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求学

王尽美,原名王瑞俊,1898年6月14日出生于山东省莒县北杏村的一个贫苦且命运多舛的佃农家庭。他的父亲王五小时候有四个哥哥,但未料先后夭折,祖父王兴业难以承受丧子之痛,也早早去世了。更让人痛心的是,王五结婚仅两年又去世了,留下了年迈的母亲与身怀六甲的妻子。因此,当王尽美出生后,他所能依靠的只有祖母和母亲两个贫弱的女人。在当时的农村,家里没有一个成年男人顶门立户,很容易受人欺负。王尽美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挣扎着生活,每天所祈望的就是填饱肚子。读书,对他而言,是一个想也不敢想,同时也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梦。
但一个偶然的事件,让王尽美有了读书的机会。北杏村有一户地主想给自家9岁的孩子找个陪读,王尽美当时刚好8岁,聪明伶俐且年龄相仿。经过旁人说合,地主家同意让他陪读。得到读书机会的王尽美,很快便展现出读书的天分。他刻苦学习,学业精进,常常得到老师的表扬,成绩也往往较比他大一岁的地主孩子为优。这自然引起地主家的不快,他们经常借故为难、斥责王尽美,使他受尽了屈辱。但是,对王尽美而言,所有的屈辱都不及读书的机会重要,只要有书读,他什么都能忍受。然而,陪读不及一年,地主家的孩子忽然生病夭折,王尽美自然也就失去了继续读书的机会。不久,另外一户地主家也想给自家孩子找个陪读,听闻王尽美学业优秀,有意招揽他来陪读。于是,在旁人的说合下,王尽美又一次做起了陪读。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未及一年,这户地主家的孩子也是突然发病,数日间就夭折了。一时间,谣言充斥了村子,大家纷纷传言两户地主家的孩子都是被“克”夭亡,原因就是王尽美的命太“硬”,不吉利。这些谣言让年幼的王尽美难以承受,他决定不再读书了。他宁肯在家里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也不愿意听到那些让他伤心至极的恶言恶语。但他的母亲不想让儿子永远只做一个贫苦的农民,她坚持送儿子去读书。因此,从地主家失学几年后,王尽美开始了求学之路。在母亲的全力支持下,他终于读完了小学。但在王尽美的心中,始终有一个问号,那就是为什么自己的家庭一年到头如此辛苦却难得温饱?有一次,他问母亲:“为什么地主家坐享荣华富贵,而咱们家即便过年也难得吃上一顿饺子呢?”母亲哀怨地说:“孩子,这都是咱们的命不好,穷人只能认命,还能有什么办法呢!”“可这命就不能换一换吗?穷人就活该祖祖辈辈受穷吗?”王尽美愤愤地说道。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穷苦的命运,不单为他自己、为这个家庭,更为那普天下的穷人。
1918年,怀着改变命运的抱负,王尽美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这里,他知道了十月革命,知道了马克思主义,他感觉在自己的面前终于打开了一扇改变命运的窗户。学习之余,他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王尽美能写会画,又善于演讲,可以说是一位天生的宣传家,大家都很喜欢他。他也经常到伙房同炊事员们谈心,借以加深对社会的了解。炊事员老王家境贫苦、负担沉重,每日里时常蹙眉叹息自己的命不好,王尽美发觉后,就主动开导他,给他讲穷人翻身的道理。并在老王的扇子上题了一首诗:“为何贫困并非命,乃因世事太不公。如把脑筋肯开放,天下大事无不成。”在王尽美的开导下,老王慢慢认识到自己的境遇并非命运不济,而是封建黑暗的世道造成的。后来,老王辞掉伙夫的工作到博山煤矿去当工人,并参加了共产党。为了不负王尽美的教诲,他给自己改名叫“王开成”,意为脑筋一“开”,敢革命,就可万事皆“成”。
五四运动爆发后,斗争的风潮很快蔓延至济南。王尽美被推选为省一师的学生代表,他联络济南各校学生闹学潮,率先喊出“罢课乃求学之好机会”的鲜明口号。他和同学们组织起来,号召抵制日货,维护国权。他自己也编写了爱国歌曲,教给百姓们传唱,借以扩大声势。有一首歌的歌词是这样写的:
看看看,滔天大祸,飞来到身边。日本强盗似狼贪,硬立民政官,此耻不能甘,山东又要似朝鲜!嗟我祖国,攘我主权,破我好河山。
听听听,山东父老,同胞愤怒声。送我代表赴北京,质问大总统,保护我山东,反对卖国廿一条!堂堂中华,炎黄裔胄,主权最神圣。
王尽美创作的这些歌,歌词通俗易懂,旋律简单易学,因此很受大家欢迎,百姓们纷纷传唱,影响颇大。
1921年7月,王尽美作为济南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参加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后,他情不自禁地作了《肇在造化——赠友人》一诗:“贫富阶级见疆场,尽美尽善唯解放。潍水泥沙统入海,乔有麓下看沧桑。”抒发了自己为实现尽善尽美的共产主义理想努力奋斗的抱负,并将名字正式改为“尽美”。从此,王尽美就正式从一名充满反抗意识的学生变为一名满怀理想的职业革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