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一条光明之路”

1899年1月29日,瞿秋白出生于江苏常州一个破落的官宦家庭。瞿家累世为官,但到他的父亲瞿世玮时已经没落。瞿世玮顶着一个“浙江候补盐大使”的虚衔,游手好闲,并有吸食鸦片的恶习。母亲金衡玉知书达理,有一定旧学功底,因此瞿秋白从小就受到母亲的熏陶教诲。
五岁时,瞿秋白入私塾读书。入学第一天,老师教大家“聪敏伶俐,青云直上”八个字,因为此前母亲的教育,所有学生中只有瞿秋白可以认全这八个字。此后,无论是《三字经》还是《千字文》,老师只要教一遍,瞿秋白就可以记住。幼时的瞿秋白,说话不多,但机敏灵活,私塾入口有个高门槛,瞿秋白总是一跃而过。1905年秋,瞿秋白插班入读离家很近的冠英小学。1909年秋,瞿秋白跳级考入常州府中学堂预科。常州府中学堂在当地颇有影响,入学者须高等小学毕业,且国文、历史、地理、算术等科目考试合格。当时,废除八股取士不过三四年,一般人心理上都视进中学如同科举时代考中举人一样。因此招考时四方学子纷至,影响遍及江阴、宜兴、无锡等县。报考的学生年龄多在20岁以上,甚至还有含饴弄孙的年岁半百之人投考。瞿秋白考入常州府中学堂时,方10岁,颇得时人瞩目。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常州府中学堂停课。瞿秋白虽仅12岁,但他在周围人中最早剪去辫子,高擎着辫子欢呼雀跃:“皇帝倒了,辫子剪了。”1913年9月,常州府中学堂改称江苏省立第五中学校。10月9日至11日,袁世凯正式就职第一任大总统,全国各学校一律放假三天,规定全体学生须行礼祝贺。瞿秋白对袁世凯窃任大总统十分蔑视,故意在瞿氏宗祠东侧门前挂上白色灯笼,以示抗议。
瞿秋白的父亲整日里游手好闲,又有烟癖,因此全家的生活日趋窘困,渐渐依靠典当衣饰和借贷度日。最后发展到无处可居,全家搬进“瞿氏宗祠”。在旧社会,住祠堂被看作很不光彩的事,只有穷到万不得已时,才这样做。瞿秋白在冠英小学读书时,每年只需缴银三元;但进入常州府中学堂后,每学年则须缴学费30元,还要另缴膳费30元。这一笔学膳费,成了他贫困家庭的沉重负担。因此,每到开学,全家都为学费发愁。在学校里,他通常只穿蓝布长衫,出校门时才换上制服,为此还遭到富家子弟的嘲笑。这让少年瞿秋白较早地感受了旧社会的人情冷暖,促使他少年老成。在学校里,瞿秋白不喜欢与富家子弟交往,却爱与穷工友一起交谈聊天。旧社会,校工的地位很低,一般师生都不愿与他们交往;校工遇着教师,必须让路;倘坐着时,须即时起身弯腰侍立一旁,以示尊敬。瞿秋白却对这些校工和颜悦色,平等以待。
1915年寒假过后不久,瞿秋白因缴不起学膳费而被迫辍学,这时离他毕业只差几个月。失学给瞿秋白以沉重打击,他开始对旧社会的教育制度以及几千年封建礼教的虚伪产生了怀疑;他感到“心灵里虽有和谐的弦,弹不出和谐的调”。1916年春节正月初五,他的母亲为“债”所迫,在绝望中吞食红头火柴自尽。虽然悲痛万分,但为了谋生,母亲的“头七”刚过,瞿秋白就到无锡一所小学当老师,月薪10元。不久,他的父亲因为一桩聚赌案避走山东,这个家庭就此彻底星散了。
1917年春,瞿秋白来到北京,并于秋天考入豁免学膳费的外交部俄文专修馆。五四运动爆发后,瞿秋白带领俄文专修馆的同学积极开展抵制日货的游行示威活动,期间他两次被捕。由于过度辛劳加以狱中条件恶劣,瞿秋白出狱后竟至吐血。亲友见而怜之,瞿秋白却说:“干了这平生痛快事,区区吐血,算什么一回事!”五四运动的历练,让瞿秋白对腐朽的旧社会充满了失望,他愤而发问:“君子小人,二三千年来,谁是爱的,谁是易使的?若是君子多爱人,小人多易使,何以翻开历史来,只见杀人、淫乱的故事?”这时,苏俄十月革命在中国的影响日渐增大,他决定到苏俄去,“担一份中国再生时代思想发展的责任”,“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
1920年10月,瞿秋白以《晨报》特约记者身份启程赴苏俄采访。1921年1月,瞿秋白到达莫斯科。他做了大量的考察、采访,贪婪地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文件,认识到共产主义是可信的、可以实现的新的社会制度。他学习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思想,逐步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改造自己、改造社会、改造世界。1921年5月,经张太雷介绍,瞿秋白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苏俄,瞿秋白数次见到列宁。1921年6月22日至7月12日,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举行,瞿秋白第一次见到了列宁,他后来深情地描述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风采:“列宁的德、法语非常流利,说话时沉着果断,演说时,绝没有大学教授的态度,而是一种诚挚果毅的政治家态度流露于自然之中。”
1922年11月5日至12月5日,共产国际召开第四次代表大会,瞿秋白参加了大会并担任来俄参会的陈独秀的翻译。会后,因国内斗争需要,瞿秋白于12月21日启程返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