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有一层硬壳,大部分人没有能力敲开它

编者按:虽然受宏观经济影响,中国艺术品市场曾增速有所放缓,但近年来中国的艺术品收藏市场始终非常活跃。2011年中国曾以占全球艺术品拍卖和销售总额30% 的成绩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品与古董拍卖市场,此后多年蝉联世界第一。国内各种鉴宝收藏类节目层出不穷。这轮“收藏热”,尤其是对中国古董的收藏热潮,究竟代表的是人们真正的文化回归,还是另一种投资方式而已?除了中国人自己热闹外,这些中国古代艺术品能不能作为一种传播工具,更好地向世界讲中国故事?中国著名文化学者、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就此接受了《环球时报》记者的专访。
不认为今天所有收藏者对文化是真心尊重的
“中国从宋代开始出现了官方认可的收藏热,对中国文化思想做了世俗化的解释,至今已经有一千年历史了。现在中国的收藏热又在兴起,其中有文化回归的因素。”马未都说,中国有过文化强势的时候,18世纪的欧洲特别风靡中国风,枫丹白露宫的壁纸很多画都是中国图案,瑞典、德国当年建了很多中国亭子,欧洲贵族以摆设中国器皿为荣,当时的中国文化是有体系的。从宋一直到元、明、清,知识分子一直在对中国文化进行考据,标出标杆,比如欧阳修的《集古录》、吕大临的《考古图》,无论这个国家怎么动荡,这条路都没断过。到了清代末年国家衰落,很多人把原因赖在文化上,对文化的批判往往是不加选择的,认为一定是西方的好,因为西方当时经济强大。百年以后,我们重拾自己的文化就会发现,我们过去认为的糟粕现在可能是精华。有时候你认为它是个废料,也许它里头包含着巨大的价值。
“我在《百家讲坛》讲中国收藏的节目已经播出7年多了,这是一个讲故事的过程。这期间收藏市场变得更膨胀,更普及。但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收藏的前提首先要对文化有真心的尊重。”马未都强调,“我不认为今天所有的收藏者对文化是真心尊重的。如果说还有一点尊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化可以变钱,所以很多人趋之若鹜。在电视上我永远不谈钱,不谈艺术值多少钱。艺术品值不值钱都是瞬间的事,说值钱就值钱,说不值钱就不值钱,战争一来什么都不值钱了,但艺术价值是永恒的。”
中国很多古代艺术品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思想,讲好它们的故事,是一种重要的对外传播途径吗?马未都认为,这要看通过什么艺术形式来讲故事,艺术品要能看出艺术家内心的表达,如果通过中国画来传播有很大难度。“我认为中国的画就几张,一张画叫山水,一张叫人物,一张叫花鸟。不管哪个时代,中国山水都是一张画。因为它要表达的就是空灵,或者说含蓄,要把内心的东西藏起来,不能让人轻易看到。如果你在介绍一幅画时只是说笔力苍劲、构图均衡,老百姓也听不懂。之前电视台收藏类的电视节目,一做中国画专场收视就很低,就是这个原因。”相对来说,具体的器物是比较适合讲故事的,可以有最通俗的表达。“比如说康熙瓷器紧皮亮釉,老百姓一听,瓷器怎么还有一层皮,就容易听进去。”马未都说,中国古代的民间教育主要是通过物体来传达的,古代的大学生比例不足百分之几。但过去农村的门窗上也雕龙画凤,什么都有图案,人们从小就教育孩子,这是花,这是草,这是山水,这是人物,再大一点会告诉他,这是“三国”,这是“水浒”。“中国人是世界上最物化的民族,比如买个包,材质怎么也得是皮的,不愿买塑料的,这也是一种文化特质。”
另外,器物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比如,元朝的铁骑一路西行把宋朝中原建立起来的文明践踏了,很多学者认为是历史的倒退,但事实上它在践踏的同时,又意外带回了鲜花。“青花就是元朝带给我们的,我写过《元青花玄机》,它是汉文化、波斯文化和蒙古文化的结晶。元青花为什么一出来就极为强大,改变了陶瓷的布局?因为它包含了很多种文化内容。”简单来说,中国文化的优点是包容,对所有的文化都可以包容、接受,对外来的东西没有内心的抵触。“开在故宫里的星巴克,如果你不把顾客赶走,它天天爆满。”中国艺术品在历史上曾经被西方人长时间追求过,到了19世纪,当中国这扇门被敲开以后,西方人开始通过大量的中国文物认知我们的文化。
敲开中国艺术品的壳,要靠两代人重塑美学教育
“但是,通过中国古代艺术品讲故事,短期内很难达到效果。因为理解中国古代艺术的层次非常多,大部分人只是看到表象。不要说外国人,就连中国人都很难理解自己的艺术语言,比如一件陶瓷、一幅画,究竟里面包含多深的内容,大部分人只能看到表层就看不下去了。因为我们的文化有一层硬壳,有点像鸡蛋,你不敲开那个壳根本看不清里面是什么样,大部分人都没有能力敲开它。”原因是,我们从小缺乏整体的美学教育和美学训练。“今天很多人是在功利下去学习艺术,要把学到的艺术迅速变钱,我不认为我们今天有非常好的美学教育系统。”马未都说,只是上一堂美术课不能算美学教育。西方的美学教育是,让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逛博物馆,每个月甚至每个星期都要去看。在西方的博物馆,你会看到大量的孩子坐在地上听老师讲。“中国学画画、学设计的人最多,但中国很少有一处公共空间是让你看着舒服漂亮的,大街上很少能看到一个漂亮的橱窗。在法国、意大利,你经常可以驻足在一个街头的橱窗前看上半天,晚上你在马路上散步的时候,心中的那种愉悦感就是美学艺术价值的直接体现。”马未都认为,之前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还顾不上这件事。美学教育这堂课要想补上,不是读两本书就可以的。“从现在起再有两代人,也就是到我孙子那辈可能会扭转过来,有大的改观。短期内我不做奢望,我们这代人远远做不到,连我自己都觉得自己都是土鳖。”
那么,如何提升对美的鉴赏力?中国的美学教育应该怎么做?马未都认为,整个社会的美学教育是一个系统,中国古人的教育方法有很科学的道理。
好莱坞电影是最成功的媒体传播
“我们今天的文化输出手段,几十年来一直没什么变化。仅仅靠过年过节在国外舞狮子来传播中国文化是远远不够的,外国人看看热闹就完了,不能深入人心。”马未都说,现在欧洲也没什么传播自己文化的好办法。日本人是通过游戏传达它的思想,美国的早期影视作品就受日本文化的影响,比如《忍者神龟》。“我认为,现在真正新型的文化传播方式是美国通过好莱坞电影来传播。如果我们把电影看成一种媒体而不是娱乐手段的话,美国已经很成功地利用它在娱乐精神中灌输美国思想、美国主义。”最近几年在国际上,能很好传达中国文化思想的是电影《功夫熊猫》《花木兰》,但这都是美国人做的。在这种情况下,今天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可以借助现代媒体的传播方式。“但目前来看,中国的娱乐节目还很少能成功地传达思想。”
“我个人认为,今天我们最好的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途径是中餐。”马未都进一步说道,美国文化进入中国,除了通过电影就是麦当劳、肯德基,很多中国家长都把吃这种垃圾食品作为对孩子的奖励。中国的餐饮比这些食品高级多了,我们为什么做不到?烹饪的复杂使中餐确实好吃。“西方人很愿意吃中餐,只是中餐的氛围做得不行。国外的中餐馆虽然很多,但没有中餐战略。”在国外,中餐馆永远给人低档的感觉。在西方最重要、最正式的餐馆都不是中餐馆,日餐在国外也有很高级的餐厅。“如果国家有政策倾斜,促进一些大的中国餐饮集团在国外发展,可以使中国文化、中国故事通过这样的途径得到更好的传播。”马未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