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生态审美教育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加深,生态美学已成为国内外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热点,生态审美教育是生态美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对其进行系统研究能从实践上夯实生态美学的存在根基。而从审美教育的研究态势来看,其基础理论研究基本停留于文化学、人类学与心理学的层面,生态学层面的研究相对缺乏、滞后,而生态美学视角的切入,能更新传统审美教育理念。在当下文艺日益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传统美学在世界美学谱系中常处于尴尬的“失语”境地,生态审美教育着重从中国传统艺术与“乐教”“诗教”中吸取理论滋养,这也能使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遗产在当下散发出新的学术魅力。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生态审美教育是国际上日渐勃兴的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学界对其研究甚少。在国外,与生态审美教育相关的一些理论散见于阿诺德·伯林特的《环境美学》( The Aesthetics of Environment )、约·瑟帕玛的《环境之美》( The Beauty of the Environment )和艾伦·卡尔松的《自然与景观》( Nature and Landscape )的部分章节中。阿诺德·伯林特的“参与美学”与约·瑟帕玛的“积极美学”揭示了生态审美教育的一些特性与内涵,但仍有“人类中心主义”遗痕;卡尔松的“自然全美论”含有敬畏自然之美之意,但有“生态中心主义”倾向,与中国“生态足迹”有限的现实国情不合。
在中国,最先涉足生态审美教育研究的是丁永祥教授和李新生教授,他们于2004年出版了《生态美育》一书,阐发了生态美育的意义与相关教学内容,对生态美育的现状与未来做了简要分析。但对于生态审美教育的哲学基础与理论资源、生态审美教育的特性与范畴以及生态审美教育的模式等,该书均未涉及。且该书出版较早,对国内外最新的生态理论与生态批评、环境美学资源吸纳不够。稍后涉足生态审美教育研究的是滕守尧教授,他在《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一书中提出生态式艺术教育的理念。该教育模式意在通过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交叉融合,通过美学、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创造等多种学科之间的生态组合,通过经典作品与学生之间、作品体现的生活与学生日常生活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等多方面和多层次的互补、互动与互生关系,来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感知与创造能力,从而达到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目的。滕守尧教授的“生态式艺术教育”理念改进了传统艺术教育的方法,可作为生态审美教育的一种模式,但该模式缺少生态本体论视域的观照,未将“自然”引入审美教育之维。2010年,曾繁仁出版的《生态美学导论》将生态审美教育作为生态美学的一个范畴,简要论述了生态审美教育的内容与实施手段,但他对这一范畴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此外,与之相关的代表性论文有祁海文的《走向生态美育——对生态美学发展的一种思考》、林建煌的《自然陶养、自我化育——论生态美育》、张超的《我国美育的实践困境及生态美育的启示》、丁永祥的《生态审美与生态美育的任务》、方焓的《生态美育视域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和吴素萍的《生态美学的实践走向:语文教育中的生态美育》等。不难看出,这些研究成果只涉及生态审美教育的意义探讨和语文课堂教学操作,生态审美教育的哲学基础、理论资源、审美范畴、教育模式等还有待深入地研究。
二、本书的研究内容与观点
生态审美教育是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和环境设计艺术化的背景下诞生的一种审美教育形态。它既相异于侧重认知性的环境教育,也不同于以艺术为唯一手段的现代审美教育。为了确定其理论边界,使之与其他的教育形态相区别,本书从哲学基础、理论资源、教育性质、审美范畴、教育模式与实践途径六个方面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构建生态审美教育的理论体系。
生态审美教育的哲学基础。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建立在康德的物自体与现象界分裂的二元论哲学基础之上,以艺术教育为唯一手段,在工业革命时代,不可避免地带有“人类中心主义”倾向。生态审美教育以生态整体主义为哲学基础,以生态美学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从根本上实现了审美教育由“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整体主义”的转型。本书不仅从发生学的层面探讨生态审美教育的生成缘由,批判席勒审美教育思想的二元对立思维和人类中心主义倾向,而且结合贝塔朗菲、普里戈金的复杂性生态哲学,阿伦·奈斯的深层生态学,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和罗尔斯顿的荒野哲学,阐释了生态整体主义的内涵。
生态审美教育的理论资源。现代审美教育以席勒审美教育思想为基础,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吸纳西方现代哲学与美学思想,具有明显的“欧洲中心主义”倾向;而生态审美教育在理论资源方面兼收并蓄,既汇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生态智慧与西方审美教育思想的生态元素,又吸纳了西方当代盛行的环境美学与生态设计思想。本书具体探讨中国古代审美教育的实施手段、教育过程和言说方式,中国传统艺术的生态智慧与中国古代的自然审美模式,西方古代朴素的自然审美教育思想,西方现当代教育家夸美纽斯、卢梭、杜威、加德纳等人的生态审美教育智慧。
生态审美教育的性质。现代审美教育以艺术为手段,它是一种主客疏离的、视听感官的“静观美学”的教育;而生态审美教育将“自然”引入审美之维,是一种身体感官全部介入的“参与美学”教育。本书在中西美学的比较视域中认定,生态审美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教育、价值教育、生态伦理教育和生态责任教育。
生态审美教育的范畴。现代审美教育在“艺术”的名义之下,以“情感”“自由”“经验”“想象”“趣味”“游戏”等为范畴,而生态审美教育以一系列与人的美好生存密切相关的诸如“场所意识”“共生性”“家园意识”与“诗意地栖居”等为范畴。
生态审美教育的模式。现代审美教育以“艺术”为教育手段,通常采用“灌输”或“园丁”式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生态审美教育采用生态式艺术教育模式和生态本体论审美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生态型人格和生态审美意识。本书以阿伦·奈斯的浅层生态学与深层生态学为依据,讨论生态式艺术教育和生态本体论审美教育的理论支点;研究生态式艺术教育的操作原则与方法、生态本体论审美教育的手段、欣赏模式和审美过程,并探求生态式艺术教育与生态本体论审美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生态审美教育的实践途径。生态审美教育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品格,它倡导以“生态美”的规律来保护环境,指导农业生产和城市景观建设。在环境保护中,它强调环境的审美维度;在农业生产中,它强调农业生产价值、审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统一;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它强调城市的“宜居性”和“审美性”。本书探讨环境保护的生态策略,主要论述生境管理模式、环境污染的处理方法以及公民绿色消费方式等;在农业生态方面,本书探讨生态农业的价值观、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模式;在城市生态建设方面,本书主要研究城市自然生态、城市“场所意识”和城市人文景观的保护策略等。
三、本书的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本书的创新点:其一,本书从哲学基础、理论内涵、审美范畴、教育范式、培养目标等方面比较了生态审美教育与现代审美教育的异同,论证生态审美教育存在的合法性和必要性;其二,本书系统挖掘、剖析了蕴涵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生态审美智慧,丰富了中国艺术史的研究成果,为当下艺术学、生态美学以及审美教育的研究提供思想资源;其三,本书在生态整体主义的哲学视域下,反思、批判西方现代审美教育思想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重新思考人与自然、艺术与生态的关系;其四,本书结合中国教育、教学的实践,试图探索出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生态审美教育模式,并以其成果指导环境保护及城市、乡村的生态建设。
本书的研究方法:其一,坚持以生态整体主义及其所包含的存在论思想为哲学基础,以生态美学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其二,比较研究法,从哲学基础、审美观念和教育理念等方面比较中西方审美教育观念的异同,探寻差异存在的缘由,并对其进行甄别与整合,为生态审美教育理论的建构提供价值参照;其三,理论联系实际,本书超越传统审美教育研究的纯理论探讨,紧密结合中国自然环境恶化的现实,为解决我国日益加剧的生态危机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