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孙行者
绕来绕去,总算将孙行者的原型动物以及文学形象的源流,说了一个大概。不过,吴承恩版《西游记》不仅是之前取经故事的总结,更是提升和重塑。这么说吧,如果没有吴承恩“重塑”出来的“孙行者”,那么今天猴家族的文化地位想必会下降不少。
吴版《西游记》之前故事中的猴子,不管和取经有没有关系,大多都是有缺陷甚至有恶名的。
比如被视为孙行者原型的“无支祁”,不论性别是男是女,反正是个喜欢兴风作浪的水妖,而作为“镇压”他或者她的大禹或者僧伽,都是代表正义的一方。而吴版《西游记》之前出现的各种“大圣”(“通天大圣”“齐天大圣”等),大多有小偷小摸的毛病,偷老君的金丹,玉帝的仙酒……不仅偷,还抢——抢人家的老婆。
话说古时候有一个叫欧阳纥的人,漂亮的妻子被一只白猿抢走了。欧阳纥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白猿的洞穴,设计杀死了白猿。不过此时,欧阳纥的妻子已经怀孕了,后来生下的儿子,长得像猴子……
这个故事出自唐传奇《补江总白猿传》,其实是带有人身攻击性质的。因为,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父亲就是欧阳纥,而欧阳询本人,据说面目丑陋尖嘴猴腮……小说创作者的初衷大概是想“恶心”一下欧阳询,不过作品本身还是很有特色的,是早期“猿猴抢亲”的故事中最著名的一个。
我们前面提到的宋元话本《陈巡检梅岭失妻记》,陈巡检的妻子是被猴精申阳公“齐天大圣”抢走了,不过陈妻宁死不从,没有失身,这当然是为了照顾人们的贞洁观。
杨景贤杂剧《西游记》中的“通天大圣”,老婆也是抢来的,是金鼎国的公主。为了讨好老婆,“通天大圣”还去偷了王母的仙衣。然后,“通天大圣”被天兵天将擒拿,公主被送回了家。这位“通天大圣”后来随唐僧取经,时不时地还会显露出一些好色的本性,比如在女儿国,师徒四人被众女子“围困”求欢,终于逃脱之后,他居然为自己没“得手”而懊恼;为了“找补”一下,接下来在“火焰山”狠狠地调戏了一把“铁扇公主”(铁扇公主在杂剧中还是单身)!
以上这些猴子,品行实在不怎么样。吴版《西游记》虽然保留了猴子们“大圣”的“曾用名”,但是他们的故事却被打散后重新排列组合,删除和“转移”了很多元素,又注入了很多新元素,最终,塑造出了一只完全不同的猴子。
首先,把“好色”的行为“转移”给了猪八戒:在天上调戏嫦娥,在凡间强霸高小姐,取经一路,好色的毛病也时有发作。实际上,对取经团队来说,“色念”是一大考验,既然要唐僧、孙悟空包括沙僧都“干干净净”,这个毛病只能扔给“呆子”。而以“呆子”的整体人设来看,“好色”在他身上,只是“缺点”而不是“恶行”。至于更加恶劣的“抢亲”行为,则“移植”到了“宝象国黄袍怪”“朱紫国赛太岁”等故事中。
然后,从“无支祁”那里“移植”来了猴子的身份和无边法力,而像兴风作浪、涂炭生灵之类的“坏事”,则“转移”到了“通天河灵感大王”等的故事里。
至于“偷盗”,叙述方式也和以前很不同。偷蟠桃、盗御酒、偷仙丹,祸闯得很大,可是——偷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太上老君的东西,说到底只是挑战“权威”、冒犯至尊,并不会妨碍到弱小者;反而是那些“至尊”们,就因为一点吃的喝的,就天罗地网、十面埋伏来捉人,太小题大做了!所以,孙悟空闯下了天大的祸,我们反而看得津津有味——就像,一个好奇心重又喜欢恶作剧的孩子,完成了那些别人想做但不敢做的事,可恼可恨,但是也很可爱。
如此重塑之后,取经“正片”中的孙悟空,变得有始有终、有情有义、疾恶如仇……这些大家说了很多年的优点就不多说了,且说说他的缺点。这些缺点,往往与“猴脾气”有关。
性急多动。
这来自猴子好动的天性。大多数猴子的主要生活空间在树上,手脚并用,迅速敏捷,没人计算过它们每天在树上要“迁移”多远,反正普通人在树下跟踪,是很难跟上的。这种“没半刻宁时”的生活状态,自然不会锻炼出多好的耐性来。在流沙河,孙猴子和八戒商量好了,由八戒将“妖精”也就是沙和尚引上岸再打,可是他们刚在水中露头,铁棒子就打下去了。结果,“妖精”学了个乖,“猫”在水里不出来了。在五庄观,猴子受不得清风、明月两句损话,一怒之下就推倒了“天下灵根”人参果树。人说猴急猴急,说的就是他。
恶作剧。
前面说过,猿猴们的智力水平、行为习惯和我们人的童年时期差不多,其中也包括“恶作剧”。话说研究非洲丛林黑猩猩的英国女科学家珍妮·古德尔,某次发现黑猩猩们“拜访”了她的帐篷,把什么都翻了出来,搞得乱七八糟。珍妮不以为忤,她认为,黑猩猩在“恶搞”当中玩得很开心,而它们能到“她家”来拜访,说明已经“不把她当外人儿”。某种意义上来说,孙悟空“大闹天宫”闯的那些祸,也是恶作剧,想表示“看看我的本事有多大,天戳个窟窿也不怕”。俗语说,“淘小子出好的,淘丫头出巧的”,孙悟空后来在取经路上降妖除魔,往往也是出奇制胜,都是“淘猴子”才能想出的歪点子。比如,为了降服高老庄的“妖精女婿”,变成“高小姐”来套妖精的话;在车迟国,半夜叫八戒、沙僧起来变“三清”吃东西、玩“显圣”,最终让虎力等三仙拿猴尿、猪尿当“仙水”喝;在朱紫国,和妖精玩“雌雄铃铛”的游戏(实际上是真假铃铛)。
猴子的恶作剧还有一大功用,就是捉弄猪八戒。“呆子”到底上了多少回当,真是数也数不清。好在这些恶搞不过是诈点私房钱(狮驼岭)、让“呆子”多出点力巡山打妖精(平顶山)等,无伤大雅。“呆子”的本性还是宽厚的,不怎么记;而“呆子”一旦真的被捉进妖洞,大师兄自然会出手相救。这点恶作剧,倒是增进了哥俩的感情,也为我们贡献了很多很多笑料。
当然,孙悟空的“缺点”或者说“特点”,并不是他的猴子本性就能概括的,还有相当多的缺点,其实就是人的缺点。
最突出的比如——好面子。
“孙大圣”是他最自我陶醉的称呼,“弼马温”是他最忌讳的过往,二者都是百发百中,虽然不是驴,却是天生的顺毛。再大的事,只要几句好话,都好办。“无底洞”一回,李天王因为一时性急,没问清楚就把孙行者绑了起来,搞明白之后人家要给解绳子,孙行者一通撒泼耍赖、不依不饶,却禁不得太白金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几句好话,立马“投降”。反过来,妖精一旦叫“弼马温”,他轮铁棒就揍。
好名。
好面子自然就特别在意自己的名声,包括降妖的时候。“盘丝洞”一回,在濯垢泉看到几个女妖在洗澡,觉得这样打杀几个女流会低了名头,就变只老鹰叼走她们的衣服。这些名声不大好的降妖机会,他都“送”给猪八戒,可是结果呢,一般是妖没降住,还会把“呆子”给搭进去——猪八戒想在濯垢泉占蜘蛛精的便宜,却被她们的“超级蜘蛛网”弄个鼻青脸肿。更严重的是,蜘蛛精受了这一番“性骚扰”,又丢了到口边儿的唐僧肉,对取经团队恨之入骨,给后面蜈蚣精下毒埋下了伏笔。类似情节,在“隐雾山”等段落里也有。
从玄奘取经到吴承恩的《西游记》,九百多年的时间里,这只猴子逐渐取代玄奘成为取经故事的主角,又经过“八卦炉”一般艰难的淬火“重塑”,最终定型为有猴的特点也有人的缺陷、人见人爱的孙悟空,完全能够胜任百回巨著的绝对男一号。下一个问题是,他的搭档为什么是一头“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