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现阶段为什么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进入新时代,无论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是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各级领导干部都提出了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的要求。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提出了独创性理论成果,不仅有力地指导了我国的发展实践,还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从中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实践中,能够证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指导思想的成功。在新时期,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今后一段时期需要解决的重大实践问题,该问题的背后涉及政治经济学的若干重要理论。实践证明,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能够有效摆脱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内在局限,对构建中国特色的创新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渊源、产生及发展
1.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属于政治经济学范畴,其中“政治经济学”一词首次出现在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A.蒙克莱田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1615)一书中,内容涉及国家经济管理问题。17世纪中叶,由威廉·配第开创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在18世纪由亚当·斯密集大成,并在19世纪初由大卫·李嘉图完成。由于当时古典政治经济学受阶级利益的局限,并未对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进行考察,而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联系进行一定程度的研究。之后,沿着古典政治经济学庸俗和科学这两种成分,分别产生了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两大体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及初步发展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始于19世纪40年代初。到了50年代初,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已基本形成。1858年2月,马克思在给拉萨尔的信中提出了其政治经济学写作的“六册计划”,并于第二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第一分册《序言》中首次公布他的“六册计划”,即《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以及《世界市场》。总体来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包括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国民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国内市场与经济运行方式,劳动价值论是其理论基石;第二部分则为建立在国际价值理论基础上的世界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世界市场与世界经济的运行方式,这两个有机组成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以“资本”这个最为本质及抽象的经济范畴为逻辑起点,马克思按照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以及从抽象到具体、由简单到复杂的分析方法来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考察,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依据,试图揭示现代社会的运动规律。受李嘉图、早期社会主义者、达尔文、黑格尔以及费尔巴哈等的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并围绕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采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分析方法来对社会经济进行分析;第二,首次提出劳动二重性学说和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第三,揭示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并建立了剩余价值理论;第四,阐述了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替代的必然性以及对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一些基本特征的预见。总体来看,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的政治经济学,其研究对象不仅偏重于生产关系,还重视人们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关系,并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主客体关联,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彰显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进而向着更高的阶段发展。
(2)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一步发展。他分析了帝国主义阶段经济的垄断特征,围绕生产力、商品货币关系等内容创立了帝国主义理论和过渡时期的理论。在列宁之后,斯大林基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初实践,概括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规律。斯大林时期建立的计划经济模式被多个社会主义国家效仿,斯大林一直把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并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对社会生产中生产力组织问题给予批评。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苏联政治经济学中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研究仅限于生产关系层面。斯大林逝世后,各社会主义国家虽然采取了经济改革,但是后果相异,其中苏联和东欧国家退回到资本主义制度,中国则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理论成果
1.“站起来”阶段
近代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马克思《资本论》等著作中的有关分析,为殖民问题开辟了丰富的领域。受马克思对俄罗斯社会发展道路的启发,即:一是落后国家不必走欧洲道路,甚至能够避免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二是在审视社会发展道路时,应将具体的历史进程与自身特殊历史条件相联系,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以及《新民主主义理论》等著作中辩证地分析了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和革命性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行了最初的探索,并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经济发展,深受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理论形式和方法论的影响,实际上是按照“苏联模式”进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建设。理论上偏重于生产关系的研究,实践上采取了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来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1956年后,随着社会主义的初步建立,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病逐渐显露,毛泽东针对“共产风”、否认商品货币关系等“左倾”思想等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进行探讨,认为我国仍存在商品生产,价值规律还在起作用,他强调了价值规律在等价交换和经济核算等方面的作用。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就“十大关系”作了重要讲话。他认为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但不能忽视生活资料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从长期看,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将促使重工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事实上,毛泽东的这些思想皆是中国化的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重要成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违反了客观经济规律,国民经济建设出现重大困难,不得不对国民经济进行重大调整。在此背景下,我国学术界从二十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开始结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深入研究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探索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具体化和中国化,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总体来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并开创了“站起来”的时代,此时的毛泽东思想可以概括为推翻旧社会从而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政治经济学。
2.“富起来”阶段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也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中,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将中国经济从传统计划经济的思想桎梏中解放出来,有力推动了中国实践的不断完善和理论的不断自觉。该阶段不仅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索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还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需注意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转变的过程中,我国没有照搬苏联或者东欧一些国家的“休克疗法”,而是从实际出发摸索出了一条双轨、渐进的发展道路。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再次强调了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于1992年南方谈话中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论断。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这些理论成果不仅成为指导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心骨,也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基于此,中国立足于“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一基本国情,依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等思想路线,逐步摆脱了计划经济模式的束缚,开创了“富起来”阶段。
3.“强起来”阶段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启了强起来的时代。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以及在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通过发展生产力、增进人民福祉来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在该思想的指导下,产生了关于新时代及其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新发展理念、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理论以及对外开放理论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系列的创新成果。其中,新发展理念不仅科学总结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经验,也开辟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等一系列举措,围绕着高质量发展理念,极大地推进了中国健康稳定的发展。
纵观中国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到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在这不太长的时间里无论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都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虽然这一系列理论面临着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历史任务,但是一代代中国领导人始终围绕着“发展”这个主题致力于中华民族能够“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基本国情的发展道路。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地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理念,该理念不仅是对当前形势的科学判断,亦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