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大革命的到来

在重庆潼南区西北10公里处,有一座建于明末清初的古镇,距今已有400余年。镇内古街石板铺路,镇外浮溪、猴溪如玉带环腰,古镇因而得名“双江”,自古便是西南地区的军事、商贸要地。今天的双江古镇名震川渝,不仅仅是因为它400余年的沧桑历史,更因为它是中共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杨闇公烈士的故里。
1898年3月10日,杨闇公出生于双江镇杨家大院。这是一个封建大家族,拥有上千亩土地及数座深宅大院。杨氏家族非常重视对族中子弟的教育,杨闇公幼时就师从家庭塾师、清末副榜举人吴仲儒学习四书五经。除正常授课之外,吴仲儒经常给年幼的杨闇公讲述太平天国、义和团反对外国侵略与封建政权的故事。杨闇公的父亲杨淮清也常给他讲述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的故事。这些都在杨闇公的心中埋下了长大后矢志革命的种子。当时,杨氏家族在双江镇办有团练。杨闇公经常去看团练操演,有一次,他偷偷拿回一支步枪在家中比划,大家看到后都惊诧不已。
1911年,四川发生保路运动,川中各地均受到影响,双江镇上亦是群情激奋。这时,一位叫杜焕堂的语文教师来到双江镇福音堂开办的学校任教。杜焕堂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又好打抱不平,很快就在镇上闯出了名声。杨闇公本来对与教堂、洋人有关的人和事极端反感,所以他从不去教堂,但出于对杜焕堂所作所为的“兴趣”,便以请教作文之名前往拜见。初见之下,杜焕堂也对这个颇有些愤世嫉俗的青年甚有好感。杜焕堂以“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为题,让杨闇公写作一篇时论。担心年轻的杨闇公不能深明题义,杜焕堂专门解释道:“这两句话出自《尚书·周官》,意思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古代圣贤从事治理教化都是在变乱未起之前,保卫国家也应从尚未发生危难之时就做起,不要等到百姓失治、天下大乱再去挽救,那样就晚了。”杨闇公听后却一本正经地说:“我不这样看。治理好一个未发生动乱的国家,不算真本事,要是能把一个动乱不堪的国家治理好,那才算是真本事;同样,保卫一个没有颠覆危险的国家,也不算是真本事,要是能把一个濒临危亡的国家匡扶起来,那才算是真本事。”听了杨闇公的见解,杜焕堂不由得暗自惊叹。过了一些日子,杜焕堂又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为题让杨闇公作文。杨闇公略加思考后即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个题目的上句很好,但下句应做改动为宜。”“你说说,怎么个改法?”杜焕堂饶有兴致地问道。“我觉得下句应改为‘行成于勇毁于庸’。”杨闇公目光笃定地说:“没有勇气,苟且偷生,得过且过,碌碌无为,成不了什么大事。今日之中国,最迫切需要的是一个‘勇’字,我要从勇字上去做文章。”由此,杜焕堂更加器重杨闇公。又有一次,因为天气炎热,同学们在教室纷纷摇扇纳凉。杨闇公从同学处借来一把扇子,可打开一看不禁怒火中烧,原来这把扇子上印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内容是列强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国耻!这是国耻!”杨闇公一把将扇子猛击向课桌。这一幕被杜焕堂看在眼中,他深深地为杨闇公的爱国热忱所打动。为了表达对杨闇公爱国之情的支持,杜焕堂购买了一把新扇替杨闇公赔偿。
1912年,14岁的杨闇公向家族提出,要走出双江,去外界“进新学、增知识、广见闻”。未料此举受到封建族长的百般阻挠,杨闇公气愤之余,在茶馆中当众剪掉了族长的辫子。1913年,在兄长杨剑秋和杨宝民的支持下,杨闇公进入南京军官教导团学习军事,后入江苏军官教导团。1915年,杨闇公参加反对袁世凯的革命活动,受命去上海秘密筹运军火,被巡捕发现;他穿弄堂、越屋顶,数次变换发型才得以脱险。1916年,杨闇公又秘密到江阴炮台策动官兵起义,反对袁世凯窃国称帝,然事泄未成,被北洋军追捕;他破窗跳岩,滚坡出逃,幸得一老渔翁相助方才逃出虎口。为了躲避追捕,1917年,杨闇公东渡日本求学。抵日后,杨闇公先在成城学校补习日语;期间,他参与组织成立留日同学读书会,带领同学们阅读进步书刊、学习进步理论。此事引起日方注意,日本警视厅以读书会的成立未经校方批准为由,将杨闇公拘留,后又予以释放。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马克思主义思潮传到日本,这一时期,杨闇公开始接触《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著作,思想得到进一步升华。经过反复思索,他认为中国“应当像俄国那样,走社会主义道路”,唯其如此,“才能拯救灾难深重的祖国”。从此以后,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更为浓厚,自诩“马氏信徒”,如饥似渴地大量阅读进步书刊,初步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为声援国内的学生运动,杨闇公组织留日同学与爱国华侨到中国驻日公使馆门前请愿示威,抗议巴黎和会决议。日本政府出动宪兵马队冲撞请愿队伍,日本警察则挥舞警棍肆意殴打留日学生与华侨。值此危急关头,杨闇公挺身而出与日本宪兵、警察进行搏斗。未几,杨闇公被东京警视厅以违反治安罪逮捕,判处监禁8个月。这是杨闇公在日本第二次身陷囹圄。
1920年秋,杨闇公回国。回到双江镇的杨闇公,首先说服父亲杨淮清改变旧思维,允许弟妹们走向社会、接受新时代的洗礼。他买来进步书籍送给弟妹们阅读,引导他们重新认识国家与社会,教育弟妹们树立“革命当从自我始”的观念。在杨闇公的大力鼓动及影响下,他的母亲与妹妹接受了“天足”的思想,将象征着女性血泪史的裹脚布付之一炬。那时,杨家曾一度陷入经济困境,决定变卖本应由杨闇公继承的田产,父亲担心他不能理解。杨闇公得知后不以为然:“我何人斯,岂能因区区遗产变我初志?人若恃先人遗产为生,只可名曰吃饭虫,失了人生的意义。我早有归宿点的目的和进行的方道,哪里把遗产的有无存于心中啊!”放弃继承遗产,标志着杨闇公与旧家庭的彻底决裂,这是他全身心投入革命洪流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时刻提醒自己:“凡是从公众着想,所得者大,若以个人设想,就太狭小了。”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杨尚昆是杨闇公的同父异母弟,曾回忆说:“我们家在共产党处于地下状态时就有6个共产党员,这在当时是很少有的。为什么从这样一个家庭里会出这么多共产党员?这有外部环境影响和家庭内部状况两方面的原因。从家庭内部来说,同我四哥杨闇公直接有关。”杨尚昆后来一直把杨闇公称为自己“早年的革命引路人”。在杨闇公的直接引导下,杨家先后有多位子弟走上了革命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