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宗旨的人民性是共产党员精神的动力源泉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什么?从建党伊始就秉承下来的、镌刻于中南海新华门红墙上的那五个金色大字“为人民服务”,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必须一以贯之,必须永远坚持。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体现了人民性。要求共产党人要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首先想到党和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所以,共产党人的一言一行要紧紧围绕“人民性”这个理念和观点展开,这是共产党员精神境界的最高原则和根本内容,更是中国共产党党员能够冲在前、干在先,不怕艰苦、不怕困难,无私奉献的精神密码和动力源泉。只有这样,共产党员才能在关键时刻发出“我先上”的冲锋号角。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阔了人民至上的新视野
“民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几千年的中国政治思想传统中,是最耀眼的思想明珠。“民本”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治理谋略和政治智慧,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是中国古代治国安邦的重要指导思想,挖掘其有价值的思想,对于提升共产党员的精神境界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民本思想的核心要义是民众为国家之根本,统治者要重视民众,取信于民,关心民心向背,把民众视为国家的命脉。立君为民是中国古代社会人群的价值共识:在夏商时代,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是关于民本思想的第一次呐喊。到西周时期,吸取前两朝政治上的教训,提出了敬天、敬宗、保民,尤其要“怀保小民”,舍此难保天祚。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了庶民、富民、教民的仁政思想。孟子继而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秩序理论。荀子则更进一步提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立君为民权力观。西汉贾谊在《新书·大政上》提出了“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诸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等,都是民本思想的典型表述。
民本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以民为本”,民众是立国之根本,得到民心、尊重民意、获得民众的拥戴,才是得天下的根本,只有这样,国家才会安宁。应该说,民本思想植根于封建君主政治,也适应了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治理的转型,它的产生恰好伴随着世卿世禄制度到封建官僚制度的转变。先秦通过民本思想制民巩固君权的政治立场。汉武帝欣赏君权天授原则基础上的民本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民本思想进入主流意识形态,奠定了君主集权制下民本的基石,也派生出天子与官僚都要“爱民如子”的廉政内涵。隋唐以后,民本思想通过科举制度注入政治体制之中,造就了中国古代政治特有的文化气质,形成了一股廉洁政治清流,源远流长逾千年。在政治实践中,民本思想首先要求官吏关注民生,顺应民心、惩恶扬善。还体现于官员执政价值追求方面。北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南宋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晚清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无不彰显了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上熠熠生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为人类做出了卓越贡献。
(二)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人民至上的新天地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民族民主革命蓬勃兴起。最先走上历史舞台的是1911年10月,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和领导的,以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为主要任务的辛亥革命。这次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大地上第一次树立起了民主共和国的旗帜,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也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拓宽了视野,为中国的进步潮流开启了闸门。但是,这些都没有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只有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破解了中国革命的一道难题,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征程。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在认真总结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就按照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根本属性关于人民至上的理念,对中国共产党全体党员提出了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的根本要求,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规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且坚持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这个目标。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中寻求到解决中国问题的思想火花和行动出路,在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逐步发展了一大批中国共产党党员,在中国革命的伟大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无数革命先进分子和优秀共产党员,经过了艰辛的探索和无私奉献,确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公开地要求每一名党员都必须公而忘私,能够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从党的一大13位代表,从南湖艰难启航,带领着当时仅有50多名党员,开启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苦难走向辉煌,靠的就是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信念,靠的就是在这一理想之光照耀下的不懈奋斗。从饱受帝国主义欺凌压榨、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重重压迫,经济上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今天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即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主义中国,成功的密码就是坚持人民至上。
我们党执政以来,最关心人民利益,最大的事情是为人民谋福祉。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2020年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 这番情真意切的话语,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人永恒不变的庄严承诺,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的历史方位,共产党员要把人民至上的要求化为践行初心的实际行动,坚持以人民至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发挥更好的先锋模范作用,必须更好地为满足、保障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各项基本权益,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须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把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高度统一起来,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都从人民利益出发,崇尚实干、勤政为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人民群众谋福祉,进一步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三)中国共产党党员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为人民服务,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既是对每名党员的基本要求和规范约束,也是发扬共产党员精神、提高党员对共产主义事业的积极性和责任心的有力保证。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意大利访问时回答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时说了一句话,“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既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代表全党对世界的宣言,又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体现,更是对广大共产党员提出的具体要求。从党的领袖到普通党员,再到整个党的组织行为,必须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评判每名共产党员和各级、各类党组织行为的根本标准。同时,这也是共产党员精神的价值追求。
1. 走好践行宗旨之路。 中国共产党经历了艰难困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其核心是以服务人民为基础的理论联系实际求真之路,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学风,是实事求是的方法。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带领全国人民走出了一条践行宗旨之路。这条路来之不易。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成为真人,就是说真话、办真事、行真理。为了追求心中的理想,为了心中的人民,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纵观我们党的发展历程,党员义务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完善。中国共产党一大至六大在共产国际领导下一直没有明确规定党的义务,党员履行职责长期处于自控状态。1945年,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首次明确了党员的4项义务:共产党员必须“为人民群众服务,巩固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了解并及时反映人民群众的需要,向人民群众解释党的政策” 。党的八大党章对党员义务的规定从4项增至10项,增加了维护团结统一、忠诚老实、实事求是、保守机密、严守法纪、遵守道德,不搞特殊化等内容。党的十二大党章把党员义务浓缩为8项规定。党的十二大党章到十四大党章不断强化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的十二大党章“党员义务”第一条规定“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仅在第二项规定中提及“党和人民的利益”;之后,党的十四大党章“党员义务”第一条增加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表述,凸显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的十九大党章赋予党员义务以时代的新内涵,给党的组织生命注入了新活力,展示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新形象。这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需要,是历史发展和党的中心工作使然。
2. 走好密切联系群众之路。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人民的幸福、民族的复兴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追求,也是组织行为的价值导向。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进步的智慧和力量源泉,是自身解放的不竭动力。中国共产党正是依靠群众路线,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这是因为,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追求,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所强调的:“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 所以,只有做到密切联系群众,才能够深入群众实际中,了解和把握广大人民群众的所想所愿、所期所盼,才能明白群众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纳入政策制定中来,用制度保证群众利益,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3. 走好拼搏进取之路。 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强大的组织体系中发挥作用,就是要使广大人民群众获得越来越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就是要体现中国在世界上不断增强的影响力和贡献。在组织实施中,共产党员要确保政治领导力,沿着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前行;确保组织的覆盖力,保证党的组织有效嵌入各类社会基层组织;确保群众凝聚力,保证广大群众拥护党、听党的话跟党走;确保共产党员的号召力,保证对一切力量的最广泛、最有效的动员;确保推动力,保证组织优势转化为社会发展优势;确保自我革新力,保证不断创新和引领。这五大方面都聚焦在一切为了人民的拼搏进取之上,组织力越强,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就越强,组织行为的效能就越高,就越能实现党的宗旨。同时,进一步突出了党员义务的先决性。党员义务的先决性是义务相对于权利处于第一位的体现,是一种特殊的权利义务关系模式。这就告诉我们,共产党员首先讲的是义务,然后才是讲权利,义务第一,权利第二,党员义务的先决性是我们党的性质与宗旨的体现。中国共产党党员不同于普通的公民,是经过严格的选举与考察程序成为中国共产党党组织的一员,理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为人民服务的义务。在党章中,先规定党员义务,后规定党员权利,正是这种价值理念的体现。党是肩负神圣使命的政治组织,党员是有着特殊政治职责的公民。宣誓入党,就意味着多尽一份义务,就要在政治上讲忠诚、组织上讲服从、行动上讲纪律。所以,共产党员无论职务高低,都必须无一例外地履行党员义务。这是在加入党组织时的庄严承诺,是党员先进性与党性的体现。从党员义务的先决性的规定中就不难理解,共产党员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是在任何时候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在任何危险时刻都能冲得上去的先进分子。因此,作为为人民服务的直接体现,强大的组织力也是中国共产党组织行为的重要特征。
4. 走好红色基因的传承之路。 红色基因是共产党员的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之所以能够在众多政治力量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人民的主心骨和领导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取得胜利,同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密不可分。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主要包括:始终以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奋斗目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基层建设、坚持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以及不怕牺牲、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等等。这些鲜明的红色基因,融汇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之中,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之中,成为共产党员精神的时代风采。例如,革命战争年代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抗美援朝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改革开放时期孕育的小岗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我们都必须传承好、发扬好。