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一章 |
《古诗十九首》与行旅诗:人在旅途的生命悲吟
《古诗十九首》是飘零他乡、悒郁不得志的汉末下层文士的真诚的人生感怀,充满浓郁的生命悲情格调。以《古诗十九首》作为山水诗前史的起点,是基于以下认识:其一,中国美学史视野中的山水诗前史,就是体现强烈个体意识的《古诗十九首》以来的个人诗歌创作及其审美意识的变迁史。其二,《古诗十九首》为了表达人生如寄的漂泊感,将季候变化与旅途物象写进诗中,这是五言诗的最早时空印象和审美经验。其三,由秦入汉,《诗》奉为经,《骚》变为赋,诗骚艺术抒展个人情性的传统转变为政治教化道统,东汉末《古诗十九首》的出现透露出某种诗性气质与审美精神回归的积极信息,故以此作为我们考察山水诗诞生的前导。在诗歌与艺术文类(genre)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作为文本的《古诗十九首》不仅承担了早期文人个性化创作五言诗的历史使命,而且构成三国两晋行旅诗的近源。《古诗十九首》的基本主题是游子之思和思妇之怨。正如马茂元先生所指出的,这其实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二者只是作为代言人的抒情主体形象的文化身份的砝码表象有所差别,从不同维度表达主体的羁怀愁思和漂泊情怀而已。尽管这样,对本论题具有理论阐发意义的部分仅限于前者即游子之思,因为它与后起的行旅诗前后承续共同构成一组较明晰的发展脉络。而随着天下三分、诸侯割据局面的形成,汉末政治军事利益集团认识到拥有文人谋士的重要性,纷纷蓄士自重,文人地位得到根本的、体制性的改善。于是,文士们心怀济国安邦之志奔走各方。行旅诗大体就是魏晋文士这种人生历练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