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式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运用的依据和策略探析

一、讨论式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运用的依据
讨论式教学法,简单来讲,就是以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它注重教师的引导性、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和二者的互动,以期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讨论式教学法在当前高校思政课的运用有其必然性和重要意义。
1.实践需要
高校思政课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但现实中的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效果、质量和水平不能完全让人满意: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厌学和应付的情况,一些教师也心存茫然。对此,《中国青年报》对部分高校的思政课进行调查,发现:课堂上,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认真听课,从事着非相关的活动;“学生不欢迎,老师没兴趣”,“现在的思想政治课太难上了,我们老师感到很茫然,甚至很痛苦”。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困境迫使一线的教师要作出教学方式的转变,来改变这种师生“双输”的痛苦局面。讨论式教学法能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营造民主、自由、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在相当程度上能够改变单一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模式导致的无聊、空洞、沉闷的教学状况,让思想政治理论真正走进学生的大脑和心灵。
2.时代需要
当代社会是一个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时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10年7月15日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4.2亿人”
。青年大学生无疑是网民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上网频率和对网络的依赖度远远高于其他群体,上网已成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信息量获得的范围之广、种类之杂和程度之深是难以想象的,他们和教师的“信息落差”不断缩小,加上大学生们思维活跃、不盲从以及求新、求实的心态,他们已经不满足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方法。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把教学理解为学生对知识或教学信息的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通过听来感知、接受教师的知识和信息,这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变化和发展要求。当代的大学生已不把自己定位为被动接受的教学客体,他们有条件、有资格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定位为积极参与的教学主体,他们要展示自己,他们希望教学课堂成为提高理论水平,锻炼口才、胆量,培养气质等综合素养的舞台。正视新时代下的高要求,我们要采取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讨论式教学模式,在师生、生生平等对话和真诚交流与沟通中,达到真理越辩越明的教学效果。
3.理论依据
讨论式教学法有着深刻的理论背景。早在2400年前,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就为我们确立了讨论式教学的范型——“精神助产术”(又称“产婆术”)。该理论认为:理想的教育方法不是把自己现成的、表面的知识教授给别人,而是凭借正确的提问,通过引导、启发,让学生发现潜在于自己心中的真理。苏格拉底在教育方法上告诫我们: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教师仅仅应当像助产士那样办事;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中国的万世师表孔子终身都在践行讨论式教学方法,整部《论语》基本上都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探讨甚至争论,许多对话都反映出孔子的讨论式教学的主旨和意趣。《论语·述而》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讨论式教学的启发技巧和原则。讨论式教学在中外的理论和实践源远流长。到了近现代,许多学习理论的创立都从不同角度论证着讨论式教学的科学性和重要性。例如,布鲁纳根据皮亚杰的智力结构发展理论提出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不要将学习的内容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一种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这与讨论式教学法反对灌输,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立场一脉相承。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论述道:“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出作为整体现象的教学过程本身。割裂开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联系,就使这一过程失去完整性。也就是说,失去它存在的一个基本特征和条件,那就不成其为教学过程本身了。”
巴班斯基强调了教学过程的本质就在于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这正是讨论式教学法的精髓所在。“依此观点,无论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积极努力,只要学生是处于消极不参与的状态,就不能认为这是完整的教学过程。也就是说,对任何一门课程而言,有效的互动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是衡量教学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
讨论式教学正是以师生的讨论互动为主要模式,以追求教学的有效性为依归。德国的尧斯提出的“接受美学”,也论证讨论式教学的必要性:传递者无论如何自以为是,但如果受众“不接受”,那任何传递行为的有效性都会大打折扣。
二、讨论式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运用的策略
讨论式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的运用,一个重要问题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固然对大学生丧失了魅力,但并不代表讨论式教学想当然会受到大学生的主动拥抱,我们依然要解决好大学生积极参与的问题。为什么呢?根据路径依赖原理,人们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和锁定,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人们过去作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
。大学生在长达十几年应试教育指挥棒下的灌输式教育中,已经习惯成自然地形成了对“填鸭式教育”的依赖,就像一直待在“柏拉图洞穴”中的人猛然来到洞外,他逃离了黑暗,得到了光明,但他仍然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当代的大学生由于诸多因素,形成了重实践、技能,轻人文、理性的风气,他们参与思政课讨论教学的积极性不会自发高涨。笔者在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进行“概论”课程的讨论式教学实践已有多年,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一直不断地进行着反思、总结和修正,现将笔者摸索到的一些做法和策略,总结如下,求教于大家。
1.动员阶段
为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式教学的积极性,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让学生深刻认识讨论式教学的科学性和正确性,转变学生思维方式,是十分必要的。进行思想动员,可向学生阐述清楚讨论式教学的历史性、时代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从而让学生积极接受讨论式教学。
(1)历史性。如上文提到,讨论式教学法在中外轴心文明时代都是主流的教学法,除了苏格拉底和孔子外,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和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言说都充满着对话及讨论的智慧,佛教传到中国后,佛教的讲经大会最典型的形式就是论辩和讨论。
(2)时代性。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弘扬民主、自由、平等的时代,落实到我们的教育方面,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而讨论式教学无疑能为造就“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时代人才和民族的优秀分子发挥作用。
(3)科学性。如同上文所述,讨论式教学符合“发现学习”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规律,符合“最优教学过程”论和“接受美学”的原理。我们要信奉这句教育名言:“你从来没有教给学生任何东西,只是帮助学生发现了一些东西。”
(4)实践性。事实上,讨论式教学一直盛行于当今的国外教育,已故著名教学专家陈钟梁在《美国教师教“蚯蚓”》一文中就精彩地描述了小学生对蚯蚓进行发现式、讨论式学习的过程及其效果,国外的大学课堂更是如此。中国的中小学教育由于受制于应试教育的弊端,不可能实施真正的讨论式教育,但在高校,讨论式教学的开展拥有相当的市场和较好的条件,特别是研究生教育阶段较为盛行。
2.准备阶段
在讨论式教学的准备阶段,笔者主要是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讨论内容的设计,二是讨论形式的确定。在讨论的主题或问题方面,一般要选择教学大纲规定的重难点、社会上的热点和学生的兴趣点,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能够接受的范围和程度来进行。这样就可做到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学生的兴趣度的较佳结合。《提高讨论式教学效果的几点策略》一文也提出了类似的策略:“问题的设计应遵循价值性、开放性、兴趣性的原则”
;《讨论式教学法的主要类型和基本策略》一文则提出了“定题”的具体性、准确性原则,启发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和兴趣性原则等
。
在讨论形式的确定方面,笔者主要是根据讨论的内容和主题的难易程度来确定。一般分为两种:一是课堂外提前准备的讨论,二是课堂上随机进行的讨论。其中,课堂外提前准备的讨论分为小组讨论和个体讨论两种形式。例如:笔者布置的“评价毛泽东”、“评价邓小平”、“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运动”都是课外有准备的个体讨论。而小组讨论面临分组的问题,能否进行合适的分组,会影响讨论能否有效进行。有观点认为:4~6人/组的分组方案是比较适当的。
当然,具体操作也要根据实际进行。如笔者在每一节课上新课前,都会安排一个“事事关心”的固定小栏目,让学生对“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纵论天下大事,以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爱国情怀。这种讨论就是以课外有准备的小组进行,给每一个班级都分好学习小组,让每一小组每周轮流上台发言讨论。这方面因分工合作及时间问题,笔者每组就安排了6~8 人,效果良好。另外,课外有准备的讨论,因为是提前布置,为了督促学生在课外有真正的准备,一般要有一定比例的“被动发言”,就是教师点名提问,当然更要欢迎“主动发言”的小组或者个人。至于课堂随机讨论都是个人讨论,根据讲课的需要随问随答。
3.实施阶段
在实施阶段,教师采用什么样的策略引导整个课堂的讨论至关重要。笔者采取的策略是以“赏识求真并重”的评价原则进行引导。
教师首先要保护、肯定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充分地理解与支持学生发言的立场和角度,赏识学生发言的内容和付出的努力,这样能够保证课堂讨论的气氛和谐、融洽,形成鼓励、支持性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自己的观点受到欢迎和期待,进而才能自由发表看法。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
学生的发言在得到老师乃至同学们的表扬、赞许时,他就会有心理的安全感和自由感,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思维与求异思维,相反,学生处于紧张状态时会影响能力的发挥,使认知力下降或信心受挫。陶行知也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因而,教师要努力建立民主的课堂,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受教育权,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建构者。如有必要,要用“我反对你的观点,但我以我的生命保护你说话的权利”的名言鞭策自己,给学生的发言创造自由的天地,这样,学生的发言才会精彩频现,才会有思想火花的碰撞和交流。但是,在课堂气氛上“求善”、“求美”的同时,如果没有了知识上的“求真”,就失去了讨论原本的意义和价值。所以,教师针对学生对某一主题和问题的回答与探讨,必须给予深入的引导。苏格拉底当年就擅长通过连续的诘问,刺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把存在于他们头脑中的“精神胎儿”顺利地“分娩”出来,把讨论推向高潮。当然,这里要把握好“赏识求真”二者的度,过度表扬固然不好,但过度追问亦会伤了某些学生的“面子”,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否则会影响讨论的效果。其次,在讨论中,对讨论时间和讨论范围也要把握好,避免出现个别学生占用过多时间,讨论偏离主题等现象。最后,在学生的讨论结束后,教师要进行总结,回顾重要的观点(可以多引用学生的原话,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对教师的信赖),分析不同观点间的联系与区别,得出正确的结论。
《论语·先进》篇的“曾点之志”章给我们展示了孔子在讨论式教学实施阶段的策略。首先,孔子鼓励弟子们发言:“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对于不同弟子的发言,哪怕不赞同子路的志向,他也是很克制地“哂之”;当曾点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时,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对曾点进行鼓励。如果没有这种鼓励,说不定就没有了被后世景仰和艳称的“曾点气象”了。而听完曾点的大志,孔子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吾与点也。”最后孔子还对弟子们的发言给予了总结。可以说,“曾点之志”章是一个完美的讨论式教学的案例。
4.考评阶段
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必须要建立配套的考评机制。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学生的学习有着鲜明的功利目的,教师必须在考评学生的成绩方面加重对学生讨论式学习的考评力度,这样学生就会有参与的动力和压力。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教学部一直在进行着教学考评机制的改革,在“概论”课方面,将学生课堂内外的表现提高到综合成绩的60%以上,期末卷面考试的成绩只占到综合成绩的40%以下,而且在期末的卷面命题形式上,死记硬背的考题所占比例极少,试题偏重考查学生的案例讨论和分析能力。这些考评机制的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参与讨论式教学的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讨论式教学法是高职思政课教育在当代的实践需要,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展讨论式教学要结合教学的实际有策略地进行,并要同其他有效的教学法结合进行,这些都需要教育者们不断努力探索来提高教学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