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人生亦辉煌

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在这样一个苦难的旧中国,一个人到底应该为什么而活?这是萧楚女反复思考的问题。长期革命斗争的经历,使他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日渐明晰。1924年,他在与友人谈话时说:“人生的意义之表现,究竟要怎么样呢?这就莫过于诸葛亮所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两句话恰当了。古今中外的伟人、哲士、贤者、英雄,哪一个不是把自身做成一支蜡烛,点起‘为他’的爱之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让他蜡尽成灰完事?”
1926年3月,毛泽东任所长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学,萧楚女担任教员。由于毛泽东还兼有很多职务,事情繁多,因此萧楚女承担了农讲所很大一部分授课任务。对此,毛泽东曾回忆说:“我是很喜欢他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教书,主要靠他。”此外,萧楚女还兼任中共广东区委举办的干部训练班的教员。繁重的工作,让他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以至于积劳成疾。一次,他在农讲所上课时,突然吐血。学生们很担心,要扶他回宿舍休息,但他坚持继续上课,他说:“同学们劝我休息,谢谢同学们的关怀,可是我不能休息。你们到此地来,总希望多学点东西,好回去开展工作。各省的农民运动,目前正处在发展的紧要关头,等待着你们学成回去指导。我停课一次,就要耽搁同学们的学习进程!所以,我不能休息!”说到这里,他不由自主地又咳了起来。稍停一会儿,他接着说:“一个人在社会上生活,不应该仅仅是利己的,更应该是利他的。做人要像火,给人以光明,以温暖。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但至少也应该像一支蜡烛,在黑暗中照耀别人。你们想一想,蜡烛不是燃烧了才能放光明吗?我们要像蜡烛一样,要在有限的一生中,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我们都要有这种精神!”同学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看到这些,他又接着说:“一支蜡烛,如果没有风吹,可以一直燃烧自己来照亮别人。若是遇到风吹,甚或忽然有水浇来,那它就不免要遭浇灭的厄运。但是,在熄灭之前,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应该努力发光,直至最后一刻。这就是我的蜡烛人生观。”话音甫落,教室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同学们眼里噙着泪水,有些女同学甚至哽咽起来。
农讲所的教室条件简陋,并没有扩音设备,但上课的学生却有三百多人。为了让后面的学生能够听清楚授课内容,萧楚女上课时尽量提高嗓门,结果又引发咳嗽,咳出了鲜血。为了不影响上课及同学们的心情,他偷偷地把染有咳血的手帕藏在衣袋里。同学们知道后,莫不为之感动流泪。
1926年3月,蒋介石策划发动“中山舰事件”,驱逐了国民革命军与黄埔军校中的共产党员。5月,中国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通过谭延闿、蒋介石等人提出的排斥共产党的《整理党务决议案》,此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势力在国民党中央占据优势,国共合作统一战线逐渐走向破裂。虽然局势日益紧迫,但萧楚女撑着病体坚持工作。1927年初,由于长期高强度工作,萧楚女终因劳累不支,入住广州东山医院治疗。虽然身在医院,但他的心仍然记挂着同学们的学习情况。3月25日,他在《黄埔日刊》登载启事:“各同学鉴:要我回答的问题很多,我因患‘胃加答儿’‘支气管炎’‘神经衰弱’,医嘱勿用脑,嘱我休养一月,故一时不能答复,请谅;《黄埔日刊》尚有已答起的存稿月一二千条,仍当按日发表。萧楚女启。”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革命形势急剧恶化。1927年4月15日,萧楚女在广州东山医院被捕,关押于广州市公安局。4月18日,国民党反动派设立军政督察委员会,对羁押在广州市公安局的政治犯进行审讯。4月20日,是敌人审讯萧楚女的日子。面对审讯室内的各色刑具和敌人的恐吓,萧楚女嗤之以鼻。敌人恼羞成怒,将他一顿暴打直至昏死过去,继而又以冷水激醒,继续折磨。一个军官模样的刽子手说:“萧先生,如果你退出共产党,我现在就可以放你走。否则,掉头亦是难免的!你可要想清楚!”萧楚女大义凛然地说:“中国共产党人是为民族利益而奋斗的,并时刻准备献身于革命,革命者是杀不绝的。我自入党的第一天起,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要杀要剐,随你们的便!”敌人见萧楚女不可能投降,遂将其转移至南石头监狱,决定杀害他。
4月22日,南石头监狱内外布满荷枪实弹的士兵,萧楚女面无惧色,高唱《国际歌》步入刑场。行刑官一脸奸笑地走到萧楚女面前说:“萧先生,你这根蜡烛马上就要熄灭了。在这即将熄灭的瞬间,你愿意悔改吗?”萧楚女怒目而向:“你们杀吧!真正的共产党人是不怕死的,共产主义运动是镇压不了的。总有一天,人民会审判你们这帮狗豺狼。”
萧楚女牺牲了,但他的精神永放光芒。1927年6月25日出版的《中国青年》,对萧楚女给予了高度评价:“谁不知道有个大麻子萧楚女,他是青年群众的明星,他是刻苦忠实的革命家!自从少年以至于死,他一直以革命为生命,一直在颠沛流离、贫困捕逃的情形之下。他的死,是革命青年失去了良师;他的死,是革命队伍丧失了勇敢的战士;他的死,使我们更加透彻认识了敌人;他的死,在每个革命者的心上剜上了伤痕!”萧楚女是大革命期间广大青年最钦佩的领袖之一。他笔耕不辍、奔走呼号,带病坚持工作,自己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的一生,就是践行“蜡烛人生观”的一生。他没有给自己留下什么,却留给了那个黑暗时代一个奔向光明的希望,在后人心中留下了永不熄灭的烛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