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簪花风俗
绒花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品,始于何时已很难考证,但通过对中国簪花风俗历史的考察,绒花作为鲜花替代品的一种,伴随着簪花风俗的兴盛而出现。因此,簪花风俗的出现,对于绒花的起源有着重要意义。早在秦始皇时我国就有了簪花风俗,而据大量出土实物证明,汉代簪花已成习俗。《中华古今注》中说,早在秦始皇时代,妃嫔的头上就已经插有“五色通草苏朵子”,也就是后来的“通草花”,但是只有文字记载而没有实物证据。从汉代开始,簪花习俗在四川地区的东汉墓中有大量出土实物为证。例如,成都扬子山、永丰、天回山汉墓中出土的女俑,她们的头上就插戴着各种各样造型逼真的花朵,形态生动酷似鲜花。

胸花
汉代以后,簪花风气依然非常流行。人们头上所簪的花朵,主要有鲜花和假花两种。鲜花,因四季节令不同而有所区别,从大量的传世画作和塑像等图像文献中可窥(kuì)一斑。例如,山西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木版漆画中插戴鲜花的妇女;敦煌莫高窟130窟唐代壁画上的贵妇头上簪有数朵鲜花;唐代著名画家周昉(fǎng)的《簪花仕女图》等也反映了唐代的簪花风气。隋唐时期,流行一种将各种鲜花插之于发髻上作髻饰的花髻,唐代诗人李白的《宫中行乐词》中说“山花插宝髻”,万楚的诗歌《茱萸(yú)女》中也有“插花向高髻”的相关记载。另外,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描绘的就是这种花髻。古代,南京女子簪戴鲜花的现象也很普遍,常常将茉莉花作为妆饰,簪在发髻上,日渐形成“簪茉莉”的习俗。《晋书》中有“都人簪柰花”。“柰花”是何种花?嵇(jī)含的《南方草木状》解释为“末利”,《洪迈集》作“末丽”,而《丹铅录》和李时珍《本草纲目》皆认为是“今之茉莉花也。”晋时建康(今南京)即引种南海柰花,明朝南郊花神庙广种茉莉,作为香料、用于制茶或者作女子佩饰。直至清末及民国时期,簪茉莉还是广受南京女子喜爱的一种妆饰。

北京绒花“绒制花篮”
除戴鲜花外,簪戴假花的现象也很普遍。据《事物纪原》记载,公元3世纪的时候,晋惠帝(259—306)正月赏月,百花未开,于是“令宫人插五色通草花”,意思是说宫女们将染成五颜六色的通草花插在发髻(jì)上作为装饰,距今已有1700年的历史。此外,民间又有“以剪花为业,染绢(juàn)为芙蓉,……剪梅若生”,可见绢花在当时已很流行。制作假花的材料也很繁多,主要有金、银、丝、绢、纱、绫(líng)、绒、通草和彩纸等。宋代从事制花业的人员日趋增多,到了南宋已发展到“行”、“市”的阶段。如在《东京梦华录》中的“都城纪胜”里的“诸行”一段中有这样的记载:“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大小,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如巷之花行,所聚花朵、冠梳、钗环、抹,极其工巧,左所无也。”宋代周密的《武林旧事》中记载,由于当时妇女簪花风气盛行,使得鲜花的价格很高,而假花因其物美价廉、经久耐用、不受时空限制的优点而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根据文献记载,最早制作假花的材料为通草。宋代洪迈的《夷(yí)坚志》中称,很早以前民间就已经有专门制作通草花的艺人。因为假花制作精美,簪在头上足以乱真,所以又被称为“像生花”。假花的造型很多,除了有单枝独朵外,还有将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的桃、荷、菊、梅花合编为一顶花冠套在头上的情况,民间称其为“一年景”。《东京梦华录》在记载元宵节日风俗时称,“市人卖玉梅、一夜蛾、蜂儿、雪柳”,说的就是当时人们在节日簪花的风俗。宋代周密的《武林旧事》中也称:“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鹅(蛾)、玉梅、雪柳。”闹鹅(蛾),就是用竹篾(miè)、绫绢等制成花朵,再用硬纸剪制成蝴蝶、飞蛾的形状粘于细竹篾上,附缀在花朵周围。将制作好的闹蛾插在发髻之上,走路时花朵随风震动,牵动竹篾使花旁的蝶蛾微微颤动,犹如围绕花朵飞舞,非常动人。

北京绒花“芙蓉”

南京绒花“蝴蝶盘桃”
古代妇女也很喜欢簪戴各种金银珠宝等模仿花朵的形状做成的假花。例如珠花,顾名思义,就是用珠子串成的花饰。南朝时江洪的《咏歌姬诗》说“宝镊间珠花,分明靓妆点”,就是对簪戴珠花的歌姬的赞美。元代诗人萨都剌(lá)的《上京九咏》诗言“昨夜内家清宴罢,御罗轻帽插珠花”,也是写的头插珠花的情景。再如金钿(diàn),是用金、银、铜等制成花朵状的饰物。唐代金钿很流行,若再加贴一层翠绿色的鸟羽,则被称为“翠钿”,唐诗中有“金缕翠钿浮动,妆罢小窗圆梦”、“求仙去也,翠钿金篦(bì)尽舍”等描绘翠钿的诗句。此外,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弈(yì)棋仕女图》中,也有贵妇簪插翠钿形象的清晰描绘。若在金钿上镶嵌宝石或用宝石制成花片,则称为“宝钿”。唐代戎昱(yù)的诗“宝钿香蛾翡翠裙”,张柬(jiǎn)之诗“艳粉芳脂映宝钿”可以为证。另外,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故宫博物馆南薰殿旧藏《历代帝后像》、宋代陈彭年所修的字书《玉篇·金部》中也有关于宝钿的记载。唐代时,重阳节成为民间重要的“三令节”之一,人们簪插茱萸的风俗已很普遍。梁简文帝《茱萸女》诗说:“茱萸生狭斜,结子复御花。遇逢纤手摘,滥得映铅华。杂与鬟(huán)簪插,偶逐鬓钿斜。”除了佩戴茱萸,也插菊花。宋代,还有将彩缯(zēng)剪成茱萸、菊花来佩戴的。

北京绒鸟

南京绒花“必定高升”
但凡女子都有爱美之心,古今相同。北宋时的妇女非常喜爱戴各种花冠,除戴真花花冠外,还有用各色罗绢或通草为主,搭配金、玉、玳瑁(dài mào)等制成的花冠。唐代时这种花冠已经出现,两宋时期达到鼎盛。北宋时,当时的首都汴梁就有许多专卖花冠的铺子,南宋临安还出现了魫(shěn)冠及鹿胎冠,百业中已有专修花冠的手艺人这一行当。这些情况在《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梦粱录》、《都城纪胜》等著述中都有记载。宋代时,妇女流行头上戴牡丹、芍药等鲜花或罗帛制成之“像生花”。宋代王观的《芍药谱》中说:“扬之人于西洛无异,无贵贱皆喜戴花”。苏东坡的《四花相似说》中说“荼蘼花似通草花,桃花似蜡花,海棠花似绢花,罂粟花似纸花”,就是说的当时的人造花和自然花已经难以分别开来。

南京绒花“金鱼”
另据史料记载,宋代男子也有戴花风俗,有的是因为逢年过节为了寓意吉祥而戴花,有的是遇到国家大事群臣与帝王同时戴花的现象。南宋周辉的《清波杂志》卷三中记载:“酒半,折花歌以插之。”讲的就是有关男子饮酒簪花并歌唱的现象。而群臣百官簪花的情形见于《东京梦华录》,“亲从官皆顶球头大帽,簪花”,“诸禁衙班直,簪花”,“驾登宝津楼,……簪花乘马。前后从驾臣僚,百司仪衙,悉赐花。”入内上寿,“臣僚皆簪花归私第,呵引从人截簪花。”宋代以后,男子簪花的现象仍然存在。元代张可久《春日简鉴湖诸友》小令:“簪花帽,载酒船,急管间繁弦”;白朴《失题》诗:“朱颜渐老,白发雕骚,只待强簪花,又恐傍人笑。”这些都是男子簪花的实例。

南京绒花“绒制凤冠”
明末清初,簪花风俗由宫廷流传到民间,巷陌坊间的假花制作工艺更为精美,以苏州地区的“像生花”最受欢迎。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中就说,当时苏州地区的手艺人制作的“像生花”,极为精美,与刚刚从树上摘下的鲜花相差无几。由此可见,此地所制假花已达到足以乱真的程度。明清时期,簪花多为女性,男子则很少簪戴。但是,科举考试中选者的簪花风俗则是例外。清人赵翼《陔(gāi)余丛考·簪花》中就有记述:“今俗惟妇女簪花,古人则无有不簪花者。……今制殿试传胪(lú)日,一甲三人出东长安门游街,顺天府丞例设宴于东长安门外,簪以金花,盖犹沿古制也。”这里说的就是,清代延续明代的科举制度,在皇帝举行殿试当天,取得进士功名的状元、榜眼、探花三人簪戴金花,在东长安门外游街并接受政府设宴庆祝的情景。明末清初画家陈洪绶所作的《升庵簪花图》,画中题识说:“杨升庵先生放滇南时,双髻簪花,数女子持尊,踏歌行道中。”说的是杨慎获罪下狱,流放云南。画中描绘杨慎面涂白粉,头插花枝,一副轻狂的神态。清代,簪花风俗达到鼎盛,无论是大家闺秀、小家碧玉,还是老妪(yù)、孩童,都喜欢在胸前或头上簪戴鲜花或色彩鲜艳的假花。清代初期,制花行业中还出现了专做某种用途花卉的分工,如专做皇宫内所用的头花、盆花;专做胸花,专做丧事用花等。到了清代末年,制花业中还形成了各种流派,制作技艺也愈益高超,达到了可以乱真的程度。解放前夕,还出现了专做出口产品的“洋庄”派。

南京绒花挂饰“绒制花篮”(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
清代曹寅(yín)在《洞庭诗别集》中也提及通草花,“长安近日多通草,处处真花似假花”,就是对“像生花”的赞美。清净香居主人《都门竹枝词》中也说到鲜花簪头的风俗:“一条白绢颈边围,整朵鲜花钿上垂。”此外,经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也有多处对簪花风俗的记载。曹雪芹《红楼梦》书中所谓的“宫里作的新鲜样法堆纱花儿”,实际上就是七作二房做的堆丝花,也就是绒花。

事事如意

南京绒花“转盘菊”

绒制动物花篮

绒制动物系列之绒鸡
民国时期,富家女子流行烫发卷花,头戴花钗或在鬓(bìn)边簪一朵绒花。普通人家的女子一般梳长辫,用红头绳扎束,并饰以绒花、鲜花或绢花。汪曾祺曾在其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大淖(nào)记事》中,有这样的描述:“这些‘女将’(指农村的劳动妇女)都生得颀(qí)长俊俏,浓黑的头发上涂了很多梳头油,梳得油光水滑(照当地说法是:苍蝇站上去都会闪了腿)。脑后的发髻都极大。发髻的大红头绳的发根长到二寸,老远就看到通红的一截。她们的发髻的一侧总要插一点什么东西。清明插一个柳球(杨柳的嫩枝,一头拿牙咬着,把柳枝的外皮连同鹅黄的柳叶使劲往下一抹,成一个小小球形),端午插一丛艾叶,有鲜花时插一朵栀子,一朵夹竹桃,无鲜花时,插一朵大红剪绒花。”李真的《广陵禁烟记》中也有对簪戴绒花的叙述:“城里人家中有红白喜事或是逢年过节,妇女头上兴戴花,就戴这种绒花……用丝绒花儿插在头上,既美观,又能表达意思。比如家中有人做寿,头上就插红寿字绒花;家中有人成婚,便插双喜绒花,还有鹊儿登梅、麻姑上寿、丹凤朝阳、福星高照、招财进宝以及各式花卉翎毛。制作非常精巧,形态十分逼真,花钱也少,可以放置几年不变色。”建国后,由于社会移风易俗,一般不重视妆饰,20世纪60、70年代后,簪花风俗逐渐消失,并逐渐淡出了人们生活的视线。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重新开始注重装饰打扮,但由于社会风气的改变,簪花现象只是零星存在于边远山区或农村,已无法形成一种风气或习俗传播开来。

绒制动物系列之大熊猫

绒制动物系列之鹅群
从簪戴鲜花到簪戴绒花,不仅仅是头饰花的发展更替,更是人们对于美的追求观念的变化。簪戴鲜花是人们通过对自然界鲜花的喜爱藉以表达喜悦心情和个人魅力,而簪戴绒花则是通过人造的栩栩如生的绒花来表达积极乐观的生活理念和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

绒制动物系列之绒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