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初心之源是“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从党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承担起“为人民服务”这个初心,正是由于这个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经过顽强不屈的英勇奋斗,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历史证明,初心之源是我们党夺取革命胜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成功密码,更是共产党员冲锋陷阵、前仆后继的强大动力。
(一)初心之源浸透中华民族的血脉
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的伟大民族精神,构成中国共产党的深厚基础。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塑造了体现中国人特质和禀赋的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是无数革命先驱、先进分子在探索国家出路、民族存亡时积累的革命奋斗精神,浸入中华民族文化的血脉。
1. 仁爱思想的体现。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仁爱思想,这种思想直接的反映之一,就是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千百年来的实践证明,仁爱思想薪火相传、延绵不息,其作为一种文化因子浸透到中华民族一代代人的文化基因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共产党的精神之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关键时刻迸发并显现出来。仁爱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孟子说:“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儒家主张要将仁爱精神推及政治,实行仁政德政。所谓“不忍人之政”就是要以民为本,对人民要有深切的同情心和爱心,要宽惠使民、利民富民、轻徭薄赋。中华民族的仁爱思想,是一种向上向善的文化。今天,我们要继续大力弘扬和践行中华民族的仁爱思想,使之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2. 民本思想的体现。 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初心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民本思想,这种思想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一系列从历史兴衰中得出的宝贵经验和有关民本思想的理性认识为基础,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代思想家、政治家的阐释不断丰富、完善,成为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共产党员坚守初心有着积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知政失者在草野。”任何政党的前途和命运最终都取决于人心向背。“人心就是力量。”我们党的党员人数,放在人民中间还是少数。我们党的宏伟奋斗目标,离开了人民支持就无法实现。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如果自诩高明、脱离了人民,或者凌驾于人民之上,就必将被人民所抛弃。任何政党都是如此,这是历史发展的铁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可以说,民本思想在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及变更之中一直存在并发挥着重要影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就中国共产党能否跳出“历史周期率”这个问题,民主人士黄炎培与毛泽东同志进行了著名的“窑洞对”。毛泽东同志强调,我们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通过人民的监督,跳出“历史周期率”。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传统民本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创新性发展。今天,我们不忘共产党员的初心,就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共产党员的终身追求和奋斗目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党的事业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
(二)初心之源秉持人民至上的理念
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总结了抗日战争历史经验和抗日解放区建设经验后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生动表达。对于共产党人的这一立场宗旨,毛泽东同志用中国化的语言形象地将之称为“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 自觉秉持人民至上的观点和立场,是党员干部的初心之源的价值体现。
1.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党学说彰显“人民至上”。 马克思、恩格斯以“共产党”这个光荣的名字来命名无产阶级政党,就是公开宣示,共产党人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 ,即实现人类彻底解放的共产主义社会。1848年2月在伦敦出版的《共产党宣言》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详细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马克思、恩格斯揭示和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即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唯一主人;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是为劳苦大众谋解放、谋幸福的革命。《共产党宣言》强调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 。坚定地永远站在人民一边,永远为人民利益而奋斗。这也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政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马克思的这些重要观点,深刻阐述并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和国家学说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彰显的正是“人民至上”的崇高理念,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和思想的基础。
2. 中国共产党不变的初心就是“人民至上”。 党的一大通过的党纲,明确指出其根本的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要把中国最广大的劳苦大众,即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建立工农兵苏维埃政权。在1922年党的二大通过的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章程》和《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等文献中,明确提出了开展党的活动的第一个重大原则就是“党的一切活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1927年9月,毛泽东同志领导和发动了秋收起义。他写下《西江月·秋收起义》诗篇,开篇便是“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旗帜鲜明地把为工农大众求解放作为党的根本目标。同时,党领导的军队也有了“人民子弟兵”的称谓,这一称谓成为这支军队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力量之源,成为熔铸于全体官兵血液中的使命和担当。1930年,党和红军正处在井冈山斗争极其艰难的岁月中,毛泽东同志豪迈地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充满信心地指出:“什么党派都是不能和共产党争群众的。” 这是因为我们党是真心实意地站在人民一边,必将唤起千百万工农,使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正是从党的根本宗旨和党长期奋斗的实践出发,将党的初心和使命精辟地概括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些伟大的实践,有力地回答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坚定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谁服务的问题。中国共产党100年的淬炼,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苦难走向辉煌,靠的就是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初心,靠的就是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取向,靠的就是人民至上的理想之光照耀下的艰苦卓绝奋斗。
3. 中国共产党党员用实际行动践行人民至上的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我们党执政以来,最关切的是人民,最大的事情是为人民谋福祉。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人民至上是对中国共产党全体党员的根本要求。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政党能够像中国共产党党员那样,把实现人民至上的初心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绝大多数共产党员都能够公而忘私,能够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从革命年代的李大钊、刘志丹、张思德,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无数共产党人以他们无私的奉献和牺牲,谱写出一曲曲感天动地的伟大赞歌,将人民至上的庄严承诺化为真真切切的实际行动,永远地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三)初心之源激发共产党员的活力
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无数共产党人为了初心,不怕“戴镣长街行”,不惜奉献自己的一切,“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正所谓“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正是无数的共产党员奋斗在实现初心的前进道路上,在不同时期激发了自身的生机和活力。
1. 为民初心激发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 对马克思主义坚定不移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坚如磐石的信念,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就是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和“压舱石”。我们党是在失败中觉醒、在苦难中出发、在逆境中成长、在腥风血雨中前行的。在上海法租界召开的党的一大,在上海转移到嘉兴南湖红船上完成了使命,赋予了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天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不仅是讲这一事件本身,更是讲中国共产党本身。“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所在、使命所在,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创造上,就是勇于说新话,善于说新话,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及革命群众,使党的组织遭受严重破坏。长征中的湘江战役,使中央红军由8.6万人锐减到3万人。我们党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八七会议,长征路上纠正错误军事路线的遵义会议,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的延安整风等,是党的成功经验。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铭记革命时期一代代共产党人用鲜血书写的党的艰辛发展的历史,更好地继承革命先辈的遗志,把融入共产党人血液的红色基因永远传承下去,让初心之火激发共产党员的活力。1944年9月8日,在延安各界为中央警卫团普通战士张思德举行的追悼会上,毛泽东同志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阐明了“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的根本价值取向,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全部理论基础和价值支撑。这种崇高的价值追求是共产党员的精神动力,为我们党指明了奋斗前进的方向,对于我们党推动革命、建设、改革以及战胜一切困难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2. 人民立场激发活力。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生动表达,是共产党人之所以成为共产党人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自成立以来事业成功、人民信任与拥护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共产党人这一矢志不渝的宗旨立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自觉秉持人民之心,要求各级党员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与事业观。2020年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清醒认识到,自己手中的权力、所处的岗位,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用来为民谋利。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切实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党员干部必须高度重视,以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为民用权、不谋私利。
3. 为民之行激发活力。 为民服务是每名共产党员的职责和使命。人民至上的初心是用实际行动来实现的,这就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需要,努力增进人民福祉,努力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对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就饱含深情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在新的改革形势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用实际行动来实现,同时还要通过法治予以保障。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保障公民权利。我们要依法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保障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证公民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权利得到落实,努力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相应地,党员领导干部则必须树立法治思维与公民权利思维,学会用法治方式推进改革,促进发展,保障人民权益。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判断,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所以共产党员和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用实际行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各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