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
由上虞区档案馆编撰出版的《科学巨匠——虞籍院士风采录》一书,历时一年多采访,足迹遍及北京、天津、上海、吉林、杭州等地,全书以纪实笔法,记录了虞籍两院院士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生动事迹,展示了他们彪炳史册的历史成就,呈现了他们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中去的家国情怀和优秀品质。这是一件讲好上虞故事的意义深远之事,既是存史,更为育人,既是弘扬,更为引领,必将激励更多的青少年学子尊崇科学家,学习传承科学家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
古越上虞,乃虞舜故里,山水秀美,人杰地灵。数千年来,在曹娥江文化的濡养下,这片土地不仅孕育出了一大批名贤硕彦,创造出了灿烂的精神、物质财富,而且崇尚科学之风由来已久。
东汉时期的上虞先贤王充,被誉为“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者和启蒙思想家”。早在公元1世纪,他就在那本烛照千秋的《论衡》中,指出了潮汐跟月亮有关系,直到17世纪80年代,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之后,西方才提出了“潮汐是由于月亮和太阳对海水的吸引力引起”的科学假设。王充还提出了“知为力”的著名论断,认为知识是比体力有更大作用的力量。他的这一说法,比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提出的“知识就是力量”要早1500年!
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他的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把王充讲述潮汐对月亮有依赖关系的论述全文进行了引用,说这是“一个极其值得注意的例子”。有意思的是,李约瑟博士在书中还提到了另一个对中国科学技术有重大贡献的上虞人魏伯阳,这位也是生活在东汉时代的炼丹家,曾经著述了一部《周易参同契》,由于化学起源于炼丹术,这部著作因此在世界科技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李约瑟博士称之为“全球第一本这方面的书籍”。
从思想家王充、“万古丹经王”魏伯阳,到近代中国科学界“先驱”的杜亚泉;从世界用灌钢法炼钢的鼻祖谢平,到中国气象事业的奠基人竺可桢;从创烧出“类冰”“类玉”秘色瓷的上虞一代又一代制瓷名匠,到“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上虞人追求科学的精神可谓一脉传承,在漫长的科学旅程中,上虞大地群星闪耀。
时至今日,从上虞这座崇尚教育和科学的城市,已经走出了名动中外的15位两院院士,在各个专业领域,他们筚路蓝缕,历尽艰辛,矗立起了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座座丰碑,为中华民族复兴和科技强国梦想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是社会之功臣、民族之栋梁、国家之重器,更是当代中国的荣光。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从《科学巨匠——虞籍院士风采录》一书中,我们深切感受到虞籍科学家们深厚的爱国情怀、坚忍不拔的科学精神和心系故土的赤子深情。我们要大力弘扬他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要学习他们,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科学改变生活,科学创造生活。今天的上虞人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指引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用智慧和汗水书写了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人民生活品质提升等方面的作用正日益显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的新征程上,上虞正以排头兵、优等生的姿态,守正创新,奋力前行,努力在全省建设“重要窗口”中贡献更多力量,展示最美上虞风景。
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参天之木,必有其根。虞籍两院院士既是爱国科学家的典范,更是家乡人民的骄傲。我们深信,闪耀在他们身上的精神光芒,必将照进更多上虞后学青年的心灵之中,影响和激励越来越多的年轻学子肩负起历史责任,胸怀理想,追求真理,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光荣业绩。
仰山之高,依水之长。见贤思齐,一片冰心在报国。
编 者
202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