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创建“闽宁模式”
在调研西吉移民搬迁的吊庄玉泉营时,习近平提出了建设闽宁村的设想。“吊庄”是宁夏当地词,意思是把这个村从那儿“吊”到这儿,也就是移民。要从西海固移民到银川,投资很大,习近平建议搞一个试点,打造成具有样板意义的闽宁协作示范村,让移民迁得出、稳得住、致得富。
1997 年 4 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率福建党政代表团深入宁夏南部山区考察,并参加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六天里,习近平走访五个对口扶贫县,察看吊庄搬迁、井窖抗旱,探访贫困家庭。这是他在宁夏隆德县贫困农村调研。
一个在西北内陆,一个在东南沿海,相距 2 300 余公里的宁夏与福建,20 余年来却始终心手相连,这背后离不开“闽宁模式”的支持。
1996 年,为了缩小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实现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一项战略性决策:东南沿海 10 个较发达的省市,帮扶西部 10 个较为贫困的省区。其中,福建省被指定帮扶宁夏回族自治区。
福建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由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担任。1996 年 11 月,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签署了对口帮扶协议书。
要帮扶,得先了解宁夏的情况。有一天,习近平把时任福建省扶贫办主任林月婵叫过去说:“协议也签订了,宁夏究竟是个什么样呢?你带几个人去看看。”
1997 年 3 月,林月婵奔赴宁夏。那里的贫穷深深震撼了她。农民冒着细雨排队一整夜,只为将土豆卖给县里唯一的企业;孩子上课的教室没有门,玻璃窗是破的,有的地方没教室,老师用树枝在地面上写字来教学;水是咸的,想吃一点水得从很远的地方挑来,没水洗澡……“我把宁夏西海固的困难情况拍成短片带回来向习副书记汇报,他专门邀请其他省领导一起观看,商量对口帮扶的措施,由此可见他对闽宁协作的关切之深、思虑之周。”林月婵后来回忆道。
一个月后,习近平率福建党政代表团奔赴塞上,深入宁夏南部山区考察,参加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他还特地邀请了多位福建企业家同行,希望企业家到那里找市场、搞开发,结成联合体,共同发展。
六天的考察时间里,习近平翻山越沟,走访了五个对口扶贫县,察看吊庄搬迁、梯田建设、井窖抗旱等项目,探访贫困家庭,看望帮扶干部。每到一地,习近平都嘱咐帮扶干部一定要尊重回族同胞的生活习惯,要求福建在宁挂职的干部,一定要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把东部的先进经验带过来,把西部的奋斗精神带回去。在隆德县,习近平对当地群众许下诺言:“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是一项政治任务,我们要坚决完成,对联席会议议定的事情要尽快落实,承诺的事情要抓紧兑现。”
六天的所闻所见,让习近平对闽宁对口协作的模式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他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上提出:广泛深入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协作,促进闽宁双方共同发展;动员企业家到宁夏投资办厂,开展经贸合作,兴办社会公益事业;加强干部交流和人才培训……这些指导思想对“闽宁模式”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联席会议决定,福建省连续三年每年从财政拿出1 500 万元,投入宁夏群众最迫切希望解决的民生问题中,把钱用在刀刃上。
对口帮扶搞什么好?在跟宁夏的同志商量后,习近平敲定了几件事。第一个是搞井窖。窖是存水的,把雨水收集起来,喝的是这个水,浇地也用这个水。打井、建水窖可以帮西海固很多人。再一个是坡改梯。生活设施上抓井窖工程,生产上抓坡地改梯田。还有一个是发展马铃薯产业,习近平动员福建、宁夏的农科系统研究起了马铃薯脱毒技术。
在调研西吉移民搬迁的吊庄玉泉营时,习近平提出了建设闽宁村的设想。“吊庄”是宁夏当地词,意思是把这个村从那儿“吊”到这儿,也就是移民。要从西海固移民到银川,投资很大,习近平建议搞一个试点,打造成具有样板意义的闽宁协作示范村,让移民迁得出、稳得住、致得富。
1997 年 7 月 15 日,闽宁村在银川城外永宁县的一片戈壁滩上破土动工。奠基当天,习近平专门发去了贺信。第一年,1 100 户 6 000 人从西吉县搬到闽宁村安家落户。他们挖地坑、住窝棚、盖房打井,筛土平田,建设扬水站,在戈壁滩上种出了粮食。村里还提前完成道路、学校、村部、卫生院、邮电、市场和一二级扬水灌溉及井灌工程等基础建设,好日子一步一步走来。
在“闽宁模式”的指引下,同心县惠安新村,盐池县南苑新村、北塘新村,原州区团结新村、利民村等 140多个闽宁协作示范村,20 多个闽宁协作移民新村相继出现在宁夏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