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论 |
山水诗前史的意义、框架与视野
与直接以山水诗作品、作家及其审美趣尚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高潮迭出、论著不断纵深推进、广度不断延展的态势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从连续的诗歌运动轨迹来追索山水诗文类(genre)的起源和来由的研究显得非常薄弱,甚至有简单化和遭忽视的倾向。
“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诞生于晋宋间、成熟于盛唐的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题材——山水诗,无疑远绍诗三百与楚骚传统,是汉末《古诗十九首》以来长期诗歌演进中积淀的审美质素与造就的艺术结晶。人类文学艺术演进的一般规律和作为活化石的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都表明,一个学科门类或艺术样式的发生从来不是无根之木或者天外来客,而是作为成熟样态在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和经历了或长或短的“经验积累”、“情感孕育”和“精神气场养成”的历程或历史,这即构成这一艺术样式诞生或学科门类问世的“前史”。
马克斯·韦伯以资本主义精神为考察对象来作为构建他的宏大历史社会学体系的重要组成,此举庶几可以为此处山水诗前史的课题研究提供方法论启示。韦伯说:
如若“资本主义精神”这一术语具有什么可理解的意义的话,那么这一术语所适用的任何对象都只能是一种历史个案(historical individual),亦即是一种在历史实在中联结起来的诸要素的复合体,我们是按照这些要素的文化意蕴而把它们统一成为一个概念整体的。
然而,这样一个历史概念,正因为就其内容而言它指的是一种由于其独一无二的个体性才具有意味的现象,所以它不能按照“属加种差”的公式来定义,而必须逐步逐步地把那些从历史实在中抽取出来的个别部分构成为整体,从而组成这个概念。这样,这个概念的最后的完善形式就不能是在这种考察的开端,而必须是在考察之后。换句话说,我们必须在讨论的过程中对我们这里所谓的资本主义精神作出最完善的概念表述,并把这种概念表述作为这种讨论的最重要结果,这对于我们所感兴趣的观点来说,是最适宜的做法。从历史概念的方法论意义来说,这些概念并不是要以抽象的普遍公式来把握历史实在,而是要以具体发生着的各组关系来把握,而这些关系必然地具有一种特别独一无二的个体性特征。
如果把上述引文中的“资本主义精神”换成本书的研究主题“山水诗前史”或“山水审美精神生成”,我想,韦伯基于“历史实在”论所建构的历史整体概念对于分析历史个案——山水诗前史也是适用的。山水诗这一有意味的中古诗歌运动的“完善形式”,是历史实在时空演进中联结起来的诸要素(如观物方法、渐近自然和诗歌技术完型等)的复合生成体,因此,山水诗前史的适当研究进路应该建立在历史实在“讨论的过程中”或“考察之后”,即嵌入历史语境中清理这些要素的文化意蕴和结构功能,进而从“独一无二的个体性特征”的关系网络发现作为复合生成体的山水诗形成中的历史个体因素的方位和意义。以具体的历史社会现象所呈现的经验作为结构关系来模态考察山水诗前史是马克斯·韦伯为本课题提供的研究视野和方法论的资源。
本书致力的方向是尝试以山水诗前史——山水诗生成进程中“诸要素”的结构性关系为考察对象,揭示山水诗经验所由诞生的审美对象与审美体验的“神秘”契合过程。而推动这种具有“纯粹内在性”的主客体审美经验契合的内在动力机制来自此前诗类连续演进、审美渐近自然的诗歌运动,即本书的主旨在发明山水诗诞生前重要诗类审美经验的嬗变与演进为山水诗诞生所奉献的审美经验,从元艺术层面夯实山水诗前史的研究。因此,从研究方法而言,本课题在一般意义上摒弃“属加种差”的概念推演和演绎的研究法,而旨在发掘这些诗(文)类在朝山水诗生成方向演进过程中所奉献的新的感性成果(“诸要素”)——审美经验,并以此为线索认真清理并还原山水诗诞生前多种诗歌文类纵横交错演进的运动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