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问题在高职院校“概论”课中的运用

“概论”课作为高校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承担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把热点问题融入“概论”课教学当中,这既是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又是本课程的时效性要求,还是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实效性的必要途径。
一、融入热点问题是“概论”课联系实际进行教学的现实需要
通过学生的反馈和对这几年上课的反思,“概论”课之所以被很多学生认为既“无用”又“无趣”,主要原因在于课程的理论性较强、教师理论水平有限和学生的功利性心理较重等几个方面。热点问题融入课堂是“概论”课联系实际进行教学的现实需要,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三大困难,既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又体现理论的有用性。
1.克服“概论”课理论性较强、高职生不感兴趣的困难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不喜欢理论课。理论的抽象难懂、枯燥乏味令高职生望而生畏、敬而远之。“概论”课恰恰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课。还没上课,密密麻麻35万多字,没有任何插图的厚重课本就给学生一个下马威了,鲜有学生觉得其面目可亲,更加不要指望学生能够感受到教材的严谨及科学性,进而为之叹服了。
学生往往对抽象的理论不感兴趣,但对热点问题有强烈的求知需求。在“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的”现代传媒条件下,很多热点问题闯入学生的视野,这些问题是一件件在现实世界发生的事情,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甚至引起他们的共鸣。所以,教师根据讲课内容的需要,挑选出学生感兴趣的或是与学生发展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从现实事例去思考书本理论,他们就能感受到令其望而生畏的理论其实离自己并不遥远!原本认为“面目不亲”的课也“面目可亲”了。
2.克服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师理论水平有限、难以做到驾轻就熟和深入浅出的困难
高职院校的“概论”课教师未必全都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难以对整门课的所有理论都研究深刻、研究透彻。研究不深、研究不透,对理论的讲授要深入浅出就相当困难。
把热点问题融入课堂,可以让教师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教师的优势,弥补自身理论水平有限的缺陷。如善于课堂组织的教师,可围绕热点问题设计教学,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辩论等活动,在活动过程当中启发学生思考,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善于语言表达的教师,可在运用理论分析问题上下功夫,热情洋溢地对热点问题进行解说,这样能增强课堂的感染力;条理清晰的分析,易使学生心悦诚服,萌生向教师学习的愿望。
3.克服功利性驱使下,高职生对“概论”课缺乏学习主动性的困难
在当前和平稳定、比较富裕的社会背景下,相对于民族强盛、国家地位、社会发展等宏观叙事来说,高职生更关注自身利益与群体利益。所以,在学习上就显得有些急功近利:认为“有用”就好好学,认为“没用”就不学。专业课与学生今后的生存与发展的直接关系一目了然,所以,学生对于“有用”的专业课能保持较好的学习自觉性,即便有些专业理论也枯燥难懂、无趣,但还是会因其“有用”而想方设法去学好它。高职生不是思政理论专业的学生,“概论”课不是专业课,而是公共必修课,在学生眼中,它对其未来求职、谋生、发展没有多大作用,所以缺乏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相当一部分高职生就是因为认为“概论”课“无用”而对它不屑一顾。
把热点问题巧妙地融入课堂中,运用所学理论分析、思考这些问题,甚至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讨论,发现理论,再认识理论,这个过程始终围绕当下发生的事件,透过现象,层层深入,发现真相,认识本质。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理论在认识和解决当今社会问题中的实用性,发现理论貌似“无用”实则“最大的有用”。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融入热点问题能够丰富“概论”课程内容
把热点问题融入“概论”课,是联系实际进行教学的现实需要。同时,热点问题运用得当还是“概论”课的有益补充,可丰富教学内容。
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专题是我们根据教材设计的第一个专题。其目的是通过这一专题,不仅向学生宣讲课本第一章的内容,而且更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对教材、理论先入为主的“不亲切感”,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非常“有用”的观念。因此,我们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离现实很远”、“马克思主义无用”的困惑,引入了热点问题“西方‘资本论’学习热”。我们精选了相关新闻、图片资料和“千年伟人马克思”的资料一起形成了一组材料。上课时,先提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吗”这一思考题,直指学生内心的马克思主义“无用论”,给学生三分钟思考讨论,紧接着给出精心准备的热点材料,再让学生讨论三分钟,接下来学生小结六分钟,教师总结三分钟。这组材料一出现就对学生形成一种强有力的心灵冲击,甚至有学生反馈这一组材料对他们产生了震撼的效果。结果不言而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水到渠成。师生围绕材料的十五分钟活动达到的效果胜过了千言万语的说教。
此外,我们把“嫦娥二号”等科技热点,“腐败问题”等社会热点,“钓鱼岛事件”、“十八大精神”等时政热点引入到相关的内容当中,把我国的成就、国内的问题、国际上错综复杂的关系都呈现在学生眼前,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堂活动,组织学生思考讨论,既让学生为祖国的成就而自豪,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又让学生正视国内出现的问题,理性地从多方面去分析问题,正确地认识我国当前出现的问题;还让学生站在国际关系的视野认清楚我国发展的现状,既不自大,也不自卑,明确自己的责任。
三、热点问题在“概论”课中运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热点问题在课堂中运用得好,将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运用得不当,则容易出现偏离主题、喧宾夺主,甚至只讲热点、不讲理论的情况,学生开心了,课堂气氛热烈了,但是不能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的。因此,在“概论”课中运用热点问题要注意以下三点:
(1)紧紧围绕上课专题内容选取材料。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将热点问题,尤其是时政热点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来开发,将教材中的基本理论与热点内容相联系,使理论更具体、更生动、更具说服力,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热点问题很多,什么可用,什么不可用,教师不能仅凭问题的“热度”或是“趣味”来选材,而应紧紧围绕上课专题内容选取材料,所选材料要与授课的专题内容相一致,能够对专题内容进行现实的、有益的补充。这样事理结合,既有助于学生在分析思考问题时找到理论的支持,又可通过鲜活的事例及时活化对理论的理解。
(2)紧紧围绕上课内容活用热点问题。选取了与上课内容相适应的热点问题后,在课堂运用时,一定要把握好尺度,切忌喧宾夺主,厚了“热点”,薄了“主题”。热点问题往往引人注目,学生喜欢,讨论起来容易兴趣盎然,滔滔不绝;老师喜欢,谈起来言之有物,非常充实,容易侃侃而谈,忘了时间。相比而言,枯燥的理论就容易被忽视了。为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前应该围绕专题做好合理的教学设计,上课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好课堂进程,在学生激动时适时地加以引导,及时地回归主题,完成教学任务。
(3)避免上成“形势与政策”课。“概论”课和“形势与政策”课有着共同的任务,但是在具体任务上侧重点有所不同。“形势与政策”课是专门讲时事政治的,涉及很多热点问题,但它就是通过对这些热点问题的宣讲让学生了解当前国际国内的形势及我们的政策。“概论”课则主要是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热点问题的引入,只是为了达到这样一个目的的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通过对热点问题的分析,以例化理,以理析例,事理相容,促进学生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不时地涌现出各种热点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多种社会问题的集中反映,耐人寻味,发人深省!根据“概论”课的内容,巧妙地把这些热点问题引入课堂,既让学生学之有趣,思之有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理论和现实紧密相连,使理论鲜活起来,增强了课程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