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百年大党成功的重要秘诀
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以来保持强大战斗力和蓬勃生命力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概括。具体而言,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武装全党,通过理想信念教育、理论武装提升,加强党性修养和道德涵养,用无产阶级思想改造非无产阶级思想。从根本上说,就是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生机活力和创造力的根本所在。
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原则。回望党的成长奋斗历程,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之所以能从一个50多人的小党发展成为有9100多万名党员、在14亿人口国家长期执政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回顾百年历史,党在不同时期面临的特殊环境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特殊道路决定了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思想建党。
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我们党把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到农村,在农村中开展革命、发展党的组织,这时候有大量的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分子进入党内,这就把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同时也带入党内,由此造成了党在思想上和组织上的不纯洁。如何保证党的无产阶级性质,成为当时党的建设的突出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毛泽东同志及时发现这一问题,根据初步掌握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针对当时农村和红军中党组织的现状问题,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党建理论,第一次提出加强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的重要思想。
1929年12月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初步回答了在党员队伍以农民为主的现实面前,如何着重在思想上建设党的问题,由此奠定了我们党思想建党的理论和原则。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整风运动首开我们党思想建党的榜样先河,既是思想建党的光辉范例,也是理论强党的生动展示。全党通过整风运动,不仅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还创造了通过整风解决党内思想矛盾的新形式,使得思想建党的理论更加日臻完善,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空前统一,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为建设新中国,作好了最重要的思想和政治准备。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际相结合的伟大理论成果,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使我们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在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世界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这两大奇迹。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坚持思想建党原则,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
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中国共产党诞生在山河破碎、内忧外患、国家凋敝、民不聊生的旧中国。从诞生之日起,这个党就坚持把思想建设作为一条重要原则,贯穿百年党的建设全过程,坚持拧紧思想教育的“总开关”,筑牢理想之魂,补足精神之“钙”,力求全体党员在思想上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坚定信仰,真正在思想上建设一个大党强党。
从诞生之日起,这个党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将其作为百年从未动摇过的指导思想,就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理论武装,走出了一条符合不同时期中国具体国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
从诞生之日起,这个党就坚持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提高党员党性修养,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加强作风建设,强调规矩意识,通过思想建设打造了一支作风过硬的百年政党队伍。
从诞生之日起,这个党就坚持抓好党员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注重通过党员道德建设展示党的形象,坚持以更高的道德要求约束党员,更好地发挥党员干部道德示范引领作用。概括起来讲,就是随着党的自身建设不断成熟,经过百年实践探索和理论概括,形成了把思想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建设,通过思想建设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并与制度建设紧密结合,进而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党建新格局。
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中心环节。党的建设是一个互相支撑、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显而易见,在党的建设“5+2”有机衔接、整体推进的过程中,思想建设是中心环节。
思想建设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
,而“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作为基础性建设的党的思想建设,通过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比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最主要的是通过加强思想建设、统一思想来实现这一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思想建设为党的组织建设提供了充分前提。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有许多党员,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甚至完全没有入党。”列宁说过:“徒有其名的党员,就是白给,我们也不要。”百年以来,无论面临什么复杂环境,无论面对什么困难环境,中国共产党都能坚守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教育引领全党团结一致向前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思想意识相互交互交融,中国共产党作为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百年大党,想要有效地提升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和战斗力,就更加需要在思想建设上下功夫,通过思想建设促进组织建设。
思想建设为党的作风建设提供了不竭源流。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坚持以良好作风推动事业发展。良好的作风从哪里来?必然是从正确的思想认识中来,思想建设是“本”,良好作风是“末”,思想建设是“源”,良好作风是“流”。思想建设的优劣,影响甚至决定了作风建设的进度和成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抓作风建设,就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重点突出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根本宗旨、加强道德修养。”
通过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使得全体党员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理论功底、牢固的宗旨意识,就能够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真正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
思想建设为党的纪律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纪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纪律。党的纪律建设只有得到党员干部的内心认可,内化为道德认同,才能得到自觉的遵守。换句话说,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只有根植于党的优良传统、反映党的理想信念、激发党的道义优势,才能更好地内化为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正因此,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从“道德”和“纪律”两个层面双管齐下、协同用力,就是要在纪律建设的过程中,深入推进道德深化、价值再塑、心灵净化,继续发挥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作用,让党的纪律得到思想认同,凝聚起完成伟大使命的磅礴力量。
思想建设为党的制度建设提供了价值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使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成为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也要使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成为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
党的制度建设就是健全党内以《中国共产党章程》为核心的规章制度体系,通过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让制度变成全体党员的心理认同和行为准则。近年来,党的制度建设取得突出成绩,制度体系逐步完善,制度执行更加规范,制度意识深入人心,但制度建设不是完善规章制度就万事大吉,最重要的是如何让党员干部接受制度、认同制度、遵从制度,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就要做好思想教育,用理想信念的坚定来保障日常行为的正确。所以说,思想建设既是制度形成的价值内核,又是制度运行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