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讲评时事”在“概论”课教学中的运用

在“05方案”实施伊始,教育部就明确提出了对思政课的期望,“让思想政治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我校对思政课的要求是,力求每一堂课“既要有益,又要有趣”,让学生快乐学习!按照这两点期望和要求,我校在“概论”课教学中特设了“讲评时事”的教学环节,本文根据我校近年的课程改革实际和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讲评时事”在“概论”课教学改革中的运用进行初探。
一、设立“讲评时事”环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而言,“概论”课程的理论性、意识形态性较强,引导不好,学生会对此门课程产生逆反心理,加之社会和网络上负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对本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即使“概论”课教师费尽心思、认真备课,但对多数缺乏社会经验和社会阅历的年轻学生来说,还是吸引力不足,甚至会被误解为说教。因此,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引入大量鲜活的事例,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增强教学效果,是从事本门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时事”作为发生在当下的最新消息和动态,内容广泛又与“概论”课教学内容密切相关,鲜活的事例较易吸引学生的注意,运用得当就可以成为很好的教学材料,可以改善思政课教学效果不佳的状况。而学生自己呈现的鲜活时事,对其同龄人更具吸引力,又可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因此,将“讲评时事”引入“概论”课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讲评时事”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及作用
“讲评时事”就是由学生讲述近期发生的国内外新闻时事,并进行分析、评论。一般的步骤是:①布置任务。教师在课前做好安排,结合学习小组的划分,明确每次“讲评时事”由哪个小组来完成,给学生足够的准备时间,让他们尽可能地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材料,并制作成PPT。②代表汇报。在课堂教学的前十分钟,由准备好“讲评时事”的小组派一个学生代表以PPT的形式,汇报一周以来的一则重要时事,并对时事作出自己的分析、评论。③学生补充。其他同学可以对其讲评的时事作出补充或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④教师总结。由教师对学生的汇报情况及时事进行归纳、总结和评价。经过一年的实践,我们发现:时事讲评不但提升了“概论”课教学效果,同时对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提升也大有裨益。主要表现在:
(1)“讲评时事”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我校生源大多都是广东省3B类的考生,来自客家、广府和潮汕三大民系,有相当多的学生口语表达存在障碍,具体表现为词不达意、缺乏逻辑、没有观点等,也有一部分学生带有特别浓厚的地方口音,别人很难听懂,存在一定的沟通障碍。“讲评时事”环节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可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为克服学生的表述混乱,我们要求学生把搜集来的时事按照“5H”要素(即when,what,who,why,how)依次进行整理记录,讲清:何时、何事、何人、何因、何果,“评”时事意义或影响或启示,并且要求讲评过程中不能照本宣科,必须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多数学生的表达能力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基本可以做到用词准确、语意明白、结构妥帖、语句简洁、文理贯通、语言平易、合乎规范,能把客观概念表述得清晰、准确、连贯、得体,没有语病。
(2)“讲评时事”有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广义的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而狭义的思维通常指的是心理学意义上的思维,专指逻辑思维。如果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弱,那他的思维容易产生混乱,说的话也没有人相信。而多数高职学生都是形象思维优于逻辑思维的,他们容易以偏概全,就现象论现象,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而“讲评时事”就是注重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方法,要选准切入点,按照扩大了解、找出问题、分析矛盾、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的思路来进行。经过长期的训练,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讲评时事”有助于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
所谓“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它既能综合体现一个人的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也能体现一个现代人的文明程度,更因其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基础性作用,而具深远影响。然而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了解到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大多人文科学的科目——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领域知识储备不足,甚至对此毫无了解,这种状况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分析和评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必须帮助其补充一些人文科学的知识。例如:在学生关注的钓鱼岛事件中,教师要从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个角度帮助学生认清钓鱼岛问题;在“温岭虐童案件”中,又要帮助学生从教育学、法学等多个学科去分析,长期坚持下来,学生的人文科学知识将不断增长,人文素养将得以提升。
(4)“讲评时事”有助于营造教学相长的教育氛围。
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原则是教学相长。要做到教学相长,关键是要加强师生互动。而要做到师生互动,一是要创设一个平等而又有效的平台;二是要让学生有参与的积极性,并从中有所获益。现在的学生大多是“90后”,他们有着更强的自我意识和表达愿望,关键是教师要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机会和展现的舞台。而“讲评时事”环节恰恰创设了这样一个平台,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取“时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倍增;在课堂让其表达他们对某一事件的看法和观点,使其更具自信心和满足感。学生准备的“时事”,丰富了教师的案例;学生观察问题的角度,使教师更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状况;教与学的互动中,增强了彼此的了解和信任;讲与评的展示中,贯彻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真正营造了教学相长的教育氛围。
三、“讲评时事”教学环节应用的要求
“讲评时事”在“概论”课教学中,对改善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在具体运用这一教学环节的过程中,应把握住科学性、引导性和常态性三个原则。
(1)“时事”的选取要紧扣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
“讲评时事”环节的设立,其目的就是更好地服务于“概论”课教学。因此,“时事”的选取,就要做到紧扣课程内容,做到有科学性。教师指导学生在材料选择上注意以下四个点:一是关注历史。选择历史中有标志性的事件、人物作为案例资料,通过历史说明未来,培养学生用宽广的视野寻找历史规律。案例资料越翔实越好。比如同仁堂的历史演变、毛泽东的人生经历……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二是关注现实。选择人民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社会热点问题、中国发展问题及相关现实人物,用时代性较强的问题,激发学生提出新问题。让学生了解问题实质即可,重在分析和建言献策。比如:中美贸易战、网络民主……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习惯和面对问题积极的态度。三是关注身边的人与事。选择学生知道但又不十分了解的历史或现实事件、人物,这部分资料可以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搜集,在班级与同学共享。带领学生由宏观进入微观,检验理论的实用性与科学性。比如:血田惨案、苏区遗址、烈士陵园资料、吴惠权、田家炳……培养学生好学善学的精神。四是关注自己的事情。选择和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用所学习的相关理论去处理问题,建言献策,启发学生由微观进入宏观视野,将个人处理问题的方式与社会大背景联系起来,提升学生思想境界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2)围绕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引导。
在本次“教改”中,我校进一步明确了“概论”课程教学要实现两个方面的功能:社会功能——为国家培育“四有”新人,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个体功能——培养能够很快适应社会、具有现代优秀公民素质的学生。为实现以上功能,就要细化教学目标,凝练出“识国情、析疑难、明是非、树信仰”的总体教学目标。
①识国情:通过大量真实有趣的案例资料,使学生了解中国改革开放30年、建国60年、建党90年来国情演变及历史进步,做一个有知识的公民;
②晰(析)疑难:帮助学生明晰、分析带来中国百年沧桑巨变的历史困惑,解答学生理论疑难问题、社会现实问题、学生实际问题、企业发展问题等,培养学生做一个有能力的公民;
③明是非:使学生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学会正确地表达意愿和尊重他人,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够辨明善恶美丑、是非真假,做个有智慧的公民;
④树信仰:在对国家、社会和政党了解的基础上,将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联系起来,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公民。
在学生“讲评时事”后,教师应及时紧扣教学目标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正面的肯定和积极的引导。注重从学生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拓展视野、创新方法、提升素质。
(3)以学生为“主体”,形成常态。
“讲评时事”实质上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具体体现,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关心时事的政治素养和习惯,锻炼演讲能力、说话技巧和胆量。因此,“讲评时事”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起引导作用。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表达机会,既不能因学生的观点有偏误,而阻止其表达;也不能因怕伤害学生的感情,对其所有的观点一味地加以肯定,一定要评价中肯、指导到位。“讲评时事”的效果,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定要作为“概论”课教学的一个常设环节,长期运用,形成常态,效果方显。另外,教师要把握好“讲评时事”的时间,尽量控制在10~15分钟,如耗时太多,会使教学内容过于分散,详略不当,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要开展好“讲评时事”,对教师无疑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避免对学生的材料完全不了解而陷入尴尬境地,教师就必须密切关注国内外时事;要在学生讲评后进行中肯的评价、科学的点评,教师就必须具备多门学科的知识储备和深厚的理论素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长期努力,多读书,密切关注时事,提升自身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