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概论”课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方法与途径

为贯彻落实《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结合实际,现就如何提高“概论”课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精通教材,博览群书,写好教案
我们认为,提高“概论”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基础,就是要精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本教材,博览与“概论”课学科相关的群书,写好“概论”课教案。
首先,按照“概论”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努力准确、透彻地钻研和把握教材所要传授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经验和基本技能。因为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并注意结合实际运用教材;学生要根据教材进行学习,要切实掌握教材所规定的内容。教材是检查教学质量及教学进度的具体依据。深入钻研和正确阐述教材,充分揭示教材中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科学内涵,这是在教学中贯彻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原则的主要环节。因此,教师应花大力气钻研教材。只有这样,教师讲课时才能理直气壮地说得清楚,道得明白,就不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其次,教师应广泛地阅读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科相关的资料,吸取众篇所长,丰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内容,达到教学广度与深度的结合。我们多年的教学实践说明,对本学科钻研得越深,自己的知识越丰富、越深厚,就越能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教活,就可以避免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就能指导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如果教师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科不熟悉,掌握得不深不透,一知半解,就谈不上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正如有经验的教师常说的那样,“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一杯水”与“一桶水”,是“厚积而薄发”的一种形象比喻。
最后,教师必须将自己钻研《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旁征博引本学科知识之所得,认真写成条理清晰、语言规范的教案。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教师没有准备地在课堂上临时任意发挥、东扯西拉、杂乱无章的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精通教材、博览群书、写好教案的工作,不应该理解为一次性的活动,而应该理解为连续性的、周而复始的长期活动。不仅青年教师要这样做,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也要这样做;不仅对新版教材要这样做,对非常熟悉的教材也要这样做。因为教学情况极其复杂,实际上并没有两堂相同的课。尤其是社会不断发展,知识不断更新,使得“概论”课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手段和整个教学过程经常处于发展变化之中,这就给教师教学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况且,教学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和再创造,是永远没有止境的。因此,我们不应该准备一次教案用几年,而是应该每讲一次都要不同程度地进行更新,以便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二、了解对象,注意反馈,因材施教
任何教学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我们这里所说的“材”,主要是指学生在上课前后对“概论”了解的实际程度、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这对提高“概论”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尤其重要。因为“概论”课程涉及的基本历史线索和基本史实与大学生在中学所学的历史大体相同。如果不了解这个实际情况,盲目地照本宣科,就会重复许多中学课程里讲过、学生熟悉的内容。这样,一来浪费“概论”课程本来就不充裕的授课时间,二来降低学生对政治课本来就不高的学习兴趣,自然就谈不上什么教学效果。
因此,在正式讲授“概论”课程之前,教师应该坚持进行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内容可包括:中学政治和历史课的学时数、教材版本,教师讲课的优点和缺点、侧重内容、教授特点;大学生对“概论”课程的兴趣、对“概论”课任课教师的希望和建议;若干道测验大学生了解中国政治、历史特别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程度的常识题等。然后教师需及时地对问卷进行整理分析,找出学生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真正有别于中学的历史课教学。
此外,教师还应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集体座谈、个别交流、请班干部代为收集意见等多种方式,随时注意学生的反应和要求,并尽可能地对讲授的内容和方式进行合理的、及时的补充与调整。例如,当教师了解到学生一般都知道九一八事变是怎么一回事时,就不需要再讲事变的具体过程,而应对事变时蒋介石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原因这个中学里没有讲或者没有讲清楚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从而使学生受到更深层次的教育。
三、突出重点,讲清难点,把握热点
当然,教学活动必须是系统连贯的,教学活动前后要有必然的、有机的联系,要循序渐进。但是,教学的系统连贯性要同“突出重点、讲清难点、把握热点”结合起来。对于“序”,不应作形式上的理解。教学要系统连贯进行,但绝不是平铺直叙,不是搞烦琐哲学,不是甲乙丙丁开中药铺这种表面的、形式上的系统,对教材的不同部分和教学活动的不同环节,绝不能等量齐观,平均对待,而应该抓住其中的内在联系,找出其中的主要矛盾,突出重点、难点、热点,以简驭繁,举一反三。
所以,在讲授“概论”课程时,除了为照顾“概论”学科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必须讲的内容外,教师对学生已知晓的或者学生一看就懂的内容应不讲,对学生一经教师点拨就懂的内容应少讲,而把主要精力放在课程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普遍关心的与课程有关的现实热点问题上,真正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提高,并且,在教学中应注意把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同“概论”课程的重点、难点结合在一起。比如,讲洋务运动为什么不能使中国富强的问题时,就可以把它与学生关心的当前我国改革开放联系起来分析,讲清历史上的洋务运动和今天的改革开放的根本不同,以加强学生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又如,在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时,就可以选择学生特别关心的当今日本的极右势力的战争观、抗战胜利50周年时日本通过的不战决议问题以及钓鱼岛事件,加以介绍和分析,从而增强学生的时代感和责任感。
通过突出重点、讲清难点、把握热点,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概论”课程的兴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科研,以研带教,以教促研
注重科研,就是强调教师在“概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吸收学术界新的科研成果,以增强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因为任何学科都是在不断发展,逐步完善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及时地用新的科研成果来更新和加强有关教学内容,反映本学科发展的最新动向,屏弃已被证明是陈旧的、错误的东西。经验证明,这是加强教学科学性的必要途径,也是教师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注重科研,还要求教师对在“概论”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重要问题,应下力气,花功夫,积极努力地认真研究,加以解决。既要研究教学方法,也要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成果既可以解决教学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又能增加学生对教师的敬重感和信任感,从而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也促进了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
例如,笔者在讲述“概论”课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内容时,常常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这个时期“左”倾错误一次又一次地在党内出现,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左”、一次比一次危害更大的问题。这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没有专门分析、其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著作中一般也很少论及的重大历史理论问题。我带着这个问题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分析和回答,写作并发表了《中共连续出现三次“左”倾错误的原因及启示》的论文。文中指出:①党内长期存在着的小资产阶级的严重影响,是“左”倾错误连续出现的社会原因;②“八七”会议以来党一直未能从根本上清算“左”倾思想和“左”倾政策,是“左”倾错误连续出现的历史原因;③民主集中制被破坏,宗派主义、个个专断和惩办主义盛行,是“左”倾错误连续出现的组织原因;④共产国际的“左”倾思想和“左”倾政策的指导,是“左”倾错误连续出现的国际原因;⑤党内思想路线不端正,理论水平不高,是“左”倾错误连续出现的思想原因。通过讲解上述内容,学生普遍反映分析中肯、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