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5分钟的碎片时间可以做什么? |
碎片时间如边角料,如不用心去利用,则会轻易地被刷屏看热闹的时间吞噬,让光阴白白溜走;若有心利用,则集腋成裘,可以用碎片化时间完成多个小任务,让其显现红利。安排碎片时间,要带着警觉和认知,否则,如若放松警惕,不仅会平白丢掉许多本可利用的时间,还有把整块时间碎片化的风险。
让时间和任务相匹配,是高效利用碎片化时间的关键。破碎的、不长的时间段,找完成周期短的任务做。这种时间段,不适合进行深度思考或者执行高难度的任务。通常,用碎片化时间可以用来做:不太需要动脑的事情,容易做成的事情以及不需要连贯思维的、没啥任务切换成本的事情。
这第一和第二条都好说,至于第三条,这里需要特别举例说明一下,因为许多人可能都没意识到这个问题——
你正专心地在写一份市场报告。小刘走过来说:“我可否耽误你1分钟,问一个问题。”他的“1分钟要求”打断了你的思路,他和你聊了1分钟后走了,你却需要再花上10分钟才能重新回到刚才的思路中。这个思路切出再重新切入的过程,就是耗费任务切换成本的过程。
在这个例子中,任务切换成本是1+10=11分钟。
通常越是复杂的任务,切换成本越高。本来碎片时间都很短,一旦任务切换成本高,这一段的碎片时间就一事无成了。
总而言之,碎片化时间适合做简单的事情。把这个期望值管好了,许多的碎片化时间就能被利用来完成一个个小任务,产生自我满足感,并产生正向的心理暗示,让你更有动力去挖掘更多合适的任务。相反,如果有太过不切实际的雄心壮志,总想在小时间段做大事,则会屡屡因完不成任务而沮丧焦虑。
下面就以15分钟的碎片时间为例,看看可以做哪些事。这些例子不一定适合所有人,旨在抛砖引玉,引发思考。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度身定做自己的碎片时间,拿出适合自己碎片化时间的任务清单。
短平快的简单计划
十几分钟时间完全可以搞定一个简单的工作计划。比如预习下午会议的发言,浏览本周的重要活动,或者想想能帮周五要出差的老板做什么?再就是想想年底可以搞一个什么样的团队建设活动等。
这些计划都不需要深谋远虑,都属于小任务,即使中间思路被人打断了也不怕。别看是小任务,为了防止自己的记忆断片儿,应该把即时的思想火花记录下来,防止忘记以及不必要的重复思考。
思考一下最近需要联络的人
几乎任何一个任务的完成,都需要团队合作或者跨部门沟通。人熟了好办事,朋友多了路好走,这是在职场、在生活中都亘古不变的真理。
一个有心的职场人,需要经常性地反思一下自己的相关工作圈子是否需要加大、需要更新。把自己的社交网络半径增大,往往是职责增大的必要和有效前奏。
可以调出公司的人事架构以及汇报线,把和自己工作密切相关以及存在松散合作部门的关键人物弄熟悉,与他们主动沟通并提供适当的帮助,这种时间和人际关系的投资,会为你今后的工作带来红利。
集中回复两三封简单邮件
绝大多数工作邮件都只要作简单问答,不需要长篇大论。同时,多数工作邮件是不需要秒回的。利用自己的碎片时间集中回两三封邮件,可以显现“批次处理”的省时效应。
如果没在电脑旁,手机上也没有公司邮件链接的话,可以根据记忆,先在手机上打个草稿,等到电脑旁正式回复的时候,就省去了一定的思考时间。
批量删除邮件和文档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要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及时删除过时、无用的垃圾信息和文档。邮箱和文件夹干净清爽了,找真正有用的东西时会省很多时间。
每过一段日子,都应该清理一下自己的电脑,就像给自己家里做大扫除一样,不让无用的信息有容身之地。和清理同样重要的是整理,趁清理的功夫将信息分门别类,相当于用做不成大事的碎片时间挣得了将来急需查找某个文件时的时间成本。
看一场TED演讲
TED是“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的简称,在上世纪80年代刚刚兴起TED时,其演讲题目主要覆盖了这三个范畴。时至今日,TED演讲风靡全球,题目已扩大到所有领域。TED组织机构对演讲者有详细的规定:为了最大限度地抓住观众的注意力,TED演讲要求不超过18分钟(其实绝大多数TED演讲都在10到15分钟);内容必须积极正向,没有政治和商业色彩。宗旨只有一个:为观众提供精神营养,给予正能量。
大家可以搜索“ted.com”,到上面挑选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既学英文,又学演讲技巧,还能激发思考,一举多得。去年,我荣幸地受邀参加了一场TED演讲,亲身经历了两天魔鬼式的速成苦练,包括对内容的严格筛选,以及着装、幻灯片、语速等各方面的高规格要求。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TED出品,必是精品。经常听一听TED的演讲,是积累式的学习方法。
读一篇三至五千字的文章
如果你平常有喜欢看的、有深度的公众号,可以坚持每天阅读一篇文章。这里的阅读是指严肃阅读,最好是三五千字独立成篇的有深度的文章,花边报纸及八卦杂志不在此列,这两种信息的时尚感、时效性太强,反而容易速朽。严肃阅读不一定指的真的是笔调严肃的文章,而是指能引发你思考的文章。
从这类文章中得到的,不是立竿见影的秘籍诀窍一二三,而是绕梁多日,常驻心灵的袅袅馨香。三五千字,通常用六七分钟可以读完,关键的是,要留五六分钟时间让自己思考。
这个思考,可以是:这篇文章的关键信息是什么?可以是:如果我是作者,我会怎样阐述这个观点?也可以是:如果我持反面观点,用什么逻辑去阐述更令人信服?这样的思考,能让你的阅读更有痕迹、更有收获,让你的思想境界更高、更有深度。这样连读带思考的15分钟,含金量挺足。
快走一公里
走得快的人,10分钟可以走一公里,剩下的5分钟可以换鞋换装,15分钟就可以完成任务。当极端天气无法外出时,可以利用楼梯间。
运动,其实是职场必修课。运动和职场看似是两个不相干的话题,但是与坚持运动相关的三个短语——优秀的习惯、良好的自律和强大的毅力,若被用在职场,同样可以成为关键性的成功因素。所以,运动和职场之间,多了一层天然的联系。当你有朝一日成为管理者,貌似拼的是智力和能力,其实最终拼的是耐力和体力。喜欢大汗淋漓、爽透透的运动坚持者,大都耐力、体力俱佳,有条件、有资本去承担更多任务,职业上行顺理成章。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许多管理者都是运动的倡导者和身体力行的实践者的原因了。
偷空小憩
在我们想方设法压榨碎片时间的同时,不要走向另一个极端——一秒钟都不肯放过。我们每天都应该给自己留点放松充电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旺盛精力可持续。15分钟,可以喝杯咖啡,可以吃个茶点,可以从办公室向外远眺,可以做个腿脚放松操等。
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顺手拈来一个眼前的利用碎片化时间的例子。这篇文章,以及本书中大部分文章(如《舒适区舒服,却不是该常待的地方》的素材产生于跑步机上,《比兴趣和热爱更重要的》是在买水的时候偶尔想到的话题,《挣五千花一万,大气者成大器》是在加油站产生的灵感等)都是利用碎片化时间写就的。
拿本文来说,过去一周,我每每想到文中可能使用到的一个素材,就写在手机上,周末用了半个小时把原来的十二个素材浓缩成了八个。文中的每一个素材都是用做家务过程中的十几分钟的碎片时间写就,我将这些素材串连成文,最后再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确认连贯性,确保内容的前后呼应。这就成了。
说个题外话,我在碎片时间的锻炼和写作许多时候都是在瑞斯这个“狗儿子”的陪伴下完成的。今年四岁的他,是我们三年前从动物庇护所领养的,这真是个英明决定。
事实证明,碎片化时间用对了,可以高产。我能,你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