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商关系更加“亲清”,民企发展日益“清廉”
构建新型营商环境的“宁波实践”
百年风雨兼程,世纪沧桑巨变。中国共产党以光辉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引领着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带领着中国经济创造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
在中国经济全面迈入新常态的今天,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答题”。如何才能打造出“亲不逾矩,清不远疏”的营商环境,如何才能实现“亲而有度,清而无忧”的“亲清”之道?
2018 年 3 月,宁波成为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试点城市。作为民营经济大市的宁波,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一方面,坚持体系化创建、实效化运作、创造性实践、一体化推进,积极构建并践行“1+3+1”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体系,通过制定政商交往正负面清单、打造“亲清家园”等一系列举措,营造亲清政商关系;另一方面,在市委统战部、工商联牵头下,会同各相关部门,以党建为引领加强企业自身行为规范,积极引导企业开展“清廉民企”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经营发展格局。政企同心,上下合力,以更加良好的营商环境,实现了政企的良性互动。
架设红色防线
构建“1+3+1”体系,确保“亲清有度”
民无商不活,国无商不兴。在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中,“亲”是亲近、亲切,强调双方真诚交流;“清”是清白、清廉,要求彼此光明磊落。为此,宁波市设立了“红色防线”,创新构建了“1+3+1”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体系。
制定“1”份正负面清单,让政商在阳光下互动。这份清单包括党政部门及其公职人员的“七个参加”正面清单和“六个杜绝”负面清单,同时也包括民营企业及其负责人六项正面清单和“七个不得”负面清单,既划清底线和红线,又明确必须履行的职责,双向发力、协同推进,将政商交往放在“阳光之下”。这是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基本出发点。
建立“3”项长效机制,为企业发展添薪续力。一是政商联系沟通机制,具体包括联席会议、列名结对、活动参与、意见征询、商会对接服务保障及司法保障等六项制度,全面整合涉企部门的资源,推动政商沟通的常态化、制度化和全方位、全流程;二是容错免责机制,坚持“三个严格区分开来”的原则,鼓励支持党政干部主动作为、大胆工作;三是评价监督机制,建立“亲清健康指数”并定期发布,对宁波各地践行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情况实施有效监督。这三项长效机制解决了如何加强政商沟通、如何鼓励干部担当作为、如何对基层进行监督推动等关键问题,是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基本制度保障。
建设“1”批亲清载体,“亲清”合力共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区县(市)、乡镇(街道)、社区等建设非公经济服务中心“亲清家园”,提供平台化、一站式的惠企优质服务。此外在“亲清家园”基础上,推动清廉民企建设,将清廉思想、清廉制度、清廉规则、清廉纪律、清廉文化融入民企发展,让清廉成为推动民企发展的生产力。这是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最终落脚点。
在工作中,基层党政干部可以说是整个亲清政商关系的“末梢神经”,是与企业打交道的主力军。“过去由于上级没有清晰的规定,在与企业家交往中不清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一些干部为了自己的‘清白’,出现了不敢为、不愿为、不作为的现象。开展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后,我们与企业接触有底线、有遵循,做到了有交往而无交换,有交集而无交易,该亲则亲,须清必清。”宁波市北仑区大港社区党委书记朱红明介绍说。
凝聚红色力量
助企排忧解难,确保“亲而有力”
构建好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关键要正确处理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党和政府的作用,真心实意为企业服务,推动支持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宁波市委、市政府不断凝聚红色力量,聚焦企业需求,主动靠前服务,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宁波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关于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降本减负促进实体经济稳增长的若干意见》《宁波市改革创新容错纠错实施办法(试行)》等文件,部署开展“问千家、进百企”走访调研活动,牵头协调解决企业实际困难,为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营造良好氛围。宁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等部门出台具体举措,加强协作保障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展示了党政部门亲商护商强商的新作为。有关市县还成立亲清文化研究会,编印《亲清文化的实践和探索》资料,召开“亲清文化与统一战线”理论研讨会,创建“亲清家园”、亲清文化建设示范基地,以“文化引领、亲上加清”为统领,全面培育和弘扬亲清文化,有力地推进了亲清政商关系的实践创新。
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不仅需要政府和企业两大主体的努力,还需要外部的评价与监督。宁波定期发布 18 项指标的“亲清健康指数”,从“亲”“清”两个维度出发,围绕“政府服务企业发展”“企业促进地方发展”“政府清明”“企业清廉”等四方面,设计了系统化、可量化的评价体系,每半年发布1 次,列入对宁波各区县(市)和功能园区的目标考核。这既是反映各地区政商关系的“晴雨表”,更是考核政商关系的“指挥棒”,推动政商双方真正将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落到实处,营造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环境和浓厚氛围。
注入红色基因
建设清廉民企,确保“清而有为”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民营企业已从“草根”长成为“茂密森林”——“奥克斯”从 7 个人负债 20 万元的小作坊发展到现今拥有 3 万余名员工,产业涵盖家电、电力设备、医疗、地产等领域的中国企业 500 强;“雅戈尔”从濒临破产的乡镇小企业,发展成为拥有总资产 400 亿元、净资产 200 亿元的综合性、国际化企业集团;“天生密封件”多年来坚持自主研发,全力攻克关键技术,完成核电站密封件新技术、新产品及应用的研究,打破国外垄断……
大树参天,其下必有沃土。党建引领下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就是宁波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胜法宝。宁波把建设清廉民营企业纳入新型政商关系的构建体系,以党建为引领,以健全组织、完善制度、强化监督、防控风险等为主要内容,引导企业守法诚信、守牢底线。宁波市工商联联合市委组织部等九部门共同制定了《推进清廉民营企业建设的实施意见》,向全市民营企业发出加强清廉民营企业建设的倡议书,举办清廉民营企业建设工作培训会,开展清廉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制定清廉民营企业评价体系。目前,全市已有 8 家清廉民营企业建设示范单位。
在清廉民企建设的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宁波民营企业坚持党建引领,将“红色基因”植入企业发展的“肌理”,脚踏实地稳步发展,心无旁骛创新创造,依法合规诚信经营,认真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光彩事业。
方太集团自 2002 年开始推行清廉文化,以“红色教育”为主线,将党建工作融入企业日常管理,重视企廉制度构建,以制度建设促规范管理。集团党委获评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是宁波市唯一的全国非公企业“党建强、发展强”双强百佳党组织。
瑞孚集团通过整合企业清廉文化及核心价值观,提出了“333”清廉体系,构建“清廉生态圈”,从员工守廉、教育警廉、文化养廉、制度保廉四方面入手,运用组织纪律、奖惩、宣教三大体系,构筑“阳光采购”“廉合学院”“清风对话室”三个机制,通过“案例式”警示法、“普法式”宣教法、“谈心式”提醒法三个手段积极开展创建长期有效的清廉活动。
百年老字号“寻味东福园”以建设清廉民企为契机,挖掘“廉”韵文化,推出“廉”味菜品,打造“廉”心团队,将清廉之风融入金牌名菜中,营造出氛围浓厚的“舌尖上的清廉”;将“廉”字诀融入企业管理制度,有效规避经营风险;组建一支清廉“啄木鸟”队伍,规范企业内部运作机制。
打造红色引擎
创建“亲清家园”,确保“亲清有道”
“亲”则两利,“清”则相安。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根本出发点是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宁波市注重发挥商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依托各级商会服务中心、经济服务中心等平台,整合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对接企业的发展需求,高起点规划建设“亲清家园”,进一步疏通联系政与商的“神经末梢”,打通服务民营企业的“最后一公里”。
“亲清家园”以“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社会化运作”为原则,不仅为政商交流提供了规范化、标准化的互动场所,又具备了政情恳谈、政策宣讲、信息收集、矛盾协调、廉情监督等服务功能。目前,宁波已在区县(市)、乡镇(街道)、工业社区等三个层级全面推广“亲清家园”工作模式。
在助力企业有序复工复产中,北仑大港社区推出供应链超市,大家纷纷捐款捐物,帮助采购物资;还有 30 多名区机关干部和社区干部一起,积极深入一线企业指导服务。“这些都让企业家更加深刻感受到亲清家园建设带来强大的凝聚力,也让一些外资企业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力量、组织温暖。”朱红明说。
在宁波市宁海县,有各类企业主体 2 万多家,其中 98%以上是民营企业。宁海县通过强化部门联建,实施社会运作,采用服务外包、委托运行、授权等方式,成功地在原宁海县社会与经济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打造了集信息沟通、工作联系、服务推进、文化推广等多方面功能于一体的实体化综合性平台——宁海亲清家园。如今,宁海亲清家园已与县纪委、检察院、经信局等 14 个涉企部门建立联动机制,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服务外包,设立第三方专门办公室,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法律服务、工资核算等专业服务,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健康发展。去年 12 月,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徐乐江一行到宁海调研时,对宁海亲清家园的建设给予充分肯定。
“亲清政商关系是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需要政商双方相向而行,同向发力。以高质量党建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是民营企业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宁波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陈少春看来,宁波各地的“亲清”探索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实实在在地为企业解决了困难,为宁波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如今的宁波,清风正劲。今天的宁波民营企业,扬帆正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