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高质量发展是突破攻关期的关键举措
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准备成长期和迅速成长期之后,从2012年开始已进入第三阶段——“新常态”。中国的经济发展“新常态”是指经济发展的高效率、低成本和可持续,也即中国已正式开启了由高速发展向中高速发展、由中等收入水平向高收入水平、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高以及由部分富裕向全面富裕进行转变的进程。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上述主要预期目标,考虑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符合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际”。
我国虽然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用上百年时间走过的路,经济总量跃升全球第二,制造业规模跃居为世界第一,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人均水平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巨大差距,特别是“大而不强”特征明显,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因此,鉴于我国复杂的发展形势,艰巨的发展任务,尽快突破我国发展面临的攻关期,尽早实现高质量发展,对于中国经济未来的健康发展、国力的日益强盛而言具有非凡意义。
(一)高质量发展是中国新时代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建国70年来,尤其是自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经济发展迅速,我国经济当前已经跃升为全球第二,2019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70892元,同比增长5.7%。我国同时也是世界的第一大制造大国、第一大消费大国和第一大外汇储备大国。经历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三十余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国民经济整体上已进入产能相对过剩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也相应地转化为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的经济发展亟须由原先的高速增长模式转向高质量发展模式。我国经济发展在转向“新常态”的同时要想成功传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就需要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实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能充分发挥的道路。而结构转型升级,即是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服务性行业的发展,增强大三产业所占的比重。根据国家统计局披露的数据,在1960—2019年期间,我国第三产业GDP从477亿元增长到534233亿元,占GDP的比重从1960年的32.4%先降至1980年的22.3%,后又上升至2019年的53.9%。虽然我国的第三产业占比正在逐年提高,不断契合着我国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但是区域间的占比较为不平衡,且与英美等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比接近80%的程度仍然具有较大差距。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第三产业占比方面的较大差距,一方面说明了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布局尚待进一步优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较大的经济增长空间,而这亟须要高质量发展这一推手来推动我国产业的升级和结构的优化。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新时代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而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换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面临多重挑战。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就需要明确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则需要进一步明确如何推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要从哪些方面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也是我国在当前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确定经济发展模式、制定发展战略以及实施相匹配的宏观调控的根本指向。中国在今后的经济发展,势必要抛弃当前的发展模式,要走上质量唯上、效益优先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二)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区域平衡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论断。这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党中央审时度势,根据国内实际情况对当今中国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是党的十九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目前,我国的社会发展确实呈现出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一方面,我国经济依然保持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近些年来均有了较大提升,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约54万亿元增长到90余万亿元,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更是超过了32%。另一方面,我国的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和外汇储备长期位居世界前列。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较为突出,截至2018年底,我国尚有1660万农村贫困人口,这都需要我们站在国家战略层面以高质量发展加以解决。
在城乡区域发展方面。近年来,为了尽快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党中央针对“三农”领域出台了较多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特别是近几年的“中央1号文件”持续聚焦于农民收入、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在此背景下,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在不断加快,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城乡二元经济问题呈逐年持续改善趋势。但是由于城乡二元发展基础差距较大,短时间内的改善程度极为有限,不仅如此,部分地区城乡的二元经济问题还呈现恶化趋势。众所周知,基于我国庞大的人口红利和体制优势,特别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始终保持超高速发展态势,已被世界各国冠之以“中国速度”的美名。但是,我国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却面临着愈发严重的发展不均衡问题,主要表现在非中心城市之间交通设施的不完善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方面。
在东西部区域发展方面。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两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形势向好的背后,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却存在着较大的发展差距。在此以2015年人均生产总值为例进行比较。2015年,作为东部典型省份和城市的浙江、江苏和上海的人均生产总值分别为77644元、87995元和103796元,而作为西部典型省份的甘肃、贵州和云南三省份的人均生产总值分别为26165元、29847元和28806元,平均差距在3倍左右,最低和最高两者间的差距更是将近4倍。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在2018年公布的31个省份的GDP数据,排名前四的省份分别为广东、江苏、山东和浙江,接下来较多的是中部省份,诸如河南、湖北和湖南等,而较多的西部省份排名相对靠后。2018年人均GDP排名前五位也均为东部省份: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和山东省。基于上述统计数据,显然,东部经济发展仍然遥遥领先于中部和西部地区。此外,我国东部经济发展相对较为快速,而中西部的发展就明显滞后。虽然党中央在国家层面对中西部地区进行了诸如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等的战略性部署,但是由于中西部地区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且聚集了较多的贫困人口,两地与东部地区之间已然存在较大差距。总体来看,中西部地区在劳动力、土地和自然资源等方面存在发展比较优势,但是在资本、技术和基础建设方面却存在比较劣势,从而阻碍了综合比较优势的体现和经济的发展。我国东西部区域较为不平衡的发展状态,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健康持续发展的瓶颈。
对此,只有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才能针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产业的转移、升级和转型,协调东、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以高质量发展为抓手,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三)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开放步伐日益加快,进出口总额一直呈快速上升趋势。1978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仅为355亿元,2019年全年的进出口总额提升至了31.54万亿元人民币,是1978年的887倍。可见,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世界经济,同样,世界经济的良性发展也已离不开中国的参与。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多年少有的复杂的国际环境。在国际关系方面,与以往不同的是,我国经济体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常规的韬光养晦式发展道路需要做必要的调整。在国际合作和竞争方面,中美贸易摩擦仍在持续,且由美国带头推动的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日益猖獗,各国不得不断出台新的贸易保护措施,使贸易战的阴云加剧聚集。在国家安全方面,叙利亚战火的重新燃起、恐怖主义死灰复燃的威胁均使得国际安全形势更加严峻,全球和平不断遇到新威胁。此外,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各国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日益密切,全球治理体系和规则也正面临重大调整。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深入发展,中国经济发展面对着持续升温的国际贸易摩擦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同时,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也正在加速,新一代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以及智能制造技术等领域正不断取得突破,中国的经济发展正面临着新的一轮世界科技革命更迭的挑战。在目前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我国只有通过主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以开放式、共享式的发展方式为主导,积极化解与他国间的矛盾,保持与他国良好的国际关系,才能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和环境。
2019年底开始爆发的全球疫情,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隔离和封城措施,学校停学、工厂停产、外贸萎缩等对已经处在下滑通道的全球经济而言更是雪上加霜,难掩世界贸易市场的萧条景象,使得本已较为复杂的国际经济局势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因此,在如此复杂的国际环境下,要想降低国际局势的动荡和市场的萧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中国经济就更要以前瞻性的眼光,要更加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充分利用国内与国际的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加深改革开放的力度更为主动地参与到全球经济体系中。在当下的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中,更为动荡和更为复杂的国际局势与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转换叠加在了一起,这使得中国经济突破发展攻关期进而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升级尤为显得迫切。
(四)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迫切需要
相较西方发达国家二百多年时间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发展起步于改革开放之后,要想追上并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程度,就必须要推动包括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以及农业化在内的整个经济现代化体系的构建。一是要建设创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在这一过程中,要顾及全局,实现各实体经济集聚群组的协同式发展,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率。二是要建设统一、开放、公平、透明的市场体系。市场经济是由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功能的经济,而市场体系则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我国需要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从而实现市场准入畅通、开放有序、竞争充分、秩序规范,实现经济体系现代化的目标。三是要建设效率和公平兼顾的收入分配体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收入的公平分配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经济发展要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高质量发展需要更为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未来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需要坚持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要素配置和价格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创造机会公平的竞争环境,维护劳动收入的主体地位,为收入二次分配提供物质基础。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控作用,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体系。四是要建设各具特色的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从战略高度上讲,城镇化与乡村振兴都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二者不可偏废。城镇化水平低,不可能是现代化国家。城市高度繁荣,乡村一片衰败,也不是完整的现代化国家。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齐头并进,才能有效地解决城市发展不充分、乡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因此,区域协调发展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在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坚持新的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优化发展举措,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迈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五是要构建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把钥匙,并且唯有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动力升级才能实现。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看,要求充分发挥改革开放动力引擎作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动能,打造现代经济体系,同时按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协调统一的要求,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构建起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可见,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不仅要处理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系,推进城乡经济、区域经济和国际经济之间的高质量发展建设,还要处理好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关系,进而推进市场质量、信息质量以及服务质量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