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级的竞争,是细节竞争
逃不脱的寿命曲线:企业寿命有多长?

图1-1 企业寿命曲线图
像王朝周期更替一样,很多企业的发展都经历了初创(Startup)、成长(Growth)、成熟(Peak)、下降(Decline),最后破产倒闭的过程(如图1-1所示)。听过太多知名大企业瞬间倒塌的例子:金融界巨头,1850年创立,历经150多年发展的雷曼兄弟公司在2008年次贷危机中轰然倒塌;创造了世界车坛的速成神话,给韩国人带来过无限自豪和荣耀的韩国第二大汽车生产企业大宇汽车公司,因资不抵债和经营不善,最终于2000年12月结束了其“不沉航空母舰”的神话;曾为中国乳品行业龙头企业的三鹿集团,因三聚氰胺事件,于2009年2月12日宣布破产……
比尔·盖茨常说,微软距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那么一般企业的寿命到底有多长呢?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美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大企业平均寿命不足40年。而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因此,如何在全球竞争的背景下起步,并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任何企业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日本企业长寿的秘诀:关注细节,精益求精

图1-2 200年以上的企业分布图
调查显示(如图1-2),全球41个国家中,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有5586家,其中日本企业占据了3146家,其次为德国企业,不过其数量仅为837家,约为日本的1/4。荷兰和法国分别以222家和196家排名第三、第四。调查还显示,日本现在约有260万家企业,其中拥有百年以上历史的企业约为3.3万家。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日本是长寿企业最多的国家。
另根据韩国银行2008年发表的“日本企业长寿原因及启示”报告显示,现存有记录的世界最古老企业中,排名靠前的基本都为日本企业。比如排在第1位的“金刚组”,创业于公元578年,距今(2019年)已有1441年的历史;排名第2位的“甲州西山温泉庆云馆”,创业于公元705年,距今(2019年)已有1314年;第3位的“千年之汤古”,创业于公元717年,距今(2019年)已有1301年,三家企业寿命均超过1300年。
日本企业能如此长寿的原因很多,如坚守本行、待员工如家人等,但关注细节、精益求精的态度无疑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日本最大的综合性办公用品供货商国誉(KOKUYO),是黑田善太郎于1905年创立,最初仅生产当时在日本普遍使用的账本(日式账本)。公司有一条家训——“正百枚”,据说,在黑田善太郎创业时,销售日式账本的同行之间虽然都声称所销售的是“账本100枚”,但实际上只有98枚,因为前后两张封面也算了进去。黑田善太郎对这一现象非常气愤,力主“既然说是账本100枚,那就应该确保实际可使用的账本页数为100枚”,并率先带头销售实际页数为100枚的账本。黑田善太郎就从这个小小的细节入手赢得了信誉,“正百枚”也作为家训代代传承,影响着国誉公司的百年发展历程。
日本企业关注细节处处皆有体现,并尽可能在最小的地方做最多且最方便的事。有些便利店贴心地在收银台下面设置了小小的洗手台,方便顾客买了食物想吃,又苦于无处洗手。商场里的儿童厕所不仅便池、洗手池矮小,并带扶手,墙上还贴有可爱的卡通图画,带孩子的家长不会为小孩上成人厕所发愁。无论是店铺还是大型游乐场,开门迎客的时间都准确到秒,8点就是8点,绝不会是8:01或7:59。商场里的商品,小到一把指甲刀都有相对应的名字。
日本企业正是用这种把细节做到极致的精神赢得了世界客户的尊重,也成为企业长寿的重要秘诀。
荣华鸡为什么干不过肯德基?
1987年肯德基在中国建立第一家西式快餐厅。很快,肯德基以其鲜明的特色,优美、简洁的环境,标准化制作的食品,热情、周到的服务,吸引了大批食客,尤其是青少年前来就餐。肯德基这种全新的形式以及丰厚的利润,大大刺激了中国传统的饮食业,一些国内餐饮企业也纷纷起而效仿,准备与其一争高下,上海的“荣华鸡”即是其中之一。
荣华鸡快餐公司成立于1991年,刚成立的两年,公司最高日营业额达11.9万元,月平均营业额达150万元,两年累计营业额达1500万元,效益最好的黄浦店,一年就有300多万元的利润,职工两年内发展到近300人。北京、天津、深圳等多个城市向荣华鸡发出邀请,新加坡、捷克等外商也邀请荣华鸡前去发展,中华民族的烹饪文化有望在异国他乡开花结果。1994年,荣华鸡在北京开了第一家分店,声称:“肯德基开到哪,我就开到哪!”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荣华鸡在与肯德基的较量中逐渐败下阵来。2000年,荣华鸡快餐店从北京安定门撤出,荣华鸡为期6年的闯荡京城生涯,画上了个不太圆满的句号。与荣华鸡宣布撤出京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0年肯德基在中国23个城市里增开85家连锁店,并在北京正式宣布其在中国的连锁店一次突破400家。
《亚洲周刊》2000年4月刊登了世界著名调研公司AC尼尔森公司在中国30个城市所做的一份调查:在“顾客最常惠顾”的国际品牌中,肯德基排名第一。有统计显示,肯德基在中国大陆的营业额接近40亿元人民币,而它在全球的营业额更是惊人地达到了220亿美元,居世界餐饮业前列。
中国作为一个烹饪大国,有着几千年美食文化的传统,而且中式快餐能为百姓提供更符合大多数消费者饮食习惯的食品和服务,本应该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上风,可十几年下来,洋快餐稳扎稳打,占据了快餐业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为什么在快餐业的竞争中,我们却屡屡以失败告终呢?
荣华鸡失败以后,创立荣华鸡的新亚集团领导层对经营方式、竞争优势进行了一番反思。他们发现,说到竞争优势,产品只是一个表面现象,而产品背后很多深层的管理方面的东西才是决定竞争成败的关键。荣华鸡之所以落败,根本原因在于细节。
上海新亚集团是上海旅馆业、餐饮业中最大的集团之一。集团内的国家级的厨师大概有几百名;要说产品开发能力,产品的口感,肯德基绝对比不过它,但是存在的问题在哪里?问题的分析恰恰得从这些名厨入手。这些名厨都是手工化操作,教徒弟没办法标准化。一个厨师如果晚上多喝了一口酒,第二天做出来的食品口味可能不一样;早晨如果多吃了一点咸菜,做出来的产品的口感与昨天又不一样。所以,每天烧出来的口味是不一样的;教出来的徒弟也不一样。因而,食品就没办法根据标准进行批量化生产。
再来看肯德基,其真正优势在于其产品背后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肯德基在进货、制作、服务等每一个环节都有着严格的质量标准,并有着一套严格的规范来保证这些标准得到一丝不苟地执行。配送系统的效率与质量、每种佐料搭配的精确(而不是大概)分量、切青菜与肉菜的先后顺序、烹煮时间的分秒限定(而不是任意更改)、清洁卫生的具体打扫流程与质量评价量化,乃至于点菜、换菜、结账、送客、遇到不同问题的文明规范用语、每日各环节差错检讨与评估等上百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规定。比如肯德基规定食料用鸡,只能养到七个星期,超过七个星期坚决不用。原因是到第八个星期虽然肉长得最多,但肉质就太老。而包括荣华鸡在内的所有中式快餐,恐怕就没有考虑到这些,即使考虑到了也没有细致到这种程度。这正是荣华鸡在与肯德基的较量中败走麦城的原因。

日本汽车与美国汽车的较量
亨利·福特1907年发明的T型车及首创流水线生产方式,对美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经过长期的竞争和兼并,美国汽车制造业由三大汽车公司控制着,它们是通用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和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俗称“三巨头”。三巨头在1993年的销售额总和约2857多亿美元,与当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差不多。
在汽车发展史上,美国汽车业首先以流水作业的生产方式把汽车变成了一款普及性的商品,并打败了汽车发明地欧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是美国汽车黄金发展时期,但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之后,经济省油的日本小型汽车崛起。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日本汽车大举打入美国市场,势如破竹,给美国汽车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三巨头”此后便陷入了长期的衰退,1978年~1982年,福特汽车销量每年下降47%,1980年出现了34年来第一次亏损(也是当年美国企业史上最大的亏损),1980年~1982年的三年间,亏损总额达33亿美元;而克莱斯勒公司濒于破产,通过提起反倾销法案强制日本人“自愿”限制汽车出口数量,方才免于倒闭。美国保持了多年的汽车第一大生产国地位也一度被日本超越。
说起日本汽车进入美国市场这段历史,有这样一个细节。
1980年7月,美国NBC电视台在黄金档时间播出了一个名为“日本能,我们为什么不能?”的电视专题片,时间长达两个小时,其主题是比较美国与日本的工业。NBC节目主持人说道:日本本国几乎不产原材料,工业原材料的95%依赖进口。这就是说,就天然条件而言,日本可算是赤贫。而在美国的市场上,到处都是日本的产品,汽车、家用电器、照相机等不用说,就是要买把铁锤,也是日本制造。在“二战”之前,日本人以制造伪劣产品昭著于世,“日本制造”一词成为取笑劣质产品的口头禅。但时至今日,“日本制造”已经是品质优秀的代名词。美国是汽车制造的王国,可是这个“是”字要写成过去式。因为,日本生产的汽车总和已经超过了美国!
主持人把画面镜头切换到了日本的汽车工厂:日本的汽车工厂日夜加班,连周六和周日都不休息,到处是一片繁忙景象;而美国的汽车工厂呢?画面转向美国汽车城底特律:停工的车间处处可见,街头到处是失业的工人,一片萧条景象。最近听说,美国福特汽车有意替丰田在美国装配汽车。这真是天底下最荒唐的事情,汽车制造的鼻祖居然沦为装配线!而日本的汽车都销售到哪里去了呢?镜头:在美国的高速公路上、在美国的街头、在停车场,到处都是日本品牌的汽车。记者现场采访:“为什么要买日本汽车?”“日本汽车省油。”“日本汽车质量好又美观。”“日本汽车价廉质优。”“日本车使用方便。”“日本人服务态度好,售后服务质量高,用起来放心。”“美国车耗油,费用高。”“维修不方便。”……美国汽车根本不是日本汽车的对手,美国汽车如今是一片打折降价声,但还是斗不过日本汽车。美国的年轻人现在以开日本的小跑车为荣。主持人的语气十分沉重。
一直处于垄断地位并以导师姿态自居的美国汽车业,在日本汽车的进逼下,节节败退,以至于不得不动用反倾销法等其他手段来进行干预。
比起美国,日本的汽车生产起步较晚。先让我们看一下日本汽车发展的几个主要数字:
作为日本第一大汽车生产厂家的丰田公司1933年底才成立,而且只是作为丰田自动纺织机械制造厂的一个部门。
1937年8月,丰田汽车部门独立出来,成立了丰田汽车公司。
1950年,为了学习美国的经验,公司总裁丰田英二专程到美国的汽车城底特律,考察了福特公司的轿车厂。当时这个厂每天能生产7000辆轿车,比日本丰田公司一年的产量还要多。
20世纪50年代,日本汽车工业形成完整体系。
1961年,日本汽车产量超过意大利跃居世界第五位。
1965年,超过法国居第四位。
1966年,超过英国升为第三位。
1968年,追上德国居世界第二位。
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大关,达1104万辆,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30%以上,一举击败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1990年,日本以1348.68万辆的汽车产量创出历史新高。
那么,后起的日本汽车凭什么能与美国较量呢?凭借的是一种将细节做到极致的精神。说到底,世界级的竞争,就是细节竞争。只有不断地关注细节,注重优化流程,将成熟的管理规范通过细节体现出来,才能在世界竞争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