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和尚“非动物”
沙和尚在下界之前是玉帝的卷帘大将,下界之后在流沙河做吃人的水妖,再之前呢?他是怎么成为“玉帝近臣”的呢?且看他的自述:
“自小生来神气壮,乾坤万里曾游荡。英雄天下显威名,豪杰人家做模样。万国九州任我行,五湖四海从吾撞。皆因学道荡天涯,只为寻师游地旷。常年衣钵谨随身,每日心神不可放。沿地云游数十遭,到处闲行百余趟。因此才得遇真人,引开大道金光亮。先将婴儿姹女收,后把木母金公放。明堂肾水入华池,重楼肝火投心脏。三千功满拜天颜,志心朝礼明华向。玉皇大帝便加升,亲口封为卷帘将。”
整整一大段,找不到沙僧原型是什么动物的信息,在书中的其他地方也没有。看起来,“沙和尚”就是由一个凡人修道成仙的,而不是其他的什么“动物”,某些影视剧把“沙和尚”描述成一条怪鱼,这个在原著中是找不到的。所以,我们不再专门为他立题,就在这里补充一点他的信息。
在玄奘法师的传记中,“孙悟空”的原型“石磐陀”,中途离开了玄奘,玄奘只带着一匹“瘦老赤马”前行,独自穿越大沙漠“莫贺延碛”。
“莫贺延碛”,即现在甘肃玉门关外的“哈顺戈壁”,那时又称“八百里瀚海”,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目力所及看不见飞鸟,地上看不到走兽,也找不到任何草木水源,比现在所说的“无人区”还要可怕,还有两句更吓人的话,“夜则妖魑举火,灿若繁星;昼则劣风拥沙,散如时雨。”所谓“妖魑举火”,应该不是什么真的妖精鬼魅,有可能就是死在戈壁中的人和动物尸骨发出的磷火,当然也有可能是置身荒漠中的人达到生理极限后产生的幻觉。至于“昼则劣风拥沙,散如时雨”,相当于整日的沙尘暴,这也是“莫贺延碛”的另一个名字——“沙河”的来历。
是的,“莫贺延碛”就是《西游记》中“流沙河”的原场景。这个真实版的“流沙河”不是大河而是大戈壁,凶险程度一点儿也不比小说里差。玄奘走进大沙漠不久,就迷路了;接下来还有更致命的,他的水袋里的水都洒光了。玄奘走到第五个夜晚,已接近死亡的边缘。就在这一夜,一位高达数丈、手持长戟的神人出现在玄奘的梦中,对他说,还不快快赶路,睡在这里做什么?玄奘惊醒,起身继续赶路,不久,果然遇到了水源,走出了大漠。
【清】陈士斌 诠解 《西游真诠》中的沙和尚
这位大沙漠中的神人,后来被称为“深沙神”。其实在唐宋时期,“深沙神”是一位拥有不少信众的神祇:像“莫贺延碛”这样让人九死一生的大沙漠,人们在穿越它时祈求沙漠“神人”的庇护,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后来,“深沙神”又从“大漠之神”一变而成为“大河之妖”,“莫贺延碛”也变成了取经故事中的“流沙河”。
在小说《西游记》中,“流沙河”算不得“大难”,因为沙悟净的本事最多也就和猪八戒打个平手,而且很快就皈依了,但是其中的一个细节,显示这一难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
观音菩萨在访求取经人的路上遇到了“前卷帘大将”,给他取名“沙悟净”,并命他等待取经人。此时,沙悟净向菩萨汇报了一件诡异的事,说他在流沙河为妖吃人,流沙河本来是“鹅毛漂不起,芦花定底沉”的,他吃完剩下的人骨头一般都会沉下水去,但唯有九个取经人的头骨浮在水上,所以他就把这九个头骨戴在脖子上玩儿。后来,唐僧来到了流沙河,观音派来的惠岸行者(哪吒的二哥木叉)让沙悟净将九个骷髅头串起来按“九宫”排好,中间再安上菩萨给的一个红葫芦,做成一条法船,唐僧师徒就坐上这条船渡过了流沙河。过河之后,九个骷髅头就化作九股阴风,寂然不见。
我们都知道取经路上的妖精们流行一句话,唐僧是“十世修行”的好人,源头就在这里——原来,唐僧的前九世都是取经僧人,只不过都被“沙和尚”给吃掉了,前九次的取经之路,也都是走到流沙河就终结了。这倒很像是一种暗喻,因为如前所述,“流沙河”的原场景“莫贺延碛”之于玄奘,就是一场生死考验。
这个细节,透露出“沙和尚”原型“深沙神”的另一面——曾经吃掉过取经人。这个情节,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就已经出现了。“猴行者”刚刚皈依,说自己知道的事情很多,曾经九次见到黄河水由浑变清。唐僧不信。猴行者又接着说,师父,我知道你前两世都去西天取过经,但是中途遇害,所以现在你是第三世取经,你知道你的前两世是在哪里遇害的吗?唐僧觉得这猴子在胡说八道,于是怼了他一句,你说你什么都知道,那你知道今天天宫有什么事吗?猴行者马上回答:“今日北方毗沙门大梵天王水晶宫设斋。”唐僧于是又“进逼”一步:那么就借你的洪大法力(这应该是意带讽刺的反话),我们去赴斋如何?
结果呢,猴行者立马带唐僧上天参加了毗沙门天王的斋会。此次赴会,唐僧不仅受到了天王的礼遇,得到了很多礼物(其中有锡杖和钵盂),更重要的是,他还得到了一道“护身符”——天王告诉他,前路如果遇到难处,只要叫一声“天王”,他就会得救。后面的故事证明,这一句“天王”真的很有效的,屡试不爽,特别是在“流沙河”。原来,住在那里的“深沙神”,就是吃掉前两世取经的唐僧的妖精。不过这一次,因为有“天王”的庇护,深沙神对唐僧毕恭毕敬,还点化了一座金桥助他过河。
这位毗沙门天王,就是如今庙宇中“天王殿”里“四大天王”之首的“多闻天王”——关于他还会牵扯出不少话题,后文将在“黄风怪”“牛魔王”“无底洞”等章节详细讲述。只说《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这一段,“天王”对“深沙神”有如此的威慑力,所以有传说他就是“天王”的手下大将。到了杨景贤的杂剧《西游记》中,“深沙神”从“天王”的部下变成了玉帝的“卷帘大将”,吃人的次数也增加了,从“两世”变成了“九世”。“卷帘大将”被猴行者征服后,成了唐僧的第二个徒弟“沙和尚”,排在“猪八戒”之前。
小说《西游记》中,“沙和尚”成了三徒弟,他吃掉的前九世取经僧人的骷髅头,有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用途——载唐僧过河的“宝船”,他作为吃人妖精的特征,已经淡化了不少。不过,这种“妖气”被淡化之后,“沙悟净”的光彩也减少了很多,在之后主要的降妖故事中,他往往是缺位的。推测其中原因,大概是猪八戒实在太“有戏”,做孙悟空的降妖助手和谈话对手太合适,而照顾师父、白马和行李,这样一些没什么技术含量、却也很必要的工作,总要有人去做,那就只能交给沙和尚了。
话说这种“锵锵三人行”,在小说《西游记》中有很多组,悟空、八戒、沙僧仨徒弟(白龙马的任务是做“脚力”,基本上不说话,也不参与战斗),车迟国虎力、鹿力、羊力三法师,狮驼岭青狮、白象、大鹏鸟三老怪,金平府的三个犀牛精辟寒、辟暑、辟尘……
“三”是中国人喜欢的数字,“三兄弟”的人设,能造出比较复杂的故事情节,比较多样的人物性格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参差错落,甚是好看。也因为“剧情需要”,三兄弟必得有强有弱,内中必得有一个打酱油的,起到“缓冲”和“平衡”的作用。沙和尚正扮演了这样一种角色——当取经团队出现矛盾的时候,他往往充当“和事佬”。比如“无底洞”一段,老鼠精脱下一只绣鞋变成自己,骗住了孙悟空,腾出真身去把唐僧抓走,孙悟空气得追着八戒、沙僧直打,猪八戒躲都来不及,沙僧却跪下服软:“兄长说那里话!无我两个,真是‘单丝不线,孤掌难鸣。’兄啊,这行囊、马匹,谁与看顾?宁学管鲍分金,休仿孙庞斗智。自古道:‘打虎还得亲兄弟,上阵须教父子兵。’望兄长且饶打,待天明和你同心勠力,寻师去也。”必须给老沙来个赞,一番道理,说得孙悟空熄了火,不简单。
【清】佚名 绘 《彩绘西游记》 八戒与沙和尚在流沙河中大战
而遇到实在需要出头的时候,“沙和尚”也义不容辞,比如“真假美猴王”一段,去花果山找要回行李和通关文牒(实际上是六耳猕猴抢的),唐僧怕八戒与孙悟空不睦,特意派沙僧去,沙僧也就谨遵师命前往;被六耳猕猴赶出来,沙僧又遵师命跑了趟南海去找观音。这一趟对于会筋斗云的孙悟空自然算不得什么,而“云程”慢的沙僧,足足走了四个昼夜,真个不辞劳苦。
从某种程度上说,基本没话的白龙马和话少的沙和尚经常会承担相似的工作,所以,说完了“沙师弟”,我们来重点谈谈这匹非同一般的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