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隔离病区后,我填写了器官捐献申请

包恩民与患者拥抱
我特别喜欢清代诗人袁枚的五言绝句《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因为它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的正能量和对美好的执着追求。正如我们“95后”党员,在这场肆虐中华大地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始终全力以赴、迎难而上。
除夕前夜,接到要紧急成立隔离病区的通知,我第一时间打电话给母亲,谎称大年三十我值夜班,不能回家陪她过年了,等有空再回家陪伴她和父亲。回宿舍简单收拾了几件换洗衣服后,便义无反顾地投入抗疫一线工作中。
面对日趋严峻的疫情,刚开始,我也有过一丝担忧:万一我染上新冠病毒不在了,父母该怎么办?但很快我就想明白了,这个世界上还有更多的父母子女等待着我去救助。作为一名已有3年党龄的党员,作为一名感染性疾病科的医生,我必须挺身而出,因为党和人民需要我。我必须勇敢地同新冠病魔厮杀,哪怕失去生命也绝不退缩。
在进入隔离病区后的第一个夜晚,我瞒着父母,毫不犹豫地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平台上填写了申请,并进行志愿登记。我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万一哪天我牺牲了,我希望我的遗体还能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我的身体器官和组织还能救治更多病友。相信我的父母,也会因为拥有一个深明大义的女儿而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
在隔离病区的日子里,我每天都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在病房里和病友面对面问候、交谈,走到他们的病床边,和他们紧握双手,甚至给他们一个温情的拥抱。我每日对病友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您好!我是您的管床医生——包恩民,有任何身体不舒服或心情不好,一定随时打电话给我,我24小时为您开机!我们一起加油!我会一直陪伴您,直到您康复出院的那一天。”除此之外,我还给自己定了个目标:主动添加病友为微信好友,每天除了进隔离病房查房面对面关心他们,还必须发微信、打电话或和患者视频沟通。因为我深信心理关爱和药物治疗同样重要,在患者对疾病的未知感到极度恐慌,或因缺乏家人的陪伴感到孤独失落时尤其显得重要。
每当在办公室里听到微信提示音响起时,我都会赶紧看看,担心错过了病友们给我发来的任何一条消息。有时打开后看到的只是一句:包医生,您好!我也会万分焦灼地回复:您现在感觉怎么样?您是不是哪里不舒服?我现在能为您做些什么吗?
“苔花”也学“牡丹”开,我们“95后”党员虽然年轻,但内心一样赤诚火热,会紧跟党的步伐,勇敢前行!
(作者单位: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