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渡扶桑觅新途

陈望道原名参一,1891年1月18日出生于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一户农民家庭。他的父亲陈君元经营有方,积攒下一些田产。在那个风雨飘摇衣食艰难的时代,对于一般的农民而言,拥有土地并传之以子孙,是人生的不二选择。但陈君元思想开明,并不希望自己的后代按照他的人生历程来生活。他希望五个子女能够通过接受教育而走出不一样的人生路,因此,他先后把三个儿子、两个女儿送进学堂。当时,传统农民的心中固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旧教条,因此陈君元送女儿读书这件事,在村子里闹得沸沸扬扬。然而陈君元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决定。陈望道作为陈君元的长子,在这样一种积极向学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因此在读书求学上格外地用力。
陈望道6岁就进村子里的私塾,学习《四书》《五经》等传统文化知识。16岁时,他考入义乌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学习数学和博物等自然科学课程。虽然陈望道前后在县城读书一年,但这段学习经历却带给他天翻地覆的变化。当时正是清政府崩溃前夜,列强侵凌、内政荒废、民生凋敝,这一幕幕惨状让他认识到欲要国家强盛,非先开发民智、破除迷信不可。于是,他回到分水塘村,带领村上的进步青年拆毁庙宇砸烂神像。起初,村子里的守旧村民纷纷阻拦,甚至传言玷污神灵会给村子带来灾难,肇事者更是首当其冲会受到天谴。但过了一段时间,没了庙宇神像的村子依然太平如常,谣言才逐渐止息。为开启民智,陈望道又办起村学。但他很快自感知识匮乏难以胜任,便前往浙江省立金华中学继续求学。
在金华中学读书的几年,陈望道努力学习各门功课。这期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被推翻。没有封建统治者的束缚,各种新思想在中国大地纵横激荡、交流碰撞。受此影响,陈望道决意赴欧美留学,去寻求救国救民之道。然而,时运最终将他的留学欧美梦转变为留学日本。赴日前,母亲对陈望道说:“你到外国别去学法律,听说学法律就要去做官,去杀人。你别去杀人,你是同我一样不会看杀人的。”但当时的陈望道却认为“法科是万能的,是能驾驭时代的”。1915年初,陈望道来到日本,先后在早稻田大学、日本中央大学法科学习。在日本,陈望道结识了河上肇、山川均等日本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阅读了《贫乏谈》《唯物史观研究》《资本论入门》等马克思主义书籍,他开始认识到解决中国问题仅靠实业是难以成功的,必须进行社会革命。由此,他从“一时泛览无所归,转而逐渐形成以中国语文为中心的社会科学为自己的专业”。1919年6月,他从中央大学毕业回到国内。
回国后,经《教育潮》主编沈仲九介绍,陈望道来到杭州,受聘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当国文教师。这时,五四的风潮蔓延到杭州。陈望道在开明校长经亨颐的支持下,与夏丏尊、刘大白、李次九等几位国文教师在教学中提倡新文学、白话文,并推动学生的思想解放,提出学生“要明辨是非,反对权威,先生有不对的地方,学生应该批评,不批评的不是好学生”。然而,陈望道等四人在校内推行的教学改革很快招致校内外守旧势力的联合反对,他们四人被冠以“四大金刚”的蔑称,甚至有人扬言要枪毙他们。浙江省教育厅给陈望道等扣上“非孝、废孔、公妻、共产”的罪名,责令经亨颐解聘“四大金刚”,经亨颐虚与委蛇,试图保护陈望道等人。守旧派恼羞成怒,乘暑假将经亨颐撤职。孰料一师师生闻讯后,纷纷返校,开展“留经运动”,誓言“吾侪宁为玉碎,毋为瓦全”。浙江督军卢永祥恼羞成怒,乘一师师生在学校操场集会之机,派出警察包围在场师生,并亮出刺刀、步枪进行恐吓。学生们从未见过此种场面,哭成一片。
陈望道走到学生们中间,大声说:“同学们,大家不要哭。我和大家在一起,老师们和大家在一起,同学们不要哭。”
警长挥舞着手枪大吼:“我命令你们立刻离校返家,否则将武力驱逐,你们后果自负!”
警长的威胁不但没有吓倒同学们,反而激发了同学们的斗志。一个同学站出来对着警察们大喊道:“你们为了数十元赏金竟来恐吓摧残我辈手无寸铁之学子,那我只有牺牲生命以保全人格。”只见这名学生话音甫落,就一个箭步冲上去,从警察手中夺过一把刺刀,向自己刺去。幸亏一名体育教师眼疾手快,夺过刺刀救下了学生。
在场的同学们见此,莫不欲奋起反抗。他们纷纷向警察冲去,现场一时大乱。陈望道乘机向警长吼道:“学生们都被逼得要自杀了,你们还不赶快后退。否则出了大乱子,只怕你担待不起。”
警长见局面失控,自觉众怒难犯,连呼:“快撤!快撤!”带领警察撤出校园。
经过斗争,浙江省教育厅被迫收回撤换经亨颐以及解聘“四大金刚”的命令,“一师风潮”取得初步胜利。但由于守旧派力量的强大,陈望道最终还是被迫离开学校。
“一师风潮”给陈望道以深刻教训。他觉得在这个旧制度的樊笼里,即便是搞一些文学改良也有如登天之难,处处是厚厚的壁垒,无从突破,更别说进行社会改革了。他感到,旧制度的壁垒绝不会“不推自倒”,如不进行制度的根本改革,一切努力都将劳而无功。经过痛苦的思考,他终于认识到必须对旧制度进行根本的变革,必须“有一个更高的判别准绳,这更高的判别的准绳,便是马克思主义”。也就在这个时候,他正式改名叫“望道”,寓意探寻救国救民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