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念好“山海经”
习近平曾用“木桶理论”解释“山海协作”。他说,决定一只木桶装水量的不是木桶中最长的那块板,而是最短的那块。而他要做的,就是补上那块短板。
今天,“山海协作”已经成为项目孵化的摇篮、人才集聚的高地、成果转化的桥梁。
2004 年 11 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丽水市青田县移民安置点了解建设情况。
2002 年 10 月,习近平来到浙江工作,新的挑战又摆在他的面前。
在很多人眼中,浙江是沿海发达省份,但实际上,区域发展不平衡同样困扰着浙江。
浙江有句俗语,叫“七山二水一分田”,生动地概括了浙江的地理风貌。从地理上看,浙江背山面海,10.18 万平方公里的陆域面积中,光山地和丘陵就占了74.63%,而靠向海一边的,则是肥沃的田地和平原。
山与海的地理差别,形象地描画了浙江境内贫与富的分野。
习近平来到浙江后,头脑里一直萦回着一条线——“清大线”,这是一条连接浙江临安的清凉峰镇和苍南的大渔镇的分割线。分割线的东北侧,是繁华的杭嘉湖绍平原和甬台温地区,经济社会发达;分割线的西南侧,则是深藏在绵延丘陵中的丽水、衢州、杭州建德和淳安、温州苍南等县市,这是浙江省发展相对落后地区。
如何跨越这条贫富差异的“清大线”,让全省摆脱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羁绊,习近平思考着对策。
早在 2001 年,浙江就召开全省扶贫暨欠发达地区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山海协作工程”,意思是鼓励省内发达地区帮扶省内欠发达地区。
2002 年 4 月,“山海协作工程”正式实施。
六个月后,习近平到任浙江,他敏锐地发现了这项工程对跨越“清大线”、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大意义。但这么大的一项工程必须久久为功,蓝图才开笔,“山海协作工程”的深化、推动、落实工作等着习近平。
2002 年 11 月 26 日,习近平去浙西南的丽水市调研,这是他接任浙江省委书记后的首次市县调研。他之所以选择省内欠发达地区,就是想去实地听听需求,看看“山海协作”的潜力。
习近平曾用“木桶理论”解释“山海协作”。他说,决定一只木桶装水量的不是木桶中最长的那块板,而是最短的那块。而他要做的,就是补上那块短板。
2003 年到 2006 年间,每年召开的“山海协作工程”情况汇报会习近平都会参加,亲自谋划工作思路,亲自部署工作任务,亲自督导重大项目。
在他的推动下,省内部分发达地区与省内所有欠发达地区开展结对帮扶,并确立了“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互利共赢”的主要原则。省直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从科技、教育、卫生等方面帮扶欠发达地区,同时,以项目合作的形式,让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到欠发达地区,鼓励欠发达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向发达地区有序流动。
但这种产业和劳动力的流动不是简单地让欠发达地区复制发达地区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习近平深刻认识到,“山海协作”必须把合作重点放在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上,放在推动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上,放在提高劳动力素质上,放在资源集约利用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上。这既需要发达地区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尽力帮助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更需要欠发达地区转变观念、创新体制、改善环境,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浙江的“山海协作”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输血帮扶式扶贫,习近平心里明白,“协作”从字面上看是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结对捆绑”,是“先进带后进”,但本质上是对全省生产力和人口空间布局的优化,就应该让人口由相对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资金由发达地区向相对落后地区流动,在宏观层面促进对流,实现山海之间人才、资源的互融互通。
如今,近 20 年过去,“山海协作工程”有了升级版。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浙江正研究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向山区转移的好办法,努力把“山海协作”平台打造成为项目孵化的摇篮、人才集聚的高地和成果转化的桥梁,推动协作内容从传统产业梯度转移更多向创新成果转化落地转变。
习近平说,这叫念好“山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