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河龙王
泾河龙王的手下曾经恭维他“八河都总管,司雨大龙神”,听起来官儿似乎大得不得了,可是实际情况呢?
我们都知道有个著名的成语叫“泾渭分明”,说的是在泾河汇入渭河的地方,一边是带黄沙的黄水,一边是清清的河水,区分得很清楚。这个成语其实还有另外一个信息,泾河,其实是渭河的一个支流,而渭河又是黄河的一个支流。至于“八河”,应该指的是泾河的八条更小的支流。也就是说,泾河龙王管辖的,就是渭河的一个支流——泾河流域内的事情。当然,因为泾河紧挨着唐都长安,泾河龙王的权力可能比其他同级别的龙王大一点,或者说,不是权力大一点,而是脾气大一点。
一天,长安城外的一个樵夫和一个渔夫闲着没事聊天。他们聊天的方式很特别,不是说话,而是对诗、对词——好吧,这个应该是吴老先生自己诗兴大发,按照樵夫的语气写一首,再根据渔夫的生活写一首……有滋有味地写了很多首,让读者摸不着头脑,他却乐此不疲,直到玩儿累了,才开始说正事——大概是因为一直没“对”出高下来,所以渔夫和樵夫彼此不服气,到了分手的时候,二人互祝对方有可能赶上“不可抗”的天灾:渔夫请樵夫当心上山遇虎,樵夫请渔夫注意别翻了船。结果,渔夫回嘴说,他不会翻船的,而且必定网网有鱼,因为——“这长安城里,西门街上,有一个卖卦的先生。我每日送他一尾金色鲤,他就与我袖传一课,依方位,百下百着。”
事实证明,还有比樵夫和渔夫更闲的,那就是泾河龙王手下的一个夜叉,偷听到了这话,就当个宝一样献给了大王——泾河龙王,还附送一番拱火的话:“若依此等算准,却不将水族尽情打了?何以壮观水府,何以跃浪翻波,辅助大王威力?”
其实,水族中总会有那么一部分被人捕去吃,属于正常的食物链损耗范围,得了算命先生指点的渔人就那么一个,每天就下一网,能损耗到哪里去?更何况,泾河就在人类的“天子”脚下,少生是非为上!假设听汇报的是四海龙王中的一个,一定会把夜叉臭骂一顿:没事找抽,退下!——是啊,假设是四海龙王,或许根本没有哪个夜叉有胆子做这种汇报吧?
可是,偏遇到的是泾河龙王,沾火就着的脾气,登时就发作了,“急提了剑就要上长安城,诛灭这卖卦的。”幸亏,他的手下有一些明白人,委婉地相劝,“大王此去,必有云从,必有雨助,恐惊了长安黎庶,上天见责。”下属们的话说得隐晦,翻译过来就是,您不能就这么连妆也不化就出门。就您这骆驼头、花鹿角、兔眼、牛耳、蛇项……“九不像”的尊容,现身在全国人口最密集的大唐首都长安城,不要吓死人了?真出了事,您可是担待不起的。龙王想想也对,于是就变了一个白衣秀士去找袁守诚,两人于是打了一个关于下雨的赌。
原本,这下雨的赌就是泾河龙王下的一个套儿,觉得自己一定会赢。再加上手下人一通吹捧,“大王是八河都总管,司雨大龙神,有雨无雨,惟大王知之,他怎敢这等胡言?那卖卦的定是输了!定是输了!”谁不爱听好话呢,于是泾河龙王满心高兴,憧憬着赢了之后怎样去砸卦摊、赶人。没想到,天庭突然来了下雨指令,居然跟算命先生对下雨的时辰、雨量的预测一模一样!泾河龙王当时就被吓晕过去:“唬得那龙王魂飞魄散。少顷苏醒,对众水族曰‘尘世上有此灵人!真个是能通天地理,却不输与他呵!’”
如果泾河龙王吃这么一吓,知道了畏惧,不再去找袁守诚讨说法,也就没事了,可他偏生就是一副“作死”的脾气,都被吓成这样了,还惦记着输赢。有这样的主子,就有来“献芹”的奴才,于是,鲥军师(应该是个鲥鱼精)给出了一个送命的主意——可以更改下雨的时辰和点数。结果呢,打赌赢了,卦摊也砸了,但是泾河龙王也将自己逼上了“问斩”之路。
唐太宗李世民,是泾河龙王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袁守诚指点泾河龙王去哀求“斩龙刽子手”魏徵的“主子”唐太宗。太宗虽然想办法将魏徵的躯壳留住了——让他散朝后留下来下棋,可是没想到魏徵做梦也能杀人,泾河龙王最终没有逃过这一刀。这位得理不让人的泾河龙王,做了鬼也不消停,到太宗的梦里去“骚扰”:“唐太宗!还我命来!还我命来!……你出来,你出来!我与你到阎君处折辨折辨!”虽有观音菩萨用杨柳枝暂时驱走了泾河龙王,唐太宗却因此得了重病,饶是秦叔宝、尉迟敬德在前门做门神,魏徵在后门守卫,还是挡不住太宗病情加重,最终不得不到阴司走一遭。
帮人(帮龙)居然帮出了这么大的不是,这件事上,唐太宗实在是被绑架了。
有网友说,泾河龙王是被观音给“黑”了。观音奉命寻找取经人,但是当她来到大唐地界,发现凭自己和木叉师徒两个来找取经人很是困难,所以就想办法由泾河龙王犯天条引出唐太宗游地府。太宗到了地府,从十代阎罗的口中得知,泾河龙王的案子其实已经销了:“自那龙未生之前,南斗星死簿上已注定该遭杀于人曹之手,我等早已知之。但只是他在此折辨,定要陛下来此,三曹对案,是我等将他送入轮藏,转生去了。”也就是说,泾河龙王的事根本不是太宗到地府来的理由,真正的原因是他的阳寿已经到了。好在,魏徵在阴司的朋友崔判官,悄悄为太宗增加了二十年阳寿,又平安地送回到阳间。
【清】周培春 绘 袁天罡
既然已经来了,当然要“随喜”一下,到此一游。此游真正让太宗心惊的,是见到了被他害死的父亲李渊、兄弟李建成李元吉,以及在隋末唐初被他扫灭的“六十四处烟尘,七十二处草寇,众王子、众头目的鬼魂”。先前为了上位杀人无算,阴司鬼神报应难道真的不怕吗?所以,在崔判官的建议下,回阳之后的太宗下旨超度亡魂。委派重臣在全国甄选做法会的大法师——然后,“江流儿”玄奘被选出来了。再然后,观音菩萨终于可以面授取经之事了。
有一点道理。你可以说观音是故意指使袁守诚惹怒泾河龙王的。不过,观音能不能指挥得动袁守诚呢?不一定。因为,袁守诚是“当朝钦天监台正先生袁天罡的叔父”,袁天罡是道家的著名人物,给著名的二十八宿起动物名的就是他,他的叔父袁守诚算卦问卜,也是道家的本事,而观音菩萨是佛家,道家传人会不会那么听佛家的话呢?
此外,从泾河龙王和袁守诚打赌,到太宗游地府,再到甄选出玄奘做法事,这“战线”拉得太长,不可控因素太多。如果泾河龙王听了夜叉的汇报时不去惹袁守诚,或者在收到天庭的降雨指令后严格执行,不更改雨量和时辰,那是怎么样也死不了的。如果不是崔判官去接引太宗,“改寿”的事就没有了,那么太宗阳寿已到,怎能再回阳间?如果甄选高僧的官员,选的不是玄奘呢?……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引不出玄奘来。所以,观音是不是“主动出击”,在情节推动上起的作用不大。
后文到了“黑水河”一回,我们终于知道了泾河龙王为什么这么目空一切、好勇斗狠——因为他是西海龙王的妹夫,又管着长安附近的水域,级别虽不高,身份却有点特殊。估计在遇到袁守诚之前,别人都是很给他面子的,一路顺风顺水,养成了一副不知敬畏、听不得反对意见的“大爷脾气”。有这样脾气的“主子”,自然就会有像夜叉、鲥军师这样出馊主意的下属,不“作”到死不算完。就算是观音菩萨想“黑”泾河龙王,也应该是事先了解到了他“作死”的脾气,才好“下手”,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