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去精细管理时间,别被时间精细管理 |
《8条干货让你的时间翻倍》一文曾引起不少读者共鸣,那篇文章也成为“10万+”爆款文。
这一篇文章又总结出时间管理干货新八条,助各位从时间神偷中突围。
走路步伐加快一点
这一点做起来不难。上班路上、会议途中,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加快步伐,给自己的脚力加加码,每天进步一点点,可以从走路的概念延伸出去,逐渐提高做事节奏。
走路快一点,不仅仅能集腋成裘,从多个时间段里挤出许多分钟,还有一个优秀的协同效应,就是脚下生风的人往往会给人雷厉风行、做事麻利的好印象,给自己的个人品牌也加了分。
熟知自己的生物钟,管理精力
我们的身体是部机器,还是部聪明的机器。它拒绝单一节律的枯燥运转,它的工作效率有起伏高低的变化。
我们需要掌握好自己的生物钟,在高峰时刻去做不容打扰、最费脑力的事情,在低谷时段去做相对轻松,即使被打扰也无所谓的低风险工作。
比如,你下周有职称晋级的考试,临阵磨枪很重要。你知道自己上午10点至11点以及晚饭后的8:30到10点这两个时段头脑一贯清醒,那就把未来几天的这些时段锁定,除非有重要会议冲突,雷打不动,谢绝打扰,把自己单独关在房间里强化复习,因为你选择了身体机能最高效的时段来聚焦于最重要的任务,往往会事半功倍。投入时间不多,却因为投入到了点子上,产出往往令你喜出望外。
果断放弃负能量的人和事
无论我们处于什么圈子,或多或少总有一些携带负能量的人或事。这些人和事面貌各异,却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不带入附加值。你若混迹其中,基本属于浪费时间。或者说,即使小有收获,却远远抵不过你的时间投入。
同事间无聊的午间八卦嚼舌头,亲戚邻里间的家长里短,鱼龙混杂又毫无主题的大吃大喝……请快速判断,果断远离。
有一种人,惯于释放负能量,自己事业无成,还逢人就怨声载道,愤世嫉俗,叹世道不公,对Ta自己毫无益处不说,还拖别人上进的后腿;也有人似祥林嫂再世,自己受点挫折,逢人就抓来倾诉,把别人随意当成情绪垃圾桶。
对于这种情况,两回三回尚可,安静做听众给予安慰、给予鼓励是做朋友的本分。然而,如果你发现,你的反复劝说、开导毫无用处,你自己的情绪也因此受到污染,自己的时间在这些没有成果的死胡同般的拉锯谈话中悄悄溜走,除非挚友至亲,请果断抽身,及时止损。
毕竟,能够互相照亮、互相受益的关系,才有持续温暖力,才值得你花时间去维系。
不事事追求完美
著名高科技公司脸书Facebook的公司箴言里有一句话:“Doing is better than perfect”,意思是:“动手去做,胜于一切完美。”
多数事情是不需要完美的。事事追求完美要额外花去太多时间。如果花那些用来追求完美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收获会更多。
我有个理论叫作“五分不完美经济学”。我认为无论是在学生时代还是在职场生涯中,都应该把时间分配功利化,只在个别至关重要的事情上追求完美,而对多数事情不强求完美。
因为绝大多数时候,一百分和九十五分之间没有质的区别。若从七十分做到九十五分需要拿出七成时间的话,从优秀的九十五分到完美的一百分,可能需要额外五成的时间,因为从优秀到完美的每一小步都需要格外用力,所以格外费时间,不仅花费了百分之百的时间,还会挤占两成其他重要事情的时间。
五成的时间得到五分的成绩回报,投入产出比明显不划算。若有那五成的时间,去学一些新知识,拓展新技能,收获可能更大。而且,因为不时刻都处心积虑地去追求完美,更容易对手头的学习和工作保持热情,避免学业和职业倦怠感。
随手做笔记
哪怕你记忆力惊人,哪怕你有本事过目不忘,请爱护好这个天分,不要滥用。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日新月异的智能手机让记笔记一事变得不能更容易。学会用手机里的备忘录功能,随手记笔记,可以避免你事后浪费脑力、浪费时间去回忆。
无论是工作上的一个新点子,还是要给父母买的东西;无论是即时生成的一个灵感,还是今天必须带孩子做的一件事,随手记下来,备忘录就是我们随时随地的贴身秘书。
我写“职场邢动力”专栏以来,不知有多少次,文章的思路以及精彩的挠到痒处的一段话,来自出差途中,来自会议间歇,来自锻炼的时候……这些都被我随手记录下来,那些转瞬即逝的思想火花,因为及时被抓住,省去了痛苦回忆的时间。在我繁忙不停歇的工作之余写就的过去的这十二万字,随手做笔记的习惯是功不可没的。随时记录是对碎片时间的最好利用,请接着看下一条。
用好碎片时间
大片的时间对多数职场人来说是奢侈的,但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时而冒出来的碎片时间。我给碎片时间的定义是不长的,随时会被打扰的,或即使不短,环境却不允许我们集中精力的时间段。上下班路上、会议间隙、午饭前后等都属于典型的碎片时间。
对职场人来说,每天碎片时间的总和,其实并不少,但我们多数人却不知道这一个个小段时间跑哪里去了。
如果你属于这一类人,可以尝试拿出一个星期的时间,诚实地对自己做个小调研,看看自己在过去七天的时间里,哪些碎片时间可以利用起来干点有意义的事情,并去付诸行动。
比如在单位放双运动鞋,用午饭后的20分钟出去走走,锻炼一下,或者在楼梯间上下跑楼梯;利用会议间隙的15分钟,打电话约个年度体检,或者在手机上读一本好书的一个章节……这些都是不错的选择。上班路上,想想今天的会议,虽然你不是发言主角,但思考一下你可以分享哪些观点以推进项目进行等。
要想你的碎片时间不白白溜走,关键是要刻意地去做一下安排并立即行动。当然,别忘了,给自己留20分钟打个小盹,这也是行动,也是很有意义的。
请习惯来帮忙,这会对一些任务的完成大有好处
习惯是我们生活的和工作的最高统治者。一旦习惯形成,就变成了我们的舒适区,做起事来就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我一度要求自己每天喝两升水,却发现要想真正做到,难于上青天。因为一旦早上进入工作状态,大会套小会,午饭往往不是被挤压就是吃工作餐,真的完不成足量喝水这个任务。
后来我想了个办法逼自己养成习惯。每天早晨一起床,先用大茶壶装上一升热水,泡上我挚爱的家乡绿茶,然后才去洗漱,早餐前后到出门之前大概一小时的时间,我把这一壶茶喝完,保证一天的喝水任务完成一半。进到公司后,到办公室之前先到茶水间,接大概七百五十毫升温水带到办公桌,一上午的供水有了保障。
中午的时候,尽量再喝一些,即使午餐的水无法保证,下午和晚上总能补上那短缺的二百五十毫升。在这个例子中,一大早的喝那一壶茶和一进公司的接那一大壶水这两个习惯一旦形成,帮助我节省了刻意在满满的日程中抽出空去找水的时间,让习惯帮我实现了喝水目标。
其实在工作中、生活中,这种例子比比皆是。培养一个习惯,需要花时间、花精力,最重要的是需要自律。但一旦形成习惯,这个习惯会驱使着你轻而易举地完成一些必须完成的任务,省时又省力。
适当放过自己
时间的精细管理并不是把每一分钟都填得满满的。相反,需要经常留点时间给自己思考和反思。天天忙着做事而无暇思考,其实是在用形式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只有让脑子空下来,才能孕育创造力,再生新火花,为下一个台阶蓄力助跑。像个陀螺般身陷高强度工作时,尤其需要刻意偷空抽出身来做做局外人,否则永远没机会发现自己的盲点。
还有一点很重要,却往往容易被忽视——不要浪费时间去责备自己浪费了一点时间。总有些时间被花在不那么有价值的事情上,生活过得太有目的其实也是一种无聊。不去苛求每一分钟都有意义、有价值,何尝不是一种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