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吃水不忘总书记
行路难、吃水难是布楞沟村面临的最紧要的难题。习近平为此特意去察看村里的集雨水窖,要求当地政府抓紧解决好村民饮水困难,“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让贫困群众尽早脱贫,过上小康生活”。
甘肃省中东部干旱地区,曾经“一碗水贵过一碗油”。如今,一座座自来水厂建到了山沟里,群众饮水安全得到了保障。这是2014 年 12 月,在定西市安定区内官营镇内官村,农民李炳章在喝干净的自来水。
过去,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小姑娘如果不好好读书,老人们会吓唬她们:“不好好念书,长大了就把你嫁到布楞沟村去,让你进得去,出不来。”
东乡县是全国唯一的以东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国列省扶重点贫困县和甘肃省 58 个集中连片特困片区县之一,有“全国扶贫看甘肃,甘肃扶贫看东乡”的说法。布楞沟村是东乡县最贫困、最干旱的地方。2012年,全村 68 户 351 人,贫困面高达 96%,人均纯收入只有 1 624 元。
2013 年 2 月 3 日,农历腊月二十三,习近平总书记沿着崎岖陡峭、尘土飞扬的山路,来到海拔 1 900 多米、山大沟深的布楞沟村看望东乡族群众。这是他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视察的第一个民族自治县。
村道坎坎坷坷,浮土没过脚面,习近平总书记一路走来,鞋上、裤腿上沾满了尘土。年近六旬的布楞沟村党支部书记马占海早早地等候在村口。那时,整个布楞沟村都想象不出,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走进东乡族农民马麦志的家,习近平总书记看面柜,看羊圈,还给马麦志一家送来了丰盛的年货:1 只羊、2袋面粉、20 斤清油、2 斤茶叶、1 条毛毯,还给他的两个孩子赠送了书包、文具盒、小学生词典和课外书。同样的年货,分送到了每一户东乡族农民家中。同样的学习用品,也赠送给了每一名东乡族学生。
马麦志家里有 5 口人,他和妻子马麦勒则种植 2.5 亩玉米、3 亩马铃薯,养了 5 只羊,大儿子外出打工,一家人生活过得紧巴巴的。“习总书记嘱咐我要让孩子好好读书,要多养羊,要有脱贫致富的信心。”马麦志铭记着总书记的话,心里充满了温暖和感动。
行路难、吃水难是布楞沟村面临的最紧要的难题。
布楞沟村处在两山之间的沟壑中,要进村子,必须沿着盘山路走。山高坡陡弯又多,走一趟下来人人都得“灰头土脸”。下雨天,道路泥泞又打滑,村民们连门都出不了。“晴天一身土,雨天出不去”,可布楞沟村村民还都离不开雨,因为村里的人畜饮水还要靠集雨水窖里存下的雨水和地下水。
但是这里十年九旱,水源奇缺。吃水要到 30 里外的洮河人背畜驮,雇车拉一方水要花 120 元钱,比油还贵。为了省水,大家把水反复用,人用干净的水,洗了土豆的水再给牛羊喝。可即使小心翼翼地省用,一年下来,最节省的家庭光水费也得五六百元。习近平为此特意去察看村里的集雨水窖,要求当地政府抓紧解决好村民饮水困难,“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让贫困群众尽早脱贫,过上小康生活”。
听说总书记来了,大家纷纷聚集到了路边。习近平总书记停下脚步,同乡亲们打招呼。他说,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一定会给乡亲们更多支持和帮助,让大家生活越来越好。他还鼓励乡亲们发扬自立自强精神,找准发展路子,苦干实干,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早日改变贫困面貌。
在中央、省州的高度重视和企业的大力支持下,布楞沟村整体扶贫开发很快就启动实施。经过努力,布楞沟村如今已建成了水泥硬化的石化路 20 公里,修建边沟18.5 公里,桥梁 1 座,告别了出行难、行路难;高标准机修梯田 3 600 亩,土地蓄水保墒能力显著提高;完成了布楞沟村人饮入户工程,埋设自来水管 15 公里,建成蓄水池 7 座,清澈的自来水流进了村民院落,结束了靠车拉、靠驴驮、靠人背才能吃上水的历史。
布楞沟村 2014 年年底实现了整村脱贫,2016 年年底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 5 262 元。如今,村里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许多家庭添置上了洗衣机。村民家以往拉水的绿色铁皮水桶,改成了做饭用的火炉子。许多群众在自家院子最醒目的地方,自发立起一块刻有这样两行大字的水泥碑:
吃水不忘总书记,
永远感恩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