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家公子的蜕变

萧楚女,原名树烈,他出生的时候正值秋天,当时他父亲的木材生意正日渐萧条,因此,父亲给他取了一个字——秋。他的父亲是湖北省汉阳县鹦鹉洲上有名的木材商人,他的母亲,是在连续生了四个女儿后才生下了萧楚女这个唯一的儿子。因此,他一出生格外受到父母的宠爱,父亲还给他起了一个吉祥的乳名“长福”。幼时的萧楚女,父母视之为掌上明珠,衣食住行诸事莫不周全考虑悉心照顾。只要他出门,母亲总要派家里的老妈子跟随看护,路程稍远,就必须坐车或坐轿,怕他累着摔着。他自己在街上买小摊贩的零食吃,父母就会担惊受怕,担心不卫生影响健康;他和穷人家的孩子说话、玩耍,父母就担心会不会染上穷人的“坏毛病”;秋风徐来,母亲就会担心他受寒着凉,给他穿上厚实的衣服鞋帽,包裹得严严实实。总而言之,幼时的萧楚女完全生活在父母的宠爱之中,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公子哥儿般的日子。他很少与外界交往,生活在父母为他营造的没有人反对他的意见、能够满足他一切需要的优渥环境中。
所幸他的父亲并不是一个只知溺爱不知教养孩子的人,他虽然十分宠爱萧楚女,事事都依着顺着这个宝贝儿子,但事实上他对萧楚女抱有极高的期望,希望他将来能够出人头地、传承家业、光耀门楣。因此,他对萧楚女的教育格外用心,管理也特别严格。萧楚女在父亲的教导管束下,甚少与人交往,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了读书上。除四书五经这些必读经典外,萧楚女也读了许多书籍和诗文,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离骚》《正气歌》等等,都给他幼小的心灵注入丰富的养分,使他“养成了一种清高、孤僻、浪漫、豪侠、疾恶崇善的习惯”。及至成年后,谈起幼时的经历,他亦会深情地说,“父亲替我栽了那一点傲岸的旧文人的所谓‘气节’之根”。但正如父亲给他取的字——秋一样,萧楚女一家的生活不久就因天灾人祸而陷于困顿,最终竟至于破产。父亲因家业衰败难以维持一大家子的生计而心力交瘁,郁郁而终。没了家业,又没了父亲的照顾,萧楚女和母亲以及四个姐姐顿时陷入居无定所、衣食无着的悲惨境地。为维持生存,母亲带着大女儿、二女儿到裁缝店里干零活,三女儿、四女儿每天到木材码头捡拾树皮木块儿卖钱,就连萧楚女这个昔日的公子哥儿,这时也要到汉阳的茶馆做跑堂挣钱贴补家用。
这段“从万丈高峰坠下深壑”的痛苦经历,让萧楚女终生难忘。在茶馆做跑堂,虽然异常辛苦,但给萧楚女提供了认识社会、审视人生的绝好机会。汉阳是当时中国最为繁华的市闾之一,各色人等、各种思想汇集,给萧楚女以极大的心灵冲击。这期间,他读了很多的书刊、报纸,知道了很多正在发生的大事和道理,对封建道德与旧礼教的厌恶之情日益增长。有一次,他捡了几页旧书用作厕纸,结果被一个封建遗老知道了。这个遗老连声说道:“怎么可以这样呢?怎么可以这样呢?这是亵渎字纸,亵渎圣明啊!”萧楚女早就反感这些腐朽虚伪的教条,不屑地说:“我现在连吃饭亦成问题,哪有钱去买手纸啊!我幼时读了很多孔圣人的书,受了很多的教诲。但孔圣人从未讲过不准用有文字的纸做厕纸啊,这完全是后人的曲意歪解,既然如此,为何要将错就错不敢改正呢?”这个遗老被萧楚女驳斥得瞠目结舌而不能发一言,只得悻悻而去。
稍大一些,萧楚女又经人介绍到一家报社当报童。每天,他都要给中华大学送报。漂亮的大学校园、题目新颖的演讲、名目繁多的课程,这一切,让萧楚女羡慕不已。每次去大学送报,他都故意放慢脚步,感受这充满书香味的气息;路过教室时,他又常常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隔着门缝与窗户倾听大学教授们风趣幽默的讲课。对大学的一切,他是多么向往,以至于经常错过了送报的时间,于是,没过多久,他便被报社辞退了。离开报社,他又到客轮上做杂工。客轮顺长江行驶于湖北、安徽、江苏等省的沿江城市,萧楚女借此机会广泛了解下层民众的苦难生活,亲历了列强对中国人的肆意欺侮、封建统治者对百姓的苛刻压榨,这让他对腐朽社会的不满日益滋长。
一连数年颠沛流离、为生存而苦苦挣扎的经历,让萧楚女这个昔日的公子哥儿彻底改头换面,他不再是那个见不得风吹雨打、敏感柔弱的富家小少爷,他已经变成一个内心怀着强烈反抗精神、能够忍受任何磨难与挫折的坚强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