了穷根。1996 年 12月 4 日,桑园水电站建成,总库容 7 350 万立方米,电站总装机容量 3×12.5 兆瓦水轮机组发电,彻底结束了赤溪村无电的历史。在政府的帮扶下,村民们发展起生态旅游产业,日子越过越红火,人均可支配收入从 1984 年的不足 170 元增加到 2017 年的 16 641 元,增长近 100 倍,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
要“输血”,更要“造血”。民族地区摆脱贫困不能只依靠外力扶持,必须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习近平一方面倾力帮助畲族地区解决“卡脖子”的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另一方面也倾注大量心力鼓励、帮助他们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他深刻指出:“闽东畲族地区应从长远利益出发,做到外力扶持与内力即自身生产力的提高紧密结合。在起步阶段,需要的外力扶持可以多一些,但犹如羊羔断奶一样,这种经济上的扶持只是暂时的,必须逐步增加断奶后的独立生活能力。”
地处福安市甘棠镇西南部的过洋村,总人口 1 074 人,其中畲族 800 多人,是典型的畲族村。这里是习近平到任宁德后下基层的第一个地方。1988 年 7 月,习近平到村子里调研。那时,过洋村在当地民族宗教部门的帮助下,开始种植葡萄,成为宁德地区第一个引植葡萄新品种的畲族村。习近平在时任村支书钟祥应等人的陪同下,顶着夏日骄阳,走在机耕路上,察看已挂满串串果实的葡萄园。他对葡萄的销路十分关注,在得知猪肉一斤卖两块六,葡萄一斤可以卖两块八到三块,再加上蘑菇种植、林业等收入,平均下来村民一年能有 700元收入的情况后,他面带笑容,很是高兴,连声称赞做得好。
看到过洋村自身“造血”卓有成效,习近平鼓励村干部,一定要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在习近平的鼓励和支持下,过洋村在发展自身产业的道路上越走越好。1990 年,村里的青年葡萄种植能手钟菊春被评为“全国科技星火带头人”,在他的带头示范下,全村种植葡萄面积 60 多亩,葡萄种植户 80 多户。村民们依靠新品种葡萄上市,获得了丰厚的收入,而过洋村也被国家民委授予“全国少数民族团结先进村”称号。不仅如此,过洋村的经验还如“星火”一般,带动了福安市的葡萄种植产业。20 多年过去了,福安已建成沿海平原标准化葡萄生产基地 3.8 万亩、高山晚熟葡萄生产基地 1.2 万亩,产值 8.5 亿元,直接带动 3.5万农户增收致富。
谋发展,重人才。民族地区要脱贫致富,人才是关键,而干部的培养又是关键中的关键。
习近平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在宁德工作期间,他指出要“从战略的高度,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因为“少数民族干部与本民族有着天然的联系,善于反映少数民族的意愿和要求,是我们在民族地区贯彻执行民族政策的纽带和桥梁。在民族地区的具体工作中,少数民族干部有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雷仕庆就是在习近平关心下成长起来的畲族干部。1988 年 7 月,习近平到霞浦县崇儒畲族乡调研时,遇见时任崇儒乡党委书记雷仕庆。在交谈中,习近平得知雷仕庆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很是欣慰。他拍了拍雷仕庆的肩膀,叮嘱他说:“畲族乡位于偏远的山区,长期封闭,缺乏与外面世界的交流,存在许多影响市场发展的不利因素。你到北京读过大学,视野广,发展理念跟得上,更要有开放的意识,一定要争取以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去打破畲族乡原有的封闭。”1991年年初,雷仕庆到福清市挂职副市长兼融侨开发区副主任。有一天,恰逢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到福清调研,召集五套班子成员开座谈会,习近平在会场上一下子就认出了雷仕庆。习近平当场向大家介绍,这是闽东来的少数民族年轻干部,大家要多支持他的工作。会后,习近平还把雷仕庆叫到身边,对他说:“福清是改革开放的前沿,你在这儿挂职,要多调研、多借鉴,好好学一些先进理念和先进经验,带回闽东去。如果遇到什么困难,可以来找我。”雷仕庆听后,备受鼓舞。
像雷仕庆这样的少数民族干部,在宁德还有很多。在习近平的倡导和推动下,宁德十分重视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任用。宁德地委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少数民族人口万人以上的五个县(市),都要配备一名少数民族的副县(市)长或常委,在少数民族人口千人以上的乡镇,至少配备一名少数民族的党政领导。宁德组织部门和福安、霞浦等地还有计划地选送少数民族干部到福建省委党校、福建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学院等院校学习培训。
调任福州市及担任福建省委和省政府领导后,习近平仍然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倍加重视。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时,福建省同步制定了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五年规划。1998 年 10 月,福建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我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专列一节提出“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造就一大批跨世纪的少数民族各类人才”,把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选拔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在福建摆脱贫困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一步步成长起来,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找到闽东畲族地区致贫的几个关键病灶,并一一对症下药后,习近平为闽东摆脱贫困面貌注入强劲的动力,也为民族地区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道路。他说:“我们的事业方方面面,千万不能漠视少数民族事业这一重要方面。这是一个原则,基于这个原则,我们有必要深刻地思考关于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的几个问题,我们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要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在他看来,做好民族工作,发展是第一要义,而发展首先就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要加快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才能够解除事实上的不平等,使各民族得到共同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