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山水诗被认为是最能体现中国文人的生命情调和精神追求、最具中国古典诗歌意境与境界的典型诗类,而成为研究中国古典诗歌不可绕开、最富民族艺术特质的一个重要领域。首先,历代众多诗论行家和文艺批评家在评论和品鉴最能标示中国古典诗生命力和民族特质的诗类的时候,往往都会不约而同地对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等一系山水诗名家及其作品不惜笔墨,揄扬这些作家作品所成就的艺术高度和所标示的生命厚度。其次,山水诗似乎最合乎中国古典美学重要命题甚至最高命题——意境—境界所规定的感性学(美学)属性。如果寻根溯源地追究,也许是由于作为艺术命题的意境本身最早就诞生于山水诗之中,它是对山水诗审美特征进行经典描述的最高美学范畴
。
对山水诗研究的源起,最早可追溯到齐梁间诞生的中国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该书有云:“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刘勰在此就注意到南朝宋初山水诗兴起时的诗类流变情形了。清代诗学家王士祯(渔洋)显然奉刘勰此论为圭臬,他说:“《诗》三百五篇,于兴观群怨之旨,下逮鸟兽草木之名,无弗备矣,独无刻画山水者;间亦有之,亦不过数篇,篇不过数语,如‘汉之广矣’、‘终南何有’之类而止。汉魏间诗人之作,亦与山水了不相及。迨元嘉间,谢康乐出,始创为刻画山水之词,务穷幽极渺,抉山谷水泉之情状,昔人所云‘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者也。宋齐以下,率以康乐为宗。至唐王摩诘、孟浩然、杜子美、韩退之、皮日休、陆龟蒙之流,正变互出,而山水之奇怪灵閟,刻露殆尽;若其滥觞于康乐,则一而已矣。”
此处,王渔洋似乎想将山水诗的源流理出一条沿革线索来,认为唐代蔚为壮观的山水诗流派应滥觞于谢灵运所作的“刻画山水之词”。
现当代以降,山水诗更成为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的学者们所关注的焦点论题之一。我们所搜集到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代表性的论著有:丁成泉的《中国山水诗史》(1990),李文初等的《中国山水诗史》(1991),葛晓音的《山水田园诗派研究》(1993),陶文鹏、韦凤娟主编的《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2004)以及台湾学者王国璎的《中国山水诗研究》(1986)等。至于从作家个案、诗歌流派、断代文学、文人集团、作品集和文学批评的选题角度对山水诗展开论述所问世的成果,其数目则更为庞大。总之,在山水诗诞生后的1 600多年间,有数量众多、治学水平参差、研究方法多元、学术观点争鸣的研究者涉足其间,发表的研究成果虽不至于汗牛充栋,数量蔚为壮观应是真实的。
与山水诗研究的“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山水诗前史眷顾的“冷”。既有成果和研究现状似乎是在不证自明地认定并强化如下刻板印象:山水诗就是晋宋陶谢、唐代王孟们前无古人、横空出世的伟大天才的艺术创造。尽管如此,还是有前贤对山水诗定型前的演化进行过精深的探究。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以下几位论者的精到研究。
日本学者小尾郊一的《中国文学中所表现的自然与自然观——以魏晋南北朝文学为中心》日文版出版于1962年。该著以自然和自然观进入文学作品的方式和样态作为考量对象,由此见出历代作家对待自然的态度。在具体行文中我们可以发现,该著实际上将自然和自然观落实为山水和山水观进行具体考察,因此该书与本研究具有元命题关涉性和交叉性。《中国文学中所表现的自然与自然观》虽然以朝代的纵向划分为架构组织章目
,但是在章目下细致精彩地勾画了“行旅与自然”、“仙境和行旅中的自然”、“招隐诗”、“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等自然(山水)在诗歌文本表现中的嬗变与演进情形。这些论述材料翔实,观点别出手眼,被广为称引
。该著在朝向山水诗演进的诗类清理上,给本研究以启发。但是,小尾著作中的诗类考察严格以朝代为时间段划分,对同一诗类的演进没有进行史的纵深延伸探究,而且该著的诗类划分与本研究基于连续的诗歌运动的动态解释形成殊途。
国内学者、苏州大学教授王鍾陵的《中国中古诗歌史》(1988)是一部篇幅宏大(达68万字)的著作,他尝试以新的视角与方法论写作具有理论形态的中国中古诗歌史。该著主张将文学艺术的研究和哲学、社会风习及其所体现的民族的和阶级的心理状况等各方面的研究综合起来,即用一种整体性研究方法,以对根源于一定的经济、政治条件之上的特定阶段的民族文化—生活方式的统一性表现来理解文学审美特质。也就是通过文学史(诗歌史)的研究,来考察民族审美文化—心理与文学艺术的互动、渗透机理,达到总结审美经验和探究民族审美心理建构的目的
。不仅研究方法别出手眼,该书中的具体论述也是新见迭出,尤其是关于玄言诗情感消散的转捩地位为本研究所认同并采纳。由于《中国中古诗歌史》的重要方法论资源是整体性原则,因此,虽然该著的标题是诗歌史,但是在具体的行文中却是一种文学史或者说泛诗歌史的写法,许多与诗歌无关的其他文类也被广泛摄入。这样,诗歌的整体演进脉络反隐而不彰显。
上海古籍出版社赵昌平编审的《谢灵运与山水诗起源》
对山水诗起源的追考显得别具一格,推进了研究进程。他开篇即确立:山水诗起源可以通过对谢诗之传承、体势、演进轨迹来切实把握。该文认为要清理山水诗的来由,主要应考察“游览”、“行旅”二类,而不应根据刘勰“庄老告退,山水方滋”直接推论出山水诗导源于玄言诗。通过对谢氏诗歌的实证分析,《谢灵运与山水诗起源》认定谢氏山水诗是在宴游诗,尤其是行旅诗的蜕变中诞生的。赵昌平该文的论述给本研究的启发是,对山水诗前史的追索不能限于成说仅以时间接近性诗类为缘起,而必须放宽视野,从审美经验的嬗变所标示的连续的诗歌运动过程中见出诗类演进的脉络。
业师、浙江大学张节末教授提出的关于中国美学史的“两次突破”
论,特别是对由玄到禅的第二次突破的描述给本研究以直接理论灵感。他认为,这次突破分为两波,第一波是玄学美学,第二波是禅宗美学,这一论断启发本课题动态地、有起伏地看待中国古典审美经验的历史演进。而张节末在内地(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和台湾(宗博出版社,2003)出版的专著《禅宗美学》中的第一章“禅宗美学前史”,则直接为本研究的选题提供了成功的案例分析和方向性启示。在其面向文艺学和美学专业研究生(硕、博)开设的《中国美学史》专题讲授过程中,张师经常重点展开论述有关审美时空及其转换等方面的美学前沿问题,无疑构成本研究的重要理论资源。
如此等等。
然而,在梳理数量众多的研究成果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关于山水诗的起源问题,各家在时间上表现出较大差异。如前所引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篇》中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是关于山水诗起源引证最广的一句话。意思是,在晋宋之际以老庄思想为精神内核的玄言诗退潮后,山水诗随即汇为当时文学创作的主流。日本学者小尾郊一先生梳理玄言诗到山水诗的流变时认为,“兰亭人士爱好作为散怀场所的山水,同时也开始爱好美丽的山水。强调散怀时,便表现为玄风诗;着眼于美丽的山水时,便表现为山水诗。……正如‘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所说的,庄老和山水是同时出现的。虽说在兰亭诗中是前者重而后者轻,但不久以后就变得前者轻而后者重了”
。小尾持玄言诗和山水诗同时出现,而且两者是二而一的诗类,区别仅在于山水在两类文本中的比重不一的观点。
且不提山水诗直接起源于玄言诗这一论断已被赵昌平在《谢灵运与山水诗起源》中所质疑,问题是历史的真实演进轨迹往往是未经导演和剪辑的原始样态的时空延绵的脚本,不会这样一以贯之、平铺直叙地似乎是经过设计地规整均衡地发展的标准文本,而是显隐交错,零星化、螺旋式、突破式变化的历史实在。横看成岭侧成峰,历史的原生态给论者看问题以不同的角度与方法。《世说新语·文学》注引《续晋阳秋》的观点就是:“故郭璞五言始会合道家之言而韵之。询及太原孙绰转相祖尚,又加以三世之辞,而《诗》、《骚》之体尽矣。询、绰并为一时文宗,自此学者悉体之。至义熙中,谢混始改。”
按照檀道鸾此说,郭璞实是玄言诗的创始人,许询和孙绰是玄言诗的集大成者,东晋末的谢混开始革除玄风,走向山水一路。可与此论相互印证的是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所云:“江左风味,盛道家之言:郭璞举其灵变;许询极其名理;仲文玄气,犹不尽除;谢混情新,得名未盛。颜、谢并起,乃各擅奇,……”
《南齐书·文学传论》表明玄言与山水之变在谢混之前,殷仲文已经致力革除玄气了,只不过斯功未竟。持同样看法的还有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仲文始革孙、许之风,叔源大变太元之气。”沈约认为殷仲文和谢混(字叔源)摒除孙绰、许询玄学家诗中的玄言风气,并揭示了二人在玄言诗向山水诗转变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从《续晋阳秋》到《宋书·谢灵运传论》再到《南齐书·文学传论》,这三部典籍把玄言诗与山水诗的交替节点提前到东晋末(5世纪末到6世纪初)
的殷仲文和谢混。现代学者王瑶先生对殷、谢二人的贡献的界定是“山水诗的先导者”、“为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转变作出了最重要的贡献”
。清代诗话名家王士祯则认为谢灵运才是山水诗的开创者:“迨元嘉间,谢康乐出,始创为刻画山水之词,务穷幽极渺,抉山谷水泉之情状,昔人所云‘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者也。宋齐以下,率以康乐为宗。至唐王摩诘、孟浩然、杜子美、韩退之、皮日休、陆龟蒙之流,正变互出,而山水之奇怪灵閟,刻露殆尽;若其滥觞于康乐,则一而已矣。”
但当代学者、新加坡国立大学肖驰先生则认为山水诗起源于谢灵运这种说法“是不确的”,转而提出:“谓其(按:山水诗)发初于东晋,则大致不错。”
敏泽的《中国美学思想史》甚至认为,屈原的《楚辞》“是后来这类艺术(按:即山水诗画)的兆端和滥觞”
。总之,据我们掌握的材料,各论家对山水诗的源起这一具有前提预设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而使之成为一桩悬而未决的学术公案。
众多论家在山水诗起源问题上所表现出的惊人差异的表层问题似乎是对山水诗界说的众说纷纭。而其深层症结在于,古往今来的论者对山水诗诞生前连续的诗歌运动缺乏整体理解和系统关注,也就是对山水诗前史的诗类演进之途表现出隔膜。也许回到历史,描述和清理山水诗所由生成的历史实在的原始文本,是解决这种分歧的根本出路和方案。因此,我们尝试回到山水诗所由诞生的历史情境——山水诗前史中去,通过还原诗歌作品中呈现出来的审美经验,厘清它们在朝山水诗演进之途中所奉献的审美质素。而对山水诗前史清理的研究意义在于,将为我们观照中国美学史、文学史提供一个难得的视角,同时能落实我们对中国美学史、文学史体贴的同情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