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0104 致朱德熙
德熙:
问一家新年好。
《战国文字研究》收到。这回我倒是读得很有兴趣,虽然还未读完。我觉得逻辑很严紧,文体清峻。
不知是不是你有一次问我,古代女人搽脸的粉是不是米做的,仿佛这跟马王堆老太太的随葬品有点什么关系。近日每在睡前翻看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以催眠,卷二“谷类·稻”(一四六页)云:“……米部曰:粉,傅面者也,可澄也。许不言何粉,大郑云豆屑是也。”又“糵米”:“……陶隐后云:此正是以米为糵尔,非别米名也。末其米,脂和傅面,亦使皮肤悦泽……”看来,说中国古代(汉以前?)妇女以米粉涂面(我疑惑古人是以某种油脂或草木的“泽”和着粉而涂在脸上,非若后来似的用粉扑子扑上去),是不错的。沈公有一次说中国本用蛤粉,不知有何根据。蛤蜊这玩意本来是很不普遍的。记不清是《梦溪笔谈》还是《容斋随笔》里有一条,北人庖馔,惟用油炸,有馈蛤蜊一篚,大师傅亦以油(连壳)炸之至焦黑。蛤肉尚不解吃,蛤粉之用岂能广远?蛤粉后世唯中药铺有卖,大概有止泻的作用,搽粉则似无论大家小户悉用铅粉了。铅粉不知起于何代,《洛神赋》已有“芳泽无加,铅华弗御”,李善注:“铅华,粉也”。又偶翻《太平御览》果木门·荔枝条,引后汉书云:“胡粉傅面,搔首弄姿”。所谓“胡粉”,我想乃是铅粉。不过,这是想当然耳,还没有查到文献根据。以上这些,不知对你有没有一点用处。
吴其濬的这本书你不妨找来看看。这里有许多杂七杂八的材料,有很多是关系训诂名物的,可以根据它的线索再检读原书,省些力气。你要搞老太太或老爷子的食谱,可能有点用处。《本草纲目》、《救荒本草》也可找来翻翻,这些书都挺好玩的。
我们的戏彩排了一次,外面反应很强烈。领导上还没有看,不知看后会怎么说。等戏稍定型,当请你们看看。现在还在待命,星期天不知能否放假,看来还得过些日子才能订个日子去看伯母。
问孔敬、朱眉、朱襄、朱蒙好。
曾祺 一月四日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